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展+祝志君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相关现状,从参与者和组织者视角,找出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原因,思考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为推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作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20-03
一、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
(一)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
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对中国公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是一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范式。《辞海》是这样解释“雷锋精神”的: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事实上,纵观雷锋精神发展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将雷锋精神诠释为真、善、美,到70年代强调“爱憎分明”,80年代注重“钉子精神”,至2012年《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把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概括为以下五個方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可见,时代性是雷锋精神的根本特征,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对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关系
社会公益事业中志愿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当前大学校园内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诸多误读,特别是常与西方的“利他主义”等混同在一起,甚至于志愿服务的目标、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无形的威胁。因而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探究。从实践上看,199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内涵具体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志愿服务队回信时讲:“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即社会主义志愿精神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就是指人们自愿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时所展现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时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彰显,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的时代表达,是连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类共同文明的桥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新内容。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醒西方志愿精神普世性的虚伪性。
二、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情况
内蒙古地区志愿服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规模增大,参与人数增长
2000年以后,内蒙古高校出现了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如2004年内蒙古大学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2005年内蒙古大学蒲公英志愿者协会成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志愿精神广泛传播,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越来越多,分布于内蒙古众多高校。如今各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蒙古地区加强了对志愿活动、志愿组织、志愿者规范管理,深入推广注册制。2015年内蒙古团委响应团中央,通过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中国青年网” “中国共青团网”推广大学生团员注册志愿者。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在全区推广“内蒙古志愿云”注册,“内蒙古志愿云”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发的专为内蒙古定制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是“志愿云”系统省级分站之一。志愿者实名注册记录志愿服务时间,志愿团体在线管理,志愿服务需求发布和项目对接。有利于诚信倡导、保障志愿者权益、为志愿者保险、志愿服务记录转移、大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基础支撑。
(二)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和服务内容更多样,合作交融增多
志愿服务由开始的大型赛事、环保、募捐、关爱弱势群体、救灾、支教、公益讲座到提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志愿服务。由简单到丰富,由校内到校外,由社区到区外,由单打独斗到和政府和其他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合作,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运动式到常态化。随着网络的发展,组织成员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区内,组织活动合作交融也日益增多。
(三)开始有益的尝试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很多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益的尝试。例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生志愿服务学分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并与包头市委宣传部共同成立包头市志愿服务院对全市的志愿服务骨干进行培训。研究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体系和标准,设立素质拓展、迎接救护、网络文明传播、文明引导、艺术创想、摄影沙龙、茶艺书画等专业项目培训室和活动阵地14个。除了学院的800多名教师志愿者,聘请客座教授、学者专家300多人,与广州、宁波、深圳等5个城市相关学院合作组建志愿服务联盟,共享师资库。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试行《德育实践与公益劳动学分管理办法》,德育实践与公益劳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实践课,有学分要求。对于参加义工、志愿者活动的学生给予加分,并规定了校内义工的管理事宜。将各个教学单位落实公共课情况纳入到学生工作年度考核内容。endprint
很多高校都有品牌志愿服务队,如内蒙古大学的“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金锁链”志愿服务项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蓝天救援志愿服务队,文明引导服务队等。
三、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的座谈调研得知,对于参与者来讲,普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学校或者志愿团体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时会带有强制性,感觉受到了约束。并期待学校加大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加分和表彰。二是对志愿服务开展的培训不是很满意,对志愿服务和志愿活动具体的要求不是很明晰,存在培训时间间隔长等问题。三是觉得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少。很多集中在雷锋月做一些常规的志愿服务不具有吸引力。四是担心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意外,比较关注自己的权益保障。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志愿精神存在误差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强调自愿,以及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的相关激励政策的期待,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权利的主张,但同时也说明有些大学生有相当的功利化思想。目标功利,为了完成学分,为了入党、评优、加分,动机不纯。学校相关的激励政策是鼓励是补偿,目的是先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志愿精神,感受给予和奉献的快乐,是一种激励方式而非目的。所以,对真正的志愿精神的解读,修正学生的认识误差是学校、组织者首要的任务。
(二)组织管理参差不齐
目前各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有几种管理模式:各高校团委直辖,二级学院主管,学生自发组织。前两者模式,组织者都是从事学生工作和团的工作的老师,只是分为校级和学院两级。第三种模式即学生自发组织,在学校报备,但不归学校管理。无论哪种模式,具体开展工作的主体都是大学生,活动策划和运行有相当的自主性。如果负责老师不把关,就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学生组织者的流动性、新陈代谢导致缺少长远规划和经验积累的断层;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把握不清;还可能因为组织者的能力,人际关系范围,眼界等问题影响志愿活动的水平。管理的领导、老师如果没有相关责任约束和考评,没有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又加上工作繁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可能会打折扣。
(三)资金来源无固定保障
学校团委和二级学院的团组织用于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并没有固定支出。经费紧张,开展学生工作只能向学校申请经费或者争取社会赞助。对于一些志愿服务自组织,如内蒙古大学的绿色先锋环保志愿者协会,主要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的会费,2005年上半年从欧盟申请到的2000元活动资金、草原之友的达林泰老师资助的500元筷子义卖活动的启动基金。2006年与中国校企网达成合作协议争取赞助。资金来源不固定,活动资金少,开展活动捉襟见肘,何谈志愿服务参与者的人身保险等权益保障。
四、民族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应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道德品德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三个原则统领工作。
首先,法治思维体现在志愿活动有制度能落地;组织者、参与者有法律意识和科学的认识;志愿服务有法律保障。其次,道德品德教育体现在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定要立足长远,从一定的高度去把握实际。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志愿服务做的有吸引力有价值,让大学生愿意参与,切实体会志愿服务的意义,化道德品德教育为无形。最后,以问题为导向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民族文化和传统,建立内蒙古地区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一)志愿服务纳入到教学体系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团学工作,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课程建设上将志愿服务作为必修内容归入相关课程。比如,纳入到公共必修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纳入到通识课程、或者学校的社会实践实训课程里。将志愿服务内容写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时量、课程内容,规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着重现代意义的志愿者精神解读,最新理论动态和实践参与。
二是将志愿服务培训纳入到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从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教师多为团学工作或者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考虑到这一内容,给青年教师多提供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和鼓励政策。
(二)组织管理的顶层设计
一是自治区教育厅、文明办和自治区团委之间相互协调好,制定志愿服务相关条例和规定上报人大,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或者由教育厅统一规范各高校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内蒙古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加强参与者的权利保障和日常管理。
二是对志愿服务组织的骨干进行专门培训。可以采取全区的集中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内蒙古地区虽然推广了志愿者注册,但是对志愿者或者志愿组织的培训却不规范。首先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摸底登记,组织全区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志愿服务组织的骨干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可以每年一次,达到交流学习合作的目的。日常培训以线上学习为主,线上培训可以利用慕课形式,由区级相关主管部门开发优秀的志愿服务慕课包。聘请全国或者区内优秀教师、专家担任任课教师。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的课程包,答疑解难。志愿服务组织骨干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增进工作能力。
三是高校层面,统筹好学校层面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民族或者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无论是校级团委、各级学院还是学生社团的志愿服务组织,学校都可以统筹资源。通过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在工作开展中提出一些必要的建议,在资金支持上给予倾斜等方式,着眼全局进行规划,形成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一些志愿服务项目。
(三)经费支出固定比例
在区级的志愿服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志愿服务经费一般来源于政府、学校和社会统筹。其中政府财政拨付和学校的预算可以根据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不同情况和水平固定支出比例。实验期有一定的弹性,志愿服务活动搞的越好,可以加大扶持。同时统筹社会资源,社会上有许多组织和个人致力于志愿服务事业,学校努力争取这样的力量支持,政府牵线搭桥。
(四)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和考评
一是对志愿服务管理者、组织者的激励和考评。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志愿服务组织者,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激励。作为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项目。
二是对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激励。首先,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让参与者更好的认同。这些科学的管理包括对组织者的招募、培训要规范、还要有必要的组织关怀。其次,是必要的激励回馈。比如,对志愿者的工作实施星级认定,当志愿者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志愿者进行各种表彰,综合素质测评时给予加分,在就业、入党时给予优先推荐。
基金项目:本文为共青团中央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批准号为2016LX034)成果;2015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专项课题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研究”(批准号为2015JDD010)成果。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以鄂尔多斯地区高校为例”( 批准号为NJSZ153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泽楷,肖祎.大學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
[2]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3]彭海.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化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7).
[4]曹科岩,刘岩.关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2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