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教学环节,提升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17-08-03 02:12朱丽侠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引导高中地理途径

朱丽侠

摘 要: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重大地理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探求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引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84-0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高中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核心素养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新文本设计,树立人地观念

(一) 整合资源

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极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认知价值观是地理教学的目标诉求之一。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人肆意浪费资源,认为资源是取之不竭的。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思想,人与自然将很难实现和谐相处。在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人口、资源、环境有关。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多媒体、学生、网络、教师等都是重要的资源,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设置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剂。特定情境对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想激活学生兴趣,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重要的教学介质,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一课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小华的父母因为工作调动,需要搬家,假如你是小华,你会如何为自己的新家选址?”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为了上学方便,我肯定会把新家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周围环境不能太嘈杂,免得影响我学习和睡眠。”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出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和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带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些城市要选在这,你认为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这时教师出示世界河流图、交通图、经纬度图。学生被图片深深吸引,认真观看并分析猜测。有的学生猜测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说明纬度是影响城市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降水适宜,有利于人们长期居住,而高纬度地区,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在多媒体营造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很好地学习了文本知识。

二、优化引导策略,培养综合思维

(一)问题引导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只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引导,95%以上的学生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也获得一定的能力。因此,教学安排要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为主体,进行问题引导。教师根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不断思考,获得启迪,思维得到锻炼。

(二)启发引导

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方法引导远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仍存在诸多不足,仍然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要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投放图片、设置问题,教师用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启示。

在學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课时,教师通过介绍德国鲁尔区相关情况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9世纪中叶,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你认为鲁尔区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条件?”学生纷纷思考。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给学生以启迪,教师为学生举例子:“既然能够大力发展工业,鲁尔区的煤炭资源必定十分丰富,煤炭的作用很多,鲁尔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大力发展电力、钢铁等工业。”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按照老师的思路,我认为除了资源丰富之外,鲁尔区工业发达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交通便利,以工业钢铁为例,生产的钢材需要卖出去,运输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鲁尔区河网密布,水路交通便利,所以该地区发展工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注重交流合作,发展区域认知

(一)师生交流

区域认知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地理活动的重要思想和方法。高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知识和现象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开展深度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生生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固然重要,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之间的探讨更为关键。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课时,教师由东北地区特产导入新课:“大家去过东北吗,你知道那里有哪些特产吗?”部分学生去过东北,都举手回答。学生回答过后,教师继续引导道:“东北地区曾经被誉为‘北大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势,请大家根据这三幅图展开讨论。”教师出示东北地理位置图、气温和降水量图以及东北地形图。这时,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的图片能够给学生一定提示。但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答案更明确,也更加完善。有的学生回答道:“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众多的河流、平坦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适量的降水,这些因素都促使东北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所以东北地区能够成为‘北大仓。”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endprint

四、拓宽实践途径,提升综合能力

(一)地理实验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部分内容根本无法通过语言表述讲解清楚。即使教师自认为讲解清楚了,讲明白了,很多学生还是会存在诸多疑问。这样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扎实,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和观察中体味、感知,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

(二)野外考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地理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都可以开展野外考察和调研,如地质、地貌、地质灾害等内容。在开展野外考察之前,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了解考察对象。这对于提升调研实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大家每天都会洗脸、刷牙、洗脚吧,在用水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水资源属不属于自然资源呢?你还知道哪些自然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接着教师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共性特征等内容。学生认真学习。讲解结束后,教师布置野外考察活动:“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家乡的自然资源现状如何,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野外考察,将考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纷纷响应。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野外进行考察。有的学生汇报到:“我对我们小区周围的水资源进行了考察,发现水资源污染严重,沟渠里的水又脏又臭,人们根本没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有的学生说:“我对我们家乡矿产资源进行了考察,发现很多矿产资源都遭到了掠夺性的采挖,尤其是煤炭资源,因为需求量大,所以开采的格外严重,要知道,矿产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毫无节制的开采下去,最终受伤害的只会是我们自己。”通过野外考察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地理素养也不断增强。

高中地理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门学科。教师通过创新文本设计、优化引导策略、开展交流合作、拓宽实践途径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人地观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2]李红.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與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高中地理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