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喜洲

2017-08-09 22:32杨春山
丝绸之路 2017年13期
关键词:喜洲滇西北马帮

杨春山

在云南,在滇西北,千年的茶马古道始终向远方延伸,曲折险峻,穿山越岭,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正是这条古道,将一个个小镇存留在了历史和时光的深处。经过无数光阴的敲打,马帮已经远去,故事已经飘走,传说进入民间,小镇承受住了风雨雷电的洗礼,脱去了铅华,返璞归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话题。

大凡古镇,都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气韵,但在光滑的青石路上,在林立的店铺前,在熙攘的人流中,你很难闻嗅出它们的芬芳。只有走进古镇的背后,从水缸、古井、花窗、照壁、神龛、民居、戏台、瓦猫、古树、遒枝、藤蔓、盆景、苔痕、字画、对联、石磨、马鞍、农具这些朴素的事物里,才能打捞起那些流淌在时光深处的文化气息。

大理的喜洲古镇也是这样。气宇轩昂的门楼,掩藏了这个古镇斑驳的心事。如果不经意闯入它的视线,巷弄里的风,似乎总想把沉积多年的记忆撕开一个口子,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窥探。喜洲是大理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名词,它居于大理古城北侧,虽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却隐藏在大理的背后,仿佛和风花雪月的印象毫无关联。但它作为大理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隋唐以来,多次进入南诏国和大理国统治者的视野,并曾经几次成为南诏国的都城,喜洲就这样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轻缓的脚步和追寻的目光引领着我在一个暮春的午后进入了喜洲。这是一个惠风和畅的午后,最适宜在喜洲古镇找一个寂静的院落,坐在树荫和花丛中,泡一壶春茶,听一曲白族山歌或是小调,让时光从唇边和指缝中淡然溜走。什么也不想,只和拂过面庞的微风轻诉衷肠,只和清脆婉转的鸟鸣互相唱和。人生中总有太多的牵绊,让人身心俱疲。匆匆的脚步,总想得到一次停憩;浮躁的心灵,总在期待一刻安宁。在旅途中,我们疲惫,却不忧伤,走向古镇,就是为了让心灵能够找到一个暂时安放的地方。喜洲摒弃了繁华和喧闹,将世俗里的杂乱无章暂时束之高阁。这样的午后是值得书写和记录的。喜洲用它慈祥的面容,让我感到了久违的亲切。

不曾想到,我的遐思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收回,我的身体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找到一个寂静的院落,就在进入村口时,和一群白鹭遭遇。两棵高大的榕树,用伸展的枝丫和茂密的绿荫,为白鹭们搭建了一个嬉戏的舞台。不时有白鹭冲起,演绎一段优美的空中芭蕾。透过枝丫的间隙,有的白鹭闭目沉思,有的白鹭缠绵呢喃。在我的故乡,滇西北永胜的三川坝子,每年也有众多的白鹭,在稻田上空,在山林河边翩翩起舞。我对喜洲的情感,就被这些白鹭的舞姿和故乡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在榕树下的广场一侧有一个戏台,虽然在这个下午,戏台上空无一人,但我似乎听到了洞经古乐的奏鸣,眼前仿佛出现了白族舞蹈欢快的影像。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努力演绎出人生的境界和精彩,有引子,有铺垫,有细节,有高潮,这样的人生就会摒弃很多的遗憾。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中转驿站,喜洲,便成了过往马帮商旅贸易、歇脚、整憩、补给的中心。各色人等的进入,让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一拨又一拨的马帮来了又走了,马蹄声声,为这里驮来了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达与生活的富庶。滇西北的大山,因为有了马帮和古道而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滇西北的江河,因为有了古渡和藤桥而不再深不可测。茶马古道把险峻的横断山脉变为了一条长长的路途。连接、交融、贸易,让茶马古道成为在时光中高耸的一座丰碑。行商源源不断地进入,让喜洲这个白族聚居的古镇累积起了财富。而富有白族特色的建筑,无疑是喜洲展示给人们最为靓丽的一张面庞。当我们的目光,被林立的高楼遮挡;当我们的心情,被晃眼的霓虹迷醉,这时如果能够走进一个青瓦白墙的“四合五天井”或是“三坊一照壁”院落,看看镂花的门窗、精美的木雕、生动的水墨、陈旧的屋檐、古老的水缸、艳丽的花朵、斑驳的苔痕,那我们的目光和心情,都会得到一种慰藉与滋润。可以说,走进喜洲古镇,就走进了一座白族民居古建筑的博物館。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品味传统建筑的精气神,可以和照壁交谈,可以和门楣絮语,可以和花朵对视,可以和古井缠绵。土木融合,榫卯结构,充分体现着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与高度。在严家大院这座由多进四合院组成的迷宫里转悠,我被翘角飞檐的大门、照壁字画、漏角天井、花木盆景、欧式洋楼深深吸引住了,一道不算宽大的门,却一直往后延伸,一字铺排出四通八达的几个院落,古色古香,匠心独运,既体现出了主人含蓄隐忍的处世哲学,又铺排出了主人富甲一方的底气与豪气。严家大院的各式木雕技艺繁复又炉火纯青,是白族木雕工艺的集大成者。其创始人严子珍所办的“永昌祥”商号,依托着茶马古道,通过以茶叶为主的贸易累积起了无尽的财富,从摆在过厅里那无数串锈迹斑斑的铜钱上,你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腰缠万贯”的含义。这是滇西北的一代儒商,用他的智慧与勤劳为后世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喜洲的这些传统民居院落,我的心里涌上了莫名的感动。这些民居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无不彰显着先人们的智慧。如何让这些文化遗留得到更好的保存,更是压在我们及无数代后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走出严家大院,就来到了喜洲古镇四方街的中心。商旅的集中,让茶马古道上始终飘散着马帮美食的诱惑。喜洲粑粑,这种用“破酥”技艺制作的美食,吸引着八方游客的味蕾。传统的手工揉制、炭火烘烤,加之较长的保质期,让它成为了马帮乐于携带的美食。喜洲粑粑可以做成甜、咸两味,更是提升了它的适口性。在喜洲粑粑的身上,面粉充分发挥出了潜力,肉末和葱花、豆沙和红糖,外酥内绵,鲜香四溢,色泽油亮,有口皆碑。走累了,便可以在四方街找一个小店坐下,喝一杯冰爽的酸梅汁,吃几片香脆的烤乳扇,再来一碗酸辣的豌豆粉,看看周围各色的人群,时光就会变得悠缓起来,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在喜洲古镇,你的目光还会被扎染缠绕。走进喜洲的周城村,你便进入了一个扎染的世界。这种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技艺,被睿智的白族人接受并逐渐发扬光大。精密细致的花纹,繁冗生动的图案,颜色浓淡的更迭,层次分明的堆叠,让青白相间的扎染凝重素雅,不事张扬,正暗暗扣合了白族人儒雅朴实的品格。在周城,一个个白族院落,就是一个个扎染的作坊,正在缝扎布匹的老人和正在染色的男子,静静等待缝扎好的布匹进入的染缸,染好后晾晒在铁丝上的成品,让一个个院落变得充实、丰盈。在扎染复杂的工序面前,他们的从容与舒缓,让周城的扎染制品也变得不温不火,谦逊纯朴,挑选一件扎染制成的衣物穿上,肌肤上细腻的触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温润的青花瓷。

在喜洲,我是一个步履匆匆的游客,但在这个古镇,我却看到了时光的停滞,就在那些古朴的民居里,就在那些老旧的字画中,就在那些斑驳的泥墙上,就在那些慈祥的面容里。透过古镇的孔隙,我能够品尝和体味到的,是白族居民无处不在散发的丝丝缕缕的文化气息。

猜你喜欢
喜洲滇西北马帮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滇西北生命体验的诗性吟唱——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解读之漫议
滇西北高原机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马帮“驮起”脱贫路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传统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
远处的喜洲
滇西北鲁甸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找矿前景
喜洲白族杨氏家族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