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注重阅读情趣的激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评价的激励。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课外阅读是什么?所谓课外阅读,是一种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对于课堂阅读来说,指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影视和书报进行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审美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智力水平,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如果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新课标准中有相关的叙述,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并且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广泛阅读素材,并且读好书、多读书,尽可能的读整本书。那么,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应如何培养呢?
一、激发情趣 不拘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产生主动阅读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愉快地进行阅读,读想读的书,学想学的知识。
1.营造氛围
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发现学生对侵略者特别憎恨,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反映中国近代史的文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閱读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2.推荐读物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打开生活的一扇窗”“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在按语文新课标给小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同时,应注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立求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3.家校合力
家长是学生的贴身老师。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等地方去浏览、阅读。家庭内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学校要办好图书馆,班级要设立图书箱,学生之间可以“好书交换看”,让学生随处有书看,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方法指导 有的放矢
学生带着课外阅读的情趣,走马观花地看看,囫囵吞枣地读读,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这样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进一步引导他们会读书。
1.选读法
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学生在写作方面以及课内学习方面的要求,并且有目的性的选择特定的部分和篇章,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鲸》这节课之后,为了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这种动物,拓展视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动物版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积累语言,并且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
2.精读法
我们所说的精读法,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个文章,集中自己的精力,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深入阅读。学生需要逐字阅读,而后进行通读,最后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这样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步精读法。
3.速读法
所谓速读法,就是说学生不转移视线、不辨读并且不发音,需要快速观察相应的样貌。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需要加强注意力,并且尽可能快速的消化和处理相应的信息。利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高效获取阅读内容。
4.摘录笔记法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在实际阅读中,学生依据相应的段落、句子、词汇和篇章,对其进行摘抄,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标记,并且写上相应的评语。在阅读中,学生需要确保手脑并用,这样才能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三、评价激励 因势利导
积极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基于方法引导,成果展示,反馈激励。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强行统一要求。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同时注重阅读过程、淡化阅读结果。教师把握这些要求后,才能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总之,教师要注重阅读情趣的激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评价的激励。这样,就能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发挥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的功效,让小学生愿读、能读、会读,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莉.课外阅读指导新思路[J].小学语文教学,2003(6):31.
[2]郑梦如.做好课外阅读六个“结合”[J].福建教育,2006(4A):35-36.
[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59.
[4]林云芳.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0(24):1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