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

2017-08-03 04:27张音宇
职教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要在准确认识、主动适应、全面服务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为路径,从理念、主体、载体、功能等方面入手,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张音宇(1979-),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5SJB348),主持人:张音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41-04

“文化的力量”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創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肩负着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培养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在准确认识、主动适应、全面服务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为路径,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探索正确的运行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为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其功能和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建中。总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更紧密,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社会整体价值。现代职业教育至少有以下三种基本价值。

(一)经济价值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总体而言,目前这些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还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主导产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人才保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经济价值不仅仅在于简单地解决就业问题,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在于提高人才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人才对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进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人本价值

过去,职业教育为了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过于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不太重视甚至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1]。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依然非常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但这里的技术技能,不但包括专业技术技能,还包括职业精神、创业素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其他技能,涵盖了个人全面发展需要掌握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更关注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职业能力提升,其技术技能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技能的不断提升,培育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这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

(三)公平价值

开展职业教育本身正是教育公平的需要。[2]由于个体的差别以及社会的原因,目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为那些擅长技能操作而不擅长抽象思维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保障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改变命运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所有需要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的人群提供了选择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现代职业教育的公平价值,在于能够让学习者通过接受教育,掌握就业技能,获得更多就业的机会,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诉求

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根源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必将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实践之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及相关行业企业成员等共同创造的,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具有规范作用,制约并引导着整个学校发展的方向[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诉求,是在继承和弘扬高职院校特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予以创新,为学校选择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式,建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并使之落实到平时教学中,渗透到校园生活中,进入到师生的心灵里。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创新力度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关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议程,又要关注高职院校的文化使命,致力于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寻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探索校企文化的整合和互融,通过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校企合作的品质,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育人文化,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品质,推动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要引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需求、文化积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播校园文化,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协同,并最终达成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二)致力学生全面发展,赋予创新温度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4]。我们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但绝不能因此而损害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本价值。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设条件,赋予高职院校呵护学生成才的创新温度。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彰显技术技能价值的办学理念。在物质文化层面,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在校园基础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引入企业元素,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定突出技术技能和创新创造精神的相关制度,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制度文化。在行为文化层面,在课堂教学、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考证等过程中加强行为文化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突出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关注人才培养核心,寻求创新维度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维度,通过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思维方式上,建立整体性建设思维,保持学校办学理念、物质环境、制度建设、活动行为等校园文化建设要素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保证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匹配与契合。文化心态上,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从策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再到传播传承,关注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转化成具体的文化行为的整个过程,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重建而不只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建设内容上,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营造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围。

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为路径,实现理念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和功能创新。

(一)理念创新——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校企文化有效对接,坚定学生职业自觉

现代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现代活动主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5]。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他建设同规划、同设计、同实施,全面树立融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培育的育人理念,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职业精神培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开发和利用文化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要以制度文化为着力点,承载价值指向,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要以物态文化为中介,传播价值内容,陶冶师生情操,在春风化雨中宣扬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以行为文化为抓手,保证知行一致,引领校园风尚。

2.重视校企文化有效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产教融合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本着“互惠”的原则,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但校企双方如果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或“智力支持”的互惠双赢而开展合作,那么这种合作关系是十分脆弱的。“文化”才是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才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开展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切实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全方位的高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提高学生(学徒)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学生(学徒)的学习过程与职业生涯融合,使学生(学徒)获得专业学习的“现场感”、企业文化的“参与感”、生产经营的“真实感”,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坚定学生(学徒)职业自觉,强化学生(学徒)职业精神。

(二)主体创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特征,发挥行业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合作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使政府、行业、企业等其他主体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这种产教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发展共同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出这种合作的特征,不仅要发挥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行业、企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发挥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按照校长或少数领导的意愿来进行,更不能由学校宣传部门进行所谓的学校形象设计或文化包装,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一个文化生成、文化自觉的过程。因此,要让师生员工尽可能地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要从宏观理念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设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安排、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丰富和传承学校的校园文化。

2.发挥行业企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根本,加强校企合作、“四技”服务等,引导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发挥行业企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使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渗入校园文化,生成校园文化新的特质,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

(三)载体创新——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有效传播育人文化,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荣誉陈列室等载体,全方位介绍学校的发展史,延续校史文化传递;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教学设施、专栏石刻、簇锦花坛、光电屏幕等手段综合展示学校文化,传承感知校情文化;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宿舍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体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校企融合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注重企业文化导入,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在校内专业实训室模仿企业车间进行布局,张贴生产操作流程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现场感”;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大师介绍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等,使学生享受文化的“获得感”;将行业企业制度文化应用到顶岗实习中,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学生感知生产的“存在感”。同时,发挥德育基地文化育人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育基地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媒介化传播育人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交互性传播时代。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深入到学生聚集的新兴媒体中,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通过建立QQ、微博、微信等“微文化”载体,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回应青年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加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职业训导,有效传递学校育人文化,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品质。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果,通过“解码”与“再编码”过程,将抽象、凝练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效融合,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功能創新——从“内聚”到“辐射”,促进文化沟通和融合,提高高职院校文化引领能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内聚”力量,它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文化形态,虽然无声无形,校园内的师生员工却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并在他们当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约束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并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内在品德,激励他们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而不懈努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的功能,通过输出人才、展示文化载体、传播文化产品,向区域社会辐射高职院校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精神面貌等,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发展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升级、人力资源培训提供支持,通过资源共享,最大化发挥场地、设备、技术、人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整合社会、地方、学校等各种有效教育资源,与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非遗大师等合作,建立“无锡市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开设高校首个“非遗”班,引进非遗大师驻校、非遗项目进课堂;邀请昆曲、锡剧名家走进百花讲坛演唱宣讲,用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声音和深刻的内涵助力校园文化的培育。同时,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双方人员交流和技术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展应用型研究,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增加了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

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发挥其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重要承接作用,促进区域社会内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生成,不断总结、提炼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并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合作企业和其他学校,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文化引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刚,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2]关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5-28.

[3]张音宇.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J].职教论坛,2016(26):38-42.

[4]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623/12592561_0.shtml.

[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2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