付晓敏
【摘要】思维模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本文旨在探索思维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找出解决中英翻译过程中不同思维模式所引起问题的正确方法。只有充分了解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差异,才能使译者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原文,并在翻译的时候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词语,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准确和完善。
【关键词】思维模式 中英翻译 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对语言的形成和对不同客观事物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引起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会成为国家之间相互沟通中的障碍。翻译者的任务是将源语言的文化介绍给目标语言的人们。为了翻译地更为恰当和妥帖,翻译者有必要了解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模式。因此,永远不能忽视由不同思维模式产生的翻译问题,并且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
以“dragon”和 “龙”为例。在汉英翻译时,并不能够直接将“龙”译为“dragon”。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中西方有不同的理解。龙对中国人来说是神圣的,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假设将含有褒义的“龙”译为“dragon”,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dragon是有三至九头、可以吐火的邪恶怪物。除了“blind dragon”和 “fight like a dragon”以外,英语习语中很少出现dragon这个词。出于这样的考虑,“亚洲四小龙”被译为“the Four Tigers(老虎)of Asia”。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在东方和西方系统的相似与差异方面,后者更突出,差异的核心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倾斜的,因为采用同样思维模式的人会得出类似的结论。思维模式是普遍、典型的,因为一旦某种思想模式形成,它将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此外,思维模式也是分区域和国家的。
由于思想对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深入了解母语者的思想模式,就不可能学好语言。翻译实际上是实现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语言活动。它不仅是翻译词语或句子的过程,而且是将一种民族文化传递给另一种文化的实践。思想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非常重要,可以知道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思考。而当人们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时,便会在沟通时产生许多误解。
成功的翻译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国家和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翻译不是僵硬地改变或转变一种语言,而是试图实现人与人之间真实和正确的沟通。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源语言国家和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
“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其人民的思想模式和语言表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定文化的特征反映在在人们的思想中,从而指导他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 这些陈述意味着人类对世界的看法是从他们的神经冲动传达到他们的大脑的,并且特定的文化为他们提供了特有的经验。吃牛、鱼、狗或蛇的肉是否会感到高兴,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对其饮食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孔雀被认为是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傣族的孔雀舞更是享誉中国。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孔雀是骄傲和虚荣的象征。在《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中,“孔雀”一词的解释是“一个自豪或傲慢地展示自己的人”。两个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应该取决于对已知的信息翻译和理解。由于文化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阻碍人们实现共同的理解。
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是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的翻译问题,涉及文化因素。文化嵌入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停止影响和限制人们的观念到客观世界。显然,实现良好的翻译不能只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和转换单词、短语,考虑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了解中国和西方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和翻译质量。为了掌握英语,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及其与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差异。此外,英语学习者应该在英文阅读、英文写作或汉译英翻译时,从中文思维模式切换为英语思维模式,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Peter Newmark.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杜爭鸣(Du Zhengming).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冯庆华(Feng Qinghua).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余光中(Yu Guangzhong).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周志培(Zhou Zhipei).汉英对比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