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乐为径“写”海无涯趣作舟

2017-08-05 00:05姚义荣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千字文情趣写字

姚义荣

写字教学是“内修心性,外现德行”的过程。一是培养学生勤奋进取、自我完善的品质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吃苦耐劳品质的过程;三是去除杂念,情感专一,陶冶情操,培养耐力、毅力的过程。总之,它是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独特蹊径。然而,由于近年来受多方面冲击影响,作为中华之魂的传统文化往往被忽略,我们的教育已是失“魂”落“魄”,写字教学首当其冲。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度立项的《写字教学——根文化教育的研究》,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然而,就现状而言,可以说指导学生写字,多数教师认为是一件难事;家长无从下手,视要求孩子写字为烦事;学生写字感觉是枯燥乏味的苦事。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观念,变换一下方式,难事就会变成易事,烦事就会变成趣事,苦事就会变成乐事。怎么实现这个转变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也曾说:“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有人把学习分成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那么我们何不从“三種境界”着眼,从一个“趣”字入手呢?

一、识写结合——导趣

写字作为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与识字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识字是写字的基础,写字是识字的延伸,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的、完美的。为什么要“识写结合——导趣”呢?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汉字的特点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汉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身,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在识字中解析“汉字密码”,在指导书写中带领学生走进“汉字王国”,会妙趣横生,使学生产生无尽情趣,达到“导趣”的目的。

写字教学中之所以出现“难”“烦”“苦”,就在于仍处在传统的单一的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模式中,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主导的讲与主体的练贯穿整个课堂,写字课成了枯燥乏味、机械单调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书写的工具性,侧重于追求书写的效果,而忽视了指导的过程作为重点,轻视了学生的主体认识与感受,漠视了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何做到“识写结合——导趣”呢?我们知道,汉代许慎对我们祖先的造字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概括出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法被公认为造字之法,后两种即是用字之法,但也与造字密切相关。其中象形、指事是其基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反映了造字之初我们祖先的智慧,“近取其身,远取诸物”,成为汉字最基本的密码。如人、子、木、禾、竹、网、鸟、燕、虎、象等象形字,像一幅幅简易画,极具形象性。许多会意字,如用眼打量树木为“相”,手拿树枝赶牛为“牧”,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等,一个个意味蕴藉,像一首首充满情趣的诗。唐汉在《汉字密码》第一章《汉字与动物》中写道“……这些出自先民刀笔下的象形文字,无论哪一个都能与画坛大师毕加索的抽象画相媲美。”如果我们指导识字写字时,充分利用这一点,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杜勃罗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汉字在笔画、字形、结构上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审美价值,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强烈的审美情趣。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认识书写“马”字时,我们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马”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完整地了解“马”字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抽象画,演变为今天的“马”字,学生识字、写字定会趣味横生,这样的“识写结合”,能收不到“导趣”的效果吗?

二、赏析结合——知趣

汉字的用笔、结体、造型等的千变万化,构成了汉字的形式美。而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则是艺园中的瑰宝。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肯定不会是画家,而是书法家。然而只有对汉字美、书法美的认知领会,才能对其产生共鸣。因此,“赏析结合”,是“知趣”的绝好途径。

“赏析”就是欣赏评析,书法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字体的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点画的情趣、意境深远、造型优美;用笔的情趣、节奏明快、千变万化,无不洋溢着美的韵律,难怪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其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可能就是“书画同源”的道理所在吧。可见,汉字本身就是审美教材,何况书法作品呢?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开展赏析课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美、书法艺术的美,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作为赏析课,从内容看,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创作时代背景,二是作品本身。

如:指导学生欣赏古今大家、名家所书的《千字文》。大家都知道,“三百千千”中的《千字文》虽是古代的启蒙读本之一,却是一篇千古奇文,其创作背景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足以让学生震撼。就是当代的大家,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2012年故去的周汝昌(1918.3.4—2012.5.31)老先生,在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对一千多年来《千字文》中以讹传讹的两个错字耿耿于怀,即“律吕调阳”应为“律召调阳”;“墨悲丝染”应为“波悲丝淬”,为使千古之错不缪传后世,在他94岁的古稀之年,与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联袂出版了《千古奇文千字文》,了却了他的一个心愿,令人感动、赞叹。因此,赏析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介绍周兴嗣创作《千字文》的时代背景和过程,以及后续故事。这样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引人入胜,未见作品,已经是趣味盎然了,进入“知趣”的状态。接下来我们把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褚遂良的楷书《千字文》、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元代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祝允明楷书《千字文》,以及现代周汝昌宣义、田蕴章真书的《千古奇文千字文》等七位古今名家所书的《千字文》分别打在大屏幕上,分别赏析,特别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赏析评论,让学生在赏析中“悟”趣。第三步就是把同一内容的每一位书法家的文字放在一起,比较赏析,让学生领略各家风格、韵味,在比较中“悟趣”。

古今具有欣赏评析的极具传奇性的名家名篇比比皆是,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引导学生徜徉在这“书”山艺海中,何愁学生不“知趣”?

三、展评结合——乐趣

书展与书评是培养学生书写情趣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学生书写“乐趣”生成的最好途径,是从“知之”“好之”向“乐之”过渡的过程。

被承认、被认可,获得成功感对成人都是渴望的,何况是孩子呢,这是小学生心理特点决定的,而我们在“展示”空间和评价上又何必那么吝啬呢。书展应是灵活多样的,从时间上可分为:周展、旬展、月展、期中展、学期展、学年展;从规模上可灵活机动:大、中、小结合,班级、年级、校级;从形式上亦可灵活多样:入厨展、上墙展、展厅展、巡回展等;从内容上可根据年级的高低,教学内容的不同,个性化发展的情况,可分为:常规展和个性化展,如真、草、行、隶、篆等;从开放情况上,根据展览的目的可以是内部展和有限开放展,如:对家长开放展等。展,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展是平台、是手段,评也是方法、手段,是引导进入“乐之”的境界,并非目的。评有两层含义:一是评奖,二是点评。评也好,奖也罢,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让学生的“作品”评价奖励成为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一次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一次个性张扬的展示,成为一次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反馈调控、学习激励、引导发展的机制,这是新课改赋予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展评结合,是我们在培养学生书写情趣,随“导趣”“知趣”后的又一趣——“樂趣”。

四、临创结合——真趣

临摹是每个学书人都必须掌握的方式方法,他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自书写演变成书法而成为艺术,书家已成为偶像,作品已成为范本的今天,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我们前面的“赏析结合——知趣”的过程中,对各家各派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适时引导学生临摹名家名帖,对打好基本功,促进个性化发展,并尝试“创作”是必要的,从而使学生对书写产生“真趣”。

临摹是我们直接从古人那里获得经验的捷径。临摹古人流传下来的范本法帖是为了了解和体验古人那种精湛技法和学习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从指导下的临摹到自觉、自由的创作,达到愉悦性情,这种艺术实践是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学生获得真趣,乐在其中。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基础,知写、会写、善写、乐写是目标。在“写字教学——根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写字—审美—做人”过程中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结合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写字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化“难”为“趣”、变“苦”为“乐”、超“烦”脱“俗”的粗浅尝试,愿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常荣杰.浅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26).

[2]刘年香.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J].赤子(上中旬),2014(16).

猜你喜欢
千字文情趣写字
《真草千字文》
我学写字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千字文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