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摘 要:阐述了彝族山区高中学生因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大,若按常规进行教育教学“一刀切”的话,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尤其必要,结合近几年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粗浅谈点体会。
关键词:分层教学;任务驱动;授课制
我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部分山区的学生自小生长在只会讲彝话不会说汉语的村落环境中,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甚至有学生进入高中前连电脑都没有碰过;而居住在县城或者是县城附近的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已可以算得上“小专家”。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知识,获得新进步呢?分层教学中挑选学生自己上课,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又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分层教学,优化“学生分层”是起点,分而合之是目的
要使分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如何合理划分,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一步走不好,后面的工作就难以实施。首先,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学生测试的成绩以及操作中的问题,根据成绩和操作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第一层为“双优生”层,他们既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又对电脑感兴趣,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层为“操作能手”层,他们属于网络迷、游戏迷层,他们见着电脑就兴奋,谈起电脑知识就头疼;第三层为“理论型学者”层,他们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差;第四层为“双差生”层,他们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或是电脑基础差,操作能力不强,甚至是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
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上述“四层”之后,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分而合之,即如何把他们更好地进行有机搭配,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于是我将“四层”按一定的比例分组,由一个“双优生”任组长,由一个“操作能手”和一个“理论型学者”共同担任副组长,其余的任组员。
二、分层教学,细化“内容分层”是基础,优化学法教法是关键
内容分层能否细化、合理,关系着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可以解决的,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能学会的,哪些要求教师精讲的。因此,从大的层面上,我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将教材内容划分为理论偏重型和操作偏重型;第二层:教材重难点章节与易学章节。然后再细化到各章节中。
对于偏重理论的知识点,如果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那些自以为是的学生更会置之不理。为了避免学生爱上机轻理论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结合的原则,即在任务驱动下要充分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能力。
所以,对于“理论偏重型”章节采用学生小组集体备课,每个小组推荐一份教案,交由“操作能手”层、“理论型学者”层、双优层逐层筛选,最后教师审订后由提供教案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主讲,并由学生自评(主要针对该堂课的优点谈谈看法),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在这个环节中,虽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但是他们都参与到其中,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得到很好锻炼。刚开始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确不容易,要给他们讲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备课,如何讲课,甚至还要先听学生讲课。但是,过了四、五周后,教师就不用去操心了,学生一看学习备忘专栏上,某某组某某同学已经上台露过脸,我们再不好好准备,锻炼机会就要拱手送人了,多没面子。于是,备课质量一次比一次好,大家都想当当“小老师”。
“操作偏重型”知识板块主要由“操作能手”负责演示和讲解,并负责辅导本组成员操作达标。实行学生对口辅导制度后,针对性加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上机课上,你会不时听到学生自豪叫声:“我们做好了。”当老师要选优秀作品展示、点评时,你会时时看到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一展风采而争得不可开交。
实行“小老师”授课制后,教师除了精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对章节总结性讲解之外,教学中多数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轻松,学生则会自己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钟柏昌.重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J].新浪教育,2013(10).
[2]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J].中国教育品牌在线,2010(10).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