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简《系年》说康叔的始封地问题

2017-08-09 01:43勇,孔
管子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禹州汝州清华

杜 勇,孔 华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新出土文献研究

从清华简《系年》说康叔的始封地问题

杜 勇,孔 华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清华简《系年》第四章称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有学者据此以为康叔的始封地在殷,是邶鄘卫之“卫”的一部分,不久又徙封于卫。然三监之乱平定后康叔得封于卫,殷与卫实相邻近,合则一城,分则两地,周公没有必要再慎重其事地对康叔进行徙封。推测简文“卫叔”之后应有脱文,可重新句读为:“乃先建卫叔,(卫封)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意即首先封建卫叔,卫叔始封于康丘,为了统治殷余民,此时由康丘迁往淇卫。如此理解方与史实相合。前贤以为康叔始封于康,其地在成周东南即今禹州与汝州之间、颖水之北,看来仍是最合理的推测。

清华简;《系年》;康叔;始封地

康叔名封,依排行称叔封。以其始封于康,又称康叔或康叔封,彝铭则称“康侯”或“康侯封”,后徙封于卫,亦称卫康叔、卫叔或卫叔封。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为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叔封何以称“康”,在经学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或以康为谥号,或以康为国名,两说相抗,僵持千年。近出清华简《系年》明言“卫叔封于康丘”,是知康又称“康丘”,为地名或封国之名,断无疑义。但是,康作为地名或国名,其地理位置何在?又形成不同看法,有必要续加探讨。

关于“康”之地望,近年清华简整理者提出其地在殷(卫)的新说,与传统说法迥异。为讨论方便,现将清华简《系年》第四章原文迻录如下(释文尽量用通行字):

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1]144。

依此整理者所作句读,不难发现“乃先建卫叔”等后半段行文颇为缴绕,易生疑窦。最大的问题是,既言先建卫叔于康丘,何以成王、周公治国理政如此不慎,紧接着又改封康叔于淇卫?既然康叔封于康丘可治理殷余民,那么,迁封康叔的用意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因与相关史实多有抵牾,不免给人们带来莫大困惑,需要学者作出合理的解释。竹简整理者在《系年》注释中说:

卫叔封即康叔,《左传》定公四年叙其受封,“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康诰》今存于《尚书》。传世有簋(《集成》四一五九),铭云:“王来伐商邑,诞令康叔啚(鄙)于卫”;又有康侯方鼎(《集成》二一五三),铭云:“康侯丰作宝尊”,“丰”与简文“”均与“封”通。“庚丘”即“康丘”,其地应在殷故地邶、鄘、卫之卫地范围内,故康叔也可称卫叔封[1]145。

此条注释所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康丘)其地应在殷故地邶、鄘、卫之卫地范围内”。或者说,“‘康丘’就在殷,是‘邶鄘卫’的‘卫’的一部分,所以康叔封也可称卫叔封,不久卫人迁都‘淇卫’,即在淇卫流域的朝歌,那里便专称‘卫’了”[2]。继有学者认为:“康叔最初的封地完全有可能位于殷都所在的洹水流域”[3]。其说略异,但康地在殷的本质未变,都是依据简文“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所得出的结论。然而,简文叙史是否可靠,是否可以如此句读,还不能没有疑问。

其一,殷与卫同在一地,对康叔似无二次分封的必要。《史记·卫康叔世家》说:“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此“商墟” 是指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亦即《系年》所言“淇卫”。此地虽然也称“殷墟”或“殷”,如《左传》定公四年称康叔封卫“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逸周书·作雒》谓“俾康叔宇于殷”,但与洹水殷墟并非一地,不可混为一谈。至于“卫”作为具体地名,位于朝歌东二十里(今浚县西南的卫贤镇),与当时称为“殷”的朝歌本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由于二地军事防卫体系上的一体化,合则一城,分则两地,均可用于指称武庚封国所在的中心城邑。待三监叛乱敉平后,殷畿故地成为康叔的封国,自然不宜复名之“殷”,而卫与殷都的一体化,用“卫”来称呼康叔的封国便成为与殷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最佳选择。从此卫不再是原来的一个小地名,而是把整个殷畿包括朝歌、邶、鄘、卫等地全面加以覆盖[4]。从“卫”这个地名内涵的演变情况看,康丘不可能是邶鄘卫之卫的一部分,谈不上康叔先封于康丘,继迁于淇卫。何况殷与邶鄘卫之“卫”同在一地,周公没有必要再慎重其事地对康叔进行徙封。

其二,康叔封康与封卫分属武成二王,并非发生在同一王世。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引《世本》云:“康叔居康,从康徙卫。”此事在周公东征之后,史有明载。如《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康叔……殷民七族……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史记·鲁周公世家》云:“管、蔡、武庚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传世簋铭云:“王来伐商邑,诞令康叔啚(鄙)于卫。”这些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为学者所认同,决无疑义。至于康叔封康,过去不少学者据《史记·管蔡世家》认为武王克商后,因康叔年少“未得封”,今由清华简《系年》可知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尚书大传》说,成王继位,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封侯卫”,前三年周公是平定三监叛乱的时期,西周王朝政局动荡,当不具备大行分封的条件。所以学者多认为康叔封康在武王之世。顾颉刚、刘起釪先生指出:“《周本纪》在叙周公、召公、管叔、蔡叔之封后接着说‘余各以次受封’,表明子弟都受封,所以叔封在武王时受封采地于康是完全应有的事。”[5]1367屈万里先生认为:“康叔初封于康,后徙封于卫,则封于康时,自当在武庚之乱前,亦即当武王之世。”[6]147由此看来,清华简整理者据《系年》说康叔封康与封卫都在成王之世,即封康“不久”即迁封于卫,显与史实相悖,难以凭信。

其三,清华简谓康叔为“卫叔”,乃是作者使用后起称谓叙史,不能证明康叔的始封地在卫。前引《系年》简文,一曰“乃先建卫叔”,再曰“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似乎表明康叔封康之时,其地在卫,故称“卫叔”或“卫人”。其实,“卫人”或“卫叔”在这里虽指康叔而言,但这是《系年》作者用后起称谓来叙述史事,起不到间接证明康丘在殷(卫)的作用。用后起称谓述说前事,在文献中是常见现象,不足为异。如《逸周书·克殷》记武王克商后,“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又称“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封傅礼。”其时武王刚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进入商都朝歌,分封之事尚未提上日程,但康叔封即被称为“卫叔”或“卫叔封”。可见若非实录性档案文件,仅从人物称谓上是无法判断事件发生的早晚的。康叔封康之时,《系年》即称康叔为“卫叔”或“卫人”,与康地是否在殷(卫)无关。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不仅清华简《系年》的文字表述很不周密,而且整理者的相关诠释也存在问题。依据相关史实,细味简文,觉得有必要对上引简文重新进行句读,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系年》的真正义蕴。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逻辑上分析,“卫叔”二字后面应有重文被省略,因此“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当析为两句;二是“卫叔”后面的“封”字不宜视为康叔之名,而应理解为动词,为封建之义。准此,可将简文重新标点如下:

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乃先建卫叔,(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

简文前半部分大意是说,周成王、周公把部分殷遗民迁至洛阳后,于是追想夏商二国灭亡的缘由,广置诸侯以封宗子,作为维护周王室统治的屏障。后半部分则可翻译为:于是首先封建卫叔,卫叔本封于康丘,为了统治殷余民,此时由康丘迁往淇卫。这样,不只文从字顺,而且与相关史实吻合无间。

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如果康丘不在殷(卫),又当位于何地呢?

关于康叔之“康”的含义,历代经学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以马融、郑玄为例,二人虽为师弟,但意见相左,各执一端。从《尚书·康诰》传疏可知,马融认为,“康,圻(畿)内国名”,郑玄则以为“康,谥号”。二说各有信从者,影响至今犹在。以今日所见多种材料来看,谥号说自应废弃,国名说则须考其地望。早在汉唐时期,学者对“康”地所在即不甚了然。《史记·卫康叔世家》索隐曰:“康,畿内国名。”又引宋忠言:“畿内之康,不知所在。”直至清代,才有学者对康的地理位置陆续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阎若璩据考证说:

《括地志》云:“故康城在许州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阳翟,今禹州,正周畿内地[7]。

江永承其说,亦谓“(襄公廿九年)传‘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今按康叔始食采于康,后徙封卫。《括地志》云:‘故康城在许州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阳翟,今许州府禹州”[8]。民国时期,熊会贞据《水经注·颖水》谓“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作疏云:“《寰宇记》,康城,《洛阳记》云,夏少康故邑也。接引此作康城。《名胜记》同。《晋书·石勒载记》,石生陷攻康城。《地形志》,阳翟县有康城,至孝昌中,因置康城县,属阳城郡。……《括地志》,故康城在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在今禹州西北三十里。”[9]1807-18说明其地称“康”由来已久,以夏代少康故邑得名。

继阳翟说之后,孙星衍又提出颖川(汝州)说:

孙氏所说汝州有周承休侯国,后复置县,亦见于相关文献。如《正德汝州志》卷二《古迹》云:“汝州子城,在城内州治西北。……周承休城,在子城东。汉元帝置此县。”[1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汝州”条下有云:“承休废县,在今州治子城东。本曰周承休城,汉武帝元封三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邑于此。元帝永光五年更置周承休侯国,属颖川郡。成帝绥和初更进为公,平帝元始四年更名为邟。光武改封姬常于东郡畔观县曰卫公,以邟县废入阳城县。……《括地志》:‘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梁县东北二十六里。’魏收《志》:‘东魏武定中汝北郡移治梁雀坞。’或曰即梁瞿乡也。《水经注》:‘承休东南有梁瞿乡,后魏世祖尝驻军于此。’杜预曰:‘故承休城在梁县东。’”[12]2436

上引清人对康地的考证看似不同,实际差别不大。禹州即今河南禹州市,汝州即今河南汝州市,两地东西接壤,直线距离不过六十公里。所谓禹州西北与汝州东北,在方位上是一致的,至于具体里程不过概数而已,不可拘泥。总之,“承休城”或后来改称“康城”,与禹州或汝州都有一段距离,更具体的地理位置尚难考定,但其地在汝州与禹州之间[13]、颖水之北,应无问题。

综上所论,清华简《系年》的发现,不能证明康叔的始封地“康”或曰“康丘”,其地在殷(卫),或在洹水殷墟。由于清华简《系年》行文不够精确,逻辑不够严密,因而易生误解,以至形成康地在殷的新说,与相关史实大相违牾。前贤以为康叔始封于康,其地在成周东南即今禹州与汝州之间、颖水之北,仍是最合理的推测。参考文献:

[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M].北京:中西书局,2011.

[2]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J].文物,2011,(3).

[3]路懿菡.从清华简《系年》看康叔的始封[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4).

[4]杜勇,孔华.关于邶鄘卫与涞水北国的地理纠葛[J].中原文化研究,2016,(3).

[5]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屈万里.尚书集释[M].北京:中西书局,2014.

[7]阎若璩.四书释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江永.春秋地理考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水经注疏(中)[M].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0]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王雄.正德汝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3.

[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刘启釪.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J].历史地理,1982,(2).

(责任编辑:王珏)

2017-03-1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周金文地名集证”(项目编号:14AZD112)阶段性成果之一。

杜勇(1956—),男,四川旺苍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献研究;孔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K224

A

1002-3828(2017)02-0110-03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2.21

猜你喜欢
禹州汝州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河南汝州: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动宜居绿城建设
孙清华作品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