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证研究

2017-08-03 04:33薛慧丽郭孔生邵孟良
职教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

薛慧丽+郭孔生+邵孟良

摘 要: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在企业出现“用工难”的同时,学生则出现了“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领域是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信息领域。只有紧紧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简称为“CID”)三维培养目标,顺应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四个关键因素进行,才能有效破解这个“两难”问题。

关键词:高职信息类专业;自我管理能力;“CID”三维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薛慧丽(1976-),女,河南漯河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郭孔生(1975-),男,广西岑溪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邵孟良(1972-),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开发。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云计算与大数据委员会项目“云学分银行的核心技术研究”(编号:GDYJSKT16-07),主持人:薛慧丽;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学分银行系统设计与研究”(编号:GDGZ15Y134),主持人:薛慧丽;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社会服务引领的高职理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信息类专业为例”(编号:GDJG2015201),主持人:邵孟良;广州南阳理工职业学院校级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研究”(编号:nyjg2016009)。主持人:邵孟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49-07

中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启蒙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教授曾经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这样的划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高職院校是自身发展的1.0版,他们最早回答了什么是高职以及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如何去办高职的问题;从2003年起,随着高职评估和示范校建设的开展,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系统化的实践,成为高职院校的2.0版;而今,高职教育迎来了3.0版的时代。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要直面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的新要求:培养复合(Compound talents)、创新(Innovative talents)、发展(Developing talents)“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

一、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两难”问题及关键因素分析

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高职学生就业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个让他们疑惑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出现了“用工难”,企业经常都在打招聘广告,可是就是找不到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就业难”,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特别是在目前的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企业“用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这个结构性矛盾,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领域是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信息领域。

这“两难”问题到底如何化解?其关键因素是什么?本研究认为:化解“两难”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因为企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很多相关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或知识密集型转变,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这其实就是化解“两难”问题的关键性方法。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就需要围绕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关键性特征要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用工难”主要是指招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难”,是招聘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难”。“就业难”主要是指“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在就业时遇到的“难”,是不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在就业时遇到的“难”。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个新时代的极具挑战意义的培养目标,其实就是当前高职教育、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信息类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为了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实现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CID三维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在近一年来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要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高职院校破解这个“两难”问题,紧紧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个培养目标与关键因素,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推行学生自我管理——破解“两难”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推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2]。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尊重就没有发展;没有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没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没有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培养他们自立、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只有把教育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和发挥学生创造的潜质。

德国著名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的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3]”所以,在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中大力推行自我管理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成了高技术技能人才“CID”三维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而这一重点绝对不是学生在被动管理的情景下能完成的,其最主要的途径一定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的。那种依靠老师指令才能进行的被动式管理,是没有办法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表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就是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往往还会因为控制能力差而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如果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那就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性强、积极性高、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只有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的自立精神,他们的独立人格,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统一、全面发展。

(二)学生自我管理的四个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管理自己的健康、时间、金钱以及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平时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的活动。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则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习惯就好,同时,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题组采用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对高职信息类学生在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参与自我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用SPSS18.0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了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有四个:分别是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成功欲望、管理兴趣。

1.调研基本要素概况。在这次调查中,课题组随机抽取了笔者所在学院信息类专业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的共26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收回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43份。其中男生146人,女生97人;独生子女40人,非独生子女203人;大一81人,大二85人,大三57人;学院社团或协会人员162人,非学校社团或协会人员81人。所采用的“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参与自我管理等四个部分,共52个项目,每个项自我管理的因子均有明确表述,要求被试者在5点量表(极不符合、较不符合、一般符合、基本符合、非常符合)上作相应评价。

首先是对这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整体分析,其KMO值为0.857,指标统计量大于0.80,呈现“良好”标准,表示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檢验的X2值为6820.344,自由度为1225,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此处的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也表明总体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如果KMO值愈接近1,表示整体数据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而个别题项的MSA值愈接近1,则表示个别题项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经过反映像相关矩阵分析,发现个别题项的MSA值最小是0.632,所有题项的MSA值均>0.50,表示所有个别题项都适合投入于因素分析程序中。

其次是采用主成份分析&转轴法对“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问卷”的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参与自我管理等四组数据逐一进行分析,删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所保留的41个项目负荷均大于0.40。

2.高职学生学习自我管理问卷分析。对学习自我管理问卷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12,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776.478,自由度为28,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也表明总体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转轴法进行分析,删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两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903%。所保留的8个因子负荷均大于0.40,见表1。

据学习自我管理问卷两个因子所含内容,将因子1命名为学习态度,因子2命名为时间观念。统计分析表明,两个因子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就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学习态度,其次是时间观念,见表2。

3.高职学生生活自我管理问卷分析。对生活自我管理问卷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3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1262.932,自由度为78,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也表明总体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转轴法进行分析,删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0.280%。所保留的13个因子负荷均大于0.40,见表3。

据生活自我管理问卷三个因子所含内容,将因子1命名为心理特点,因子2命名为人际关系,因子3命名为金钱管理。统计分析表明,除金钱管理这外因子外,其他两个因子均具有可以接受的内部一致性,就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人际关系,其次是心理特点,见表4。

4.高职学生提升自我管理问卷分析。对提升自我管理问卷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71,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1245.673,自由度为55,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表明总体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转轴法进行分析,删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871%。所保留的11个因子负荷均大于0.40,见表5。

据提升自我管理问卷三个因子所含内容,将因子1命名为人格特点,因子2命名为成功欲望,因子3命名为未来意识。统计分析表明,三个因子均具有可以接受的内部一致性,就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未来意识,其次是人格特点,见表6。

5.高职学生参与自我管理问卷分析。对参与自我管理问卷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7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734.133,自由度为36,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也表明总体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转轴法进行分析,删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891%。所保留的9个因子负荷均大于0.40,见表7。

据参与自我管理问卷三个因子所含内容,将因子1命名为管理兴趣,因子2命名为管理取向,因子3命名为管理意见。统计分析表明,三个因子均具有可以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就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管理取向,其次是管理兴趣,见表8。

再次是验证假设,这次研究的假设是参加学校社团或协会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比不参加学校社团或协会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并具有显著差异,相关分组统计数据见表9。

就学习态度依变量而言,参加社团学生的平均数(M=13.8237)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M=12.7395);就时间观念依变量而言,参加社团学生的平均数(M=12.0718)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M=11.5042);就心理特点依变量而言,参加社团学生的平均数(M=15.0193)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M=14.6555);就人际关系依变量而言,参加社团学生的平均数(M=17.9610)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M=16.3613);从表9中可以看出,除了管理取向这个依变量,其他各依变量统计的结果均是参加社团学生的平均数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但是这种组别间平均数高低的差异,必须经过T检验才能确知其差异值是否达到显著,若T检验的结果的统计量未达到显著水平,这种差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可能是抽样误差或偶然造成的,所以还必须经过T检验才能下最终结论。独立T检验的相关结果,见表10。

从表10中的Levene法的F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显著性p最小值为0.085,均大于0.05,未达0.05显著性水平,应接受虚无假设,表示应将两组方差视为相等,所以T检验的数据要看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中的数值。从表中T检验的数据可以看到,显著性(双尾)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的组别有学习态度(0.000)、人际关系(0.000)、成功欲望(0.001)、管理兴趣(0.000)四个组别。而时间观念、心理特点、金钱管理、人格特点、未来意识、管理取向、管理意见等七个组别都没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影响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提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成功欲望、管理兴趣等四个。

三、抓住四大关键因素积极推进学生自我管理,破解“两难”问题的研究成效

高职教育迎来了3.0版的时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其有效的途径是什么,课题组正按照这次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的、影响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提升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成功欲望、管理兴趣等四个关键因素,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积极推进“CID”三维培养模式研究,全面提高破解“两难”问题的成效。

1.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真实项目”的开发实践,培养“卓越软件高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水平,并随着学生参与项目的技术含量提高与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具有“三型”(复合、创新、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CID”三维培养目标。

2.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播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基地[4]。本课题组在完成专业基础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的方向,成立相应的专业开发团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在专业开发团队里我们完成了特色培养,同学们也实现了专长发展,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团队里学会团结一致,学习面对困难,学会互相帮助,同时也学会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3.让每个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找到更强烈的成功欲望。本课题组将持续不断地努力拓宽项目的来源,提升项目的技术含量,争取把企业最真实的项目拿回来给学生做。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高,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找到更强烈的成功欲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产生积极的突破传统动机。

4.顺应学生的管理兴趣,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早在20世纪的90年代,联合国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负责人的受益者[5]”。“学生参与式管理”一定会成为全世界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参与管理方面的兴趣非常突出,他们非常乐意参加到学校管理或项目管理中来,他们觉得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团体,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个团体中他们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的方向而成立的专业开发团队,不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团体,而且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参与管理的团队。这是积极推进学生自我管理,破解“两难”问题的重中之中。

综上所述,抓住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成功欲望、管理兴趣四大关键因素,顺应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学生自我管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每个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找到更强烈的成功欲望,顺应学生的管理兴趣,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最终达到国家与当代职业教育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顺利破解企业“用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这个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N].中国青年报,2013-01-14.

[2]王海升.论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文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7):13-15.

[3]袁勇,杨毅.论现代管理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75-377.

[4]谢征宇,王静,洪妮.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34-36.

[5]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能力
个体化护理管理对提高肝癌患者的诊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远距离照护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医护—患者—管理三位一体延伸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作用
幼儿园小班常规管理初探
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学生自我管理的状况及解决对策
引领学生参与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