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8-03 06:17陈汉君董莎
职教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理工类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陈汉君+董莎

摘 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朝着稳定趋势发展,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社会对知识产权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增加,但该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产权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理工科高职院校在培养该类人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当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文章从国内外知识产权教育现状入手,分析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并结合当前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要求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汉君(198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董莎(1982-),女,湖北武汉人,宁波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国家创新战略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研究”(编号:Y201636102),主持人:任峰;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项目“浙江省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6044),主持人:陈汉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59-04

21世纪,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积累成为继经济增长又一重要元素,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对于各领域发展的意义非凡。基于此,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当前国家核心战略之一,知识产权人才争夺趋势愈发激烈。我国拥有数量可观的理工高职院校,它们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优势,是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与前提,理工科高职院校将成为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但当前,理工科高职院校对该方面人才培养上并不乐观,人才培养成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巨大的滞后性,究其根本是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所致。

一、国内外知识产权教育概述

现如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相比较来看,国内外知识产权教育还存在极大的差距。如发达国家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以良好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启蒙教育作为基础,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授课方式,都能够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契合[1]。如培养目标明确,美国很多学生已经获得了非法律专业博士学位,而后回到知识产权法上的学习,这种方式更加强调职业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课程设置非常丰富,重基础,选择范围广。如必修课程较少,主要集中在宪法、民法等,选修课较多,不会对学生产生过多压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说到知识产权,不得不想到的就是日本。日本是知识产权之国,从小学生开始便会进行知识产权启蒙教育,对一般国民进行知识产权普及性教育,而到了高校学习阶段便会进行专业化培养,因此在日本,具有全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晚,时至今日,仅有20多年历史,但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我国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究其根本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多不足,如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师资分布等都不够合理[2]。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建立首个知识产权教研中心,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教育正式开始,此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逐步壮大和发展,很多院校也开始凭借自身特点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学院等,实现对专门性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已经实现了本科、研究生等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专门人才。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分析

未来,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社会需求集中在企业方面,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了解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学生。自1987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首次招收45名知识资产权法學生,正式拉开了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序幕。经过多年发展历程,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五种: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学等学科下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知识产权博士。基于上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较好,但遗憾的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较企业实际需求来看,仍然较为匮乏[3]。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少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困境,如学位教育层次低,没有设置具体的知识产权专业,即便一些院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但其初衷是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正因如此,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显得模糊。很多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在培养中往往重视的是理论基础,忽略了其实际应用,导致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4]。一般来说,合理的企业结构是每50个科研人员配备一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当前企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约为60000人,而高校每年仅能够培养出3000多名人才,可见知识产权人才极其匮乏。究其根本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一直以来,第二学位是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但面临着生源下降等困境,难以从现有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转型,很多学生即便转型,其动机也并不在此。因此当前知识产权教育多是普及型教育,而非专业素养的培训。受到知识产权特点的影响,如果从非理工背景中挑选人才进行培养,难度较大,且学生非常吃力,人才培养进程整体效率下降。

第二,理工与知识产权结合度不高。现实中,学生对于技术创新点等能够具有精准的把控,但理工科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且问题解决方式较为直接,追求单一结果,当面对法律属性知识产权学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知识产权人才务必要具备法律、管理及经济知识,但这三门课程体系都处于独立状态,没有形成整合,加上偏向于实践和实务的课程少之又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利。

三、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分析

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是考虑和分析人才社会需求量。从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速,专利、商标及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形态放量增长,知識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需求急剧增加。截止到2016年,中国专利申请量高达156.3万件,授权量占比70%。与此同时,相关案件也呈现井喷式增长,形成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5]。当前欧美国家科研与知识产权人员比例高达34∶1,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如今,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该方面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加快人才培养事不宜迟。从人才质量层面来看,知识产权人才要掌握基本的法学知识,同时还应广泛涉及科技、经济及管理等相关知识。

市场需求多元化要求人才培养层次多元化,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从人才类型层面上来看,对知识产权进行分类,有利于人才异质化培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充分尊重人才个性化差别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很多高校相关专业在该方面人才培养时,过于强调综合性、全能型人才培养,但实施上,由于机制的限制,高校尚不具备培养全能型人才的条件和前提。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的分类至关重要。如法律型人才,主要在法律岗位上从事该方面工作;或者管理类人才,主要以管理技能见长等。针对性人才培养能够使其在专业领域实现更好地发展,且能够减少人才发展压力。不同类型人才配备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也会有所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凸显出人才培养特色,从而促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四、面对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是一门科学,基于上述人才结构复合型、多层次等多需求来看,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基于企业需求,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知识产权通识类教育

现阶段,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人数较少,但他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掌握知识产权知识非常必要。因此可以加强知识产权通识类教育,将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纳入到必修课中,满足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且不会对学生产生过多的课业压力。同时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他人知识成果观念。同时,还应坚持针对性原则,将其与理工专业教育相融合,逐渐探索出本院校自身独特的特色。具体来说,知识产权知识涉及商标法、专利法等多项内容,将各类知识与理工知识进行交叉和整合,开设专利法、专利文献检索等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产权基础。再者,要重视对学生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如通过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掌握专利实务基本理论及操作技巧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图1是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及人才结构)。再者,要重视对知识产权双学位人才培养,积极探索跨学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从众多学生中选拔优秀的人才,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为高端人才培养打通渠道。双学位人才培养,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有利,也将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课堂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单纯依靠课内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故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邀请各级知识产权机关等机构转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依托“4.26知识产权日”进行文化活动,成立知识产权社团等,使得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兴业强国、文化繁荣的作用。对上述措施进行实践能够提高产权通识教育水平,对于人才培养做好铺垫。

(二)加入互联网教学手段

理工类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由于其自身具有综合性,为社会大量需要,在实务工作中更具优势,能够形成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针对人才培养,可以积极引入互联网教学手段,构建知识产权实验室、模拟仿真专利申请流程等,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良好的平台[6]。从根本上来看,理工背景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重点在于产业。因此通过实务课程构建,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以机械、光电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该体系的支持下,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实务能力,且能够帮助人才深化对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知识的理解,日后无论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都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内容

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产权基础,且要学习社会经济前沿知识与理工类知识,将知识融合到事务工作处理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7]。因此在实践中,要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如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协调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加实践内容,并将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学习计划。针对教学内容来说,需要覆盖法学、知识产权知识与技能,并围绕着知识产权案例为核心,将专利审核、知识产权评估等渗透其中。此外,还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安排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针对中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考虑社会现实需求,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构建知识产权实验室,对当前企业实证案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工背景与知识产权实务的结合,可结合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人才实务能力,且能够深入对知识的理解。

(四)重视人才分化培养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分化培养,即研究人才与实务人才,基于工作重点的差异性,在培养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前者来说,由于人才未来工作集中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实践较少,虽然社会对其需求较少,但是要注重提升人才的学历水平。对此可以效仿美国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研究方法,使得人才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工作有效性[8]。而对于后者来说,实务型人才是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群体,如律师、公司法务员等,该类人才缺口较大。在实践培养中,要选择具有理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并在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设置知识产权必修课,将知识产权教学融入到学科课程体系当中[9]。对人才进行分化培养能够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加快人才成熟速度,从而保障人才在社会各行业发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人才分化培养之前,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优化培养方法,实现对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动态化培养,拉近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五)优化教师队伍

现代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优化教师队伍,也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部分。在知识产权框架下构建建立教师队伍,全面覆盖法律、管理等学科教师[10]。同时领导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增强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等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措施。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中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特别是实务部门学者,将其实践经验传递给学生,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优化教学环境,针对具体产业、技术需求,在新材料等领域集合一批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11]。此外,独立知识产权学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创新。故理工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针对性创新,以此来凸显人才培养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供需矛盾愈发突出。理工科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先天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实践中,高职院校要重视通识类知识产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能够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模拟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采用人才分化培养方式,形成知识产权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优化专业人才结构,从而使得知识资产权能够更好地服務于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一飞,陶丽琴,周泛海,等.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现代商业,2011(2):275+274.

[2]熊志海,陈纯柱.理工科高校本科法学教育模式探索——兼论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法学人才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5-141.

[3]杨德桥.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56-67.

[4]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174.

[5]罗宗奎.内蒙古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初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80-83.

[6]钱江.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思考[J].现代物业,2012(12):25-27.

[7]文永辉,李运才,等.西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43-45.

[8]朱涛.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探究——以重庆邮电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5-8.

[9]郝彦娜,方亮,徐旭,李云翠,李纯纯,唐莹.广西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1):102-104.

[10]易华,玉胜贤.“互联网+”视域下我国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4):69-73.

[11]曾德国,薛笑梅.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38-4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理工类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