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燕
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小学学科教学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在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品德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师才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品德;高效课堂;有效策略;教师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发展与行为能力形成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小学品德课以教师对课本教材的讲解为主,旨在使学生掌握一门基础知识,忽视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小学生是一张白纸,因其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教师及时关注与指引。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品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品德教师对其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教师,我们更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根本宗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品德学科充分发挥其德育教学功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富有实效性。
一、转变教师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在不断改革的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吸纳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从而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的不断发展。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科态度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小学品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传统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小学品德的课程功能。一味讲授概念知识只会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失去兴趣,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参与性,师生缺少课堂互动,小学品德课只会是一潭死水,无法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小学品德课才会真正将德育的概念知识内化为学生行为态度的表现力,使学生真正受到品德教育,在個人思想品质方面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注重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的课堂导入不仅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唤醒学生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共鸣,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教育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并且以引导生活、使生活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目标。小学品德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为切入点,从而将小学生的思想从教材过渡到生活中,深切体会教材内容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体验品德课程的价值目标。课堂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及社会热点事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品德课堂氛围得到活跃,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条件。学生通过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概念与生活事件相联系,会更好地理解行为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品德学科,并将道德观念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实现小学品德的教育功能。
三、淡化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质发展与行为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品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逐渐淡化学科思维,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品德课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科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小学生学习品德学科有帮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小学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重视高效课堂的建设,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学科态度形成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合理运用教学策略,使教师与学生在双向激发的愉悦氛围中展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我们要看到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素质教育对小学品德教师所提出的课堂改进要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将新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品德学科独特的德育教学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广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思品课堂[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
[2]刘红兰.打造思品有效课堂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1).
[3]陈玉兵.思品课堂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