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研究

2017-08-03 04:24赵慧
职教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摘 要:在深入理解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品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重塑及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重点研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它需要高职院校多层次、全方位培育,具体可从精神层面上引领,行为层面上规范,制度层面上约束,环境层面上熏陶,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出色工匠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赵慧(1972-),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2016SJD710151),主持人:赵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36-05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毫无疑问也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从目前人才培养的总体状况来看,高职院校还谈不上对学生有系统性的工匠精神培育,具体表现在学生毕业后就业现状上。据有关报告数据显示,江苏省2012届、2013届、2014届专科(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一年内离职率分别为44%、46%、43%[2]。从以往更早数据看,如果算上学生毕业两三年以后,总体离职率则更高。学生离职率高的原因有多种,虽然有企业待遇低、环境差、权益保障不到位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很多是因为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精神。毕业生两三年甚至一年、半年不到就离职,基本的苦都不愿吃,还谈何具备工匠精神?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面镜子,至少部分反映了高职院校过去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培育力度不够。读高职期间,许多学生花大量时间复习备考,想通过“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等途径实现“本科梦”。这些学生无论考上本科与否,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育都已被大大淡化。真正立志扎实学习三年,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匠的学生不多。另外,整个社会歧视职教的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拟就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谈谈几点看法。

一、对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理解

工匠原本是农耕和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工匠精神是民间手工匠人表现出来的可贵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如今,人类虽然早已从农耕、手工业社会发展到大工业时代。除了一些少数特殊行业靠手工完成产品外,大多数领域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但传统工匠所表现出的那种令人敬佩的精神,仍然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当然,当今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应该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但迄今没有统一的标准表述。笔者理解新时期工匠精神应具备如下品质: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一种职业态度,是任何时候对任何行业的任何从业者,在任何岗位上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因为一个人只有干一行,爱一行,他才会忠于职守,才有可能为此而不断钻研进取;只有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而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他才可能乐于奉献,追求优秀工匠的精神境界。

(二)脚踏实地,执著坚守

这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工匠精神需要企业员工摈弃浮躁,淡定沉着,专注持久,长年累月甚至一辈子乐此不疲地追求和拼搏;需要企业员工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的心理,也来不得半点“吹糠见米”式急功近利的思想。唯有脚踏实地、执着坚守,才有可能使工作进入新的境界。

(三)技能精湛,精益求精

技能精湛、精益求精是一種专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现代产品虽然大多已不是靠传统手工完成,但产品质量至上永远是不变的法则,专注产品每个细节是不二的选择。每道工序无不需要精心设计,每个部件无不需要精雕细琢。能做到99.9%的精确度,绝不做99%,追求完美主义的职业信仰。它不是单单用合格与否来衡量产品质量,更不可能有粗制滥造、假冒伪劣。

(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工匠精神强调执著坚守,但不代表墨守陈规、固步自封,不是对一项工作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勇于不断开拓新思路。如今,重拾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提倡传承,更要提倡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不断进步。不少世界名牌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除了企业坚守以外,一定还有其与时俱进的理念,一定做了许多其它同行做不到的创新之处。

(五)精诚团结,分工协作

这是对企业员工具备现代工匠精神的必要补充,也是一种更高的人文素养。传统的手工作坊决定了过去工匠大多凭借个人的高超技艺,单打独斗即可胜任;而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要求工匠团队必须具有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团队成员只有妥善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密切配合、众志成城,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二、工匠精神重塑及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人才需求角度看,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已经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然而,纵观国内目前的世界名牌数量,虽然较之过去有所增加,但与这一美誉相比还很不相衬。我国目前仅是“制造大国”,还不能称为“制造强国”。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日本等,无一不是靠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在强力支撑。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虽然为企业输送了不少技能人才,但没能改变企业稀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状况。《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我国企业高级技能人才一直十分短缺。”[3]这正反映了我国在高技能工匠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实现过程中,在向“中国智造”和“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我国需要数千万高技术、高技能现代产业工人的支撑,而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有待职业院校去培育。

(二)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看,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有优秀工匠潜质的学生

自古以来,受我国“士、农、工、商”传统观念的影响,手工业者历来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像木工祖师爷鲁班、桥梁匠师李春那样的杰出工匠寥若晨星,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推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缓慢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广大民众歧视产业技术工人职业的社会现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媒体上前段时间热炒的“购日本马桶盖回国”新闻,正是我国广大企业缺乏能做出精品的杰出工匠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产品精良背后折射出其对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所以,工匠精神只有普遍被植入广大民众的心中,普遍成为广大工匠的精神追求,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才会有整体性的大幅度提高。工匠精神的培育毫无疑问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需要广大民众的观念转变,需要企业提供产生能工巧匠的良好环境,需要企业员工历经长期的磨炼,当然更需要高职院校培育出有优秀工匠潜质的毕业生。

(三)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搭建培养工匠精神的平台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本质上属于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敬业”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虽然工匠精神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体现出来的可贵品质,但职业院校无疑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一个人具有坚定信念、执著坚守、脚踏实地的优秀职业素养无疑可以在学生时代,尤其是在职业院校读书时代形成。因为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如果等到学生毕业进企业上班才开始培养工匠精神,则培养难度将大为增加。很难想象,一个在读书时期好逸恶学的高职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会很快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工匠。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平台,力争让每位毕业生走出校门时,都能具备优秀工匠的潜质。如果高职院校真正培育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整个社会也自然会对职业教育刮目相看。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校园文化的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工匠精神需要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植入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起到明显的教育实效。它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培育,具体可从精神层面上引领、行为层面上规范、制度层面上约束、环境层面上熏陶,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出色工匠,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所需的职业品质

从精神层面看,具体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1.培育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工匠精神的树立要建立在坚定的职业信念基础之上。高职院校需要强化两方面教育:一是职业理想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4]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在入学初即着手培养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古今中外工匠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意识,为职业理想的树立打下坚实的信念基础。二是专业教育。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大多侧重于校纪、校规、安全方面,而专业教育相对少得多。实际上,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时对专业认识并非很到位,有的甚至还很模糊,因而要大力加强入学教育中专业教育。要向学生系统介绍未来三年所学专业及课程,深刻分析专业发展前景,让他们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增强专业信心,引导他们制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转专业意志强烈的学生,不能强行拒绝,否则,他也很难安心学好专业,更不用谈树立工匠精神了。

2.疏导职业心理,培养职业意识。高职学生从相对自由宽松的校园走进企业,大多从基层做起在一线工作。陡然增加的高负荷工作量加之严苛的制度管理往往使不少人难以承受而走向逆反。几年前“富士康13连跳”虽然是特例,有企业方面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学生初进职场如果无法及时调适心理,容易产生极端行为。这是他们职业心理尚未成熟、职业意识缺乏的表现,也是“学生没有顺利跨越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之间门槛”[5]的表现。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必要对学生尽早开展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教育,特别是要强化现代工业文化所必须具备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责任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包括竞争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在内的职业意识。高职院校可广泛开设《职场心理学》之类课程,让学生尽早学习了解职场心理修炼过程,提升心理素质,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准备,应对将来职场的各种挑战。

3.培养职业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表现在作品的细节上,进而体现在企业工匠的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他们创新性的职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上。2016年底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创新”一词出现频率竟达到74次之多,足以看出“创新”对于当今制造业的重要性[6]。制造业所需的大量创新性人才很大程度上落脚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正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推进。既需要高职院校从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上开展创新办学,大力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更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具体的微观层面上进行落实。要把职场知识体系与创新精神理念深度融入到第一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富有创意性的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展示学生优秀成果,鼓励大胆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激发他们创新成就感,提升他们工匠精神的潜质,为他们将来步入企业职场实践打好基础。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必备的职业习惯

从行为层面看,可以强化学生规矩意识、职业习惯的培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1.增强规矩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工匠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体现在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需要平时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和良好习惯,需要执着精神支撑和长年累月脚踏实地历练才能具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学生平常习惯于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作业不按时交甚至不交,习惯于懒懒散散,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杰出工匠。所以,高职院校要从学生摈弃不良习惯入手,规范行为,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和工作任务。有的高职院校把现代企业管理中的“7S”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应用到学生管理中;有的高职院校邀请企业杰出工匠直接现身说法,面对面与学生座谈交流,讲述自已的成长经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增强规矩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的好途径。习惯成自然,学生形成了严格要求自已的好习惯,以后工作中就会自然地流露和延续,自觉地向优秀工匠方向努力。

2.感悟企业文化,体验工匠精神。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高职院校要遴选具有优秀文化氛围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从产品的研发到核算、生产、设计、包装、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零距离观察企业运行方式,适应员工快速的工作节奏,感受企业有形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岗位职责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培养遵纪守规的自觉意识,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其中,校企共同探索和实践的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好途径。它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师徒传承关系,是学生学习师傅严格遵循行业专业标准,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磨练实际操作技能,体验敬重事业、敬重师傅、敬重术业、敬重自我的好方法。目前,全国已遴选出首批100所高职院校的数百个专业进行试点。试点院校的其它专业以及其它院校也应该顺势而为,积极推动探索这一试点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校企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实践中,感悟杰出工匠精益求精的理念。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机制

从制度层面上看,要做好顶层设计,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内生动力;要加强研讨,准确把握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个性化内涵以及培育要求。

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激励机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它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也需要各高职院校具備一套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的支撑,否则很难起到实效。顶层设计要求学校充分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内生动力,既有调动教师主动性的手段,也有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措施;既需要宏观方面的框架性制度体系,也需要微观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它既包括对外办学(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等)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也包括内部管理(如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深入研讨内涵,把握个性要求。目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匠精神还只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仅停留在口号上,还没有深入研究和实施。笔者前面提及的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是从其共性品质上阐述的。不同高职院校由于专业不尽相同,体现了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产业需求,因而在起点、定位、问题、文化、体系、结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路径、措施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实际,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大师,共同深入研讨不同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探索并提出富有个性化的要求和措施,制订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实施办法,努力使人才培养满足相关产业需求,支撑行业发展。

(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文化氛围

从物质层面上看,可以通过强化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引导学生。

1.丰富环境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校园无闲处,处处都育人。在高职院校,实体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阵地。要尽量让教学楼、实训室、学生宿舍等设施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走廊都能融入产业元素、行业元素、职业元素,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实现校园环境文化的思想化和艺术化,能时时激励师生,处处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可通过橱窗、展板、灯箱、墙报、校报等传统媒介,常态化宣传当代中外工匠型人才的典型事迹。可专门建造工匠主题雕塑园,主要侧重于与学校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古今著名工匠雕像艺术品的打造,每个雕塑附上工匠简介。如机电类专业可选取数控机加车间钳工高级技师胡双钱、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等。总之,要让师生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注重技术、崇尚技能的浓郁氛围。

2.繁荣网络文化,激励引导学生。校园网络特别是新媒体作为一种虚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子校报等方式经常性地展示优秀工匠案例,可开设“工匠精神大家谈”等网上专题栏目互动讨论交流,对在校生强化勤勉励志教育,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增强职业信心和创业动力,引导学生从优秀工匠身上学习可贵的工匠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杰出校友是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都涌现出数以千计的杰出校友,其中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精英、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创业典型,他们身上都有超出普通人的不同寻常的一面。可以结合专业实际,通过校友访谈录、校友话成长等方式,分类别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

当然,除了学校、企业、政府之外,还需要社会、家长等层面形成合力,要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氛围,形成大面积培养工匠的社会土壤,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刚,邓崎凡.需要“大匠”,更需“匠心”[N].工人日报,2016-03-09(1).

[2]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5年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110.

[3]常红.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EB/OL].http://career.youth.cn/zxzx/201212/t20121226_2747682.htm,[2012-12-25].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6-24.

[5]余祖光.高职专业建设中的工业文化对接[EB/OL].http://www.ceat.edu.cn/index.php/program/view/pid/1025.

[6]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教职成[2016]9号)[Z].2016-12-27.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