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中职校长校内外社会资本比较研究

2017-08-03 04:38杜根长
职教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比较研究

摘 要:采取社会网络视角,以校长校内、校外重要的5个联系人为考察对象,以校长与联系人的点特征(性别、学历、所属部门和职务)、边特征(关系亲密程度)和资源特征(提供的智力、信息、经济、情感支持)为分析维度,以河南省32名中职校长为样本,实证分析发现:整体上,校长校内外重要联系人都以男性、本科学历、资源掌控部门和领导为主,其中他们在性别、学历、所属部门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职务方面校外联系人更显著是单位领导;整体上,校长与其校内外重要联系人都比较亲密,但是校长与校内节点更显著亲密;在资源类型上,校长在校内、校外获得的资源显著不同,校内倾向于智力支持与信息支持,校外倾向于智力、经济、信息与情感的多元支持。

关键词:中职校长;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杜根长(1978-),男,河南西华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校长社会网络研究”(编号:152400410496),主持人:杜根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9-0055-06

社会资本对于中职校长具有重要意义:任命体制下的中职校长,只有得到主管领导的身份认同,才可能被选拔任命。失去了身份认同,即使已经被任命的校长,也制约着其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中职校长只有在校内建立稳定的政治同盟和强有力的非制度控制体系,自己和学校发展才能得到持续保障。设想脱离校长,依靠中职学校自组织文化来带动学校发展,对于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中职学校还不现实。在社会网络视角下,中职校长社会资本已经触及了节点、边、资源等要素,结构分类也日益成熟,对于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亦呼之欲出。

一、社會资本:网络视角与校长领域

社会资本最早主要关注特权集体维护自身关系网络的机理与影响[1],将个人和集体放置于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基于此,社会资本研究产生了两个方向:一是认为社会资本有公共资本属性,是集体概念,无法独立个人或群体存在。它表现为规范、信任、社会凝聚力等,通常用网络作为研究工具,聚焦在阶层固化[2]、民主危机[3]、经济增长[4]、群体问题[5]等。二是社会资本有私人物品属性,是个体概念,类似于人力资本。它表现为网络、连接、资源等,通常将网络作为研究内容,聚焦在就业[6]、收入[7]、健康[8]、职务晋升[9]等。

无论作为研究工具还是研究内容,基于网络考察下的社会资本,节点、边、资源、结构与变迁一直是最为通用的研究要素[10]。“节点”重在探究连接人社会网络特征[11],性别、职务等是常见分析单元。“边”重在探究关系强弱程度,强关系、弱关系是常见分析维度[12],交往频率、亲密程度、认识途径是常见的分析单元。“资源”重在探究通过“边”实际得到的资源[13],它主要根据关系的目的而分类,诸如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等是常见分析单元。“结构”重在探究网络的密度、宽度和高度[14],诸如网顶、网差、多样性等是常见分析单元。“变迁”重在探究网络结构的变化取向和动因[15],桥、结构洞以及一些数学上的集合概念等是常见分析单元。

事实上,常见的社会资本提名和职位生成两种测量方法,也离不开节点、边、资源、结构与互动因素。其中提名法要求围绕3-7人(习惯上选择5人)作为重要联系人进行边和资源的追溯,并进一步构划网络结构和互动模式[16],职业生成法则将职业分数作为节点资源的数量化替代,提高了社会资本测量的效率,也同步增加了效度和信度风险[17]。

基于网络视角,围绕校长与谁建立连接(节点以及资源)、校长与节点之间什么关系(边以及资源可得性)以及如何互动(资源可得性与社会资本维护构建)、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和变迁机理,对校长社会资本开展了系列探索:一是对于校长社会资本内涵的认识。要么是嵌入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以信任、权威、义务和期望表现的一种资本[18]。要么是可以外化为与上级主管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学校、科研院所、校友、学校教师、学生的关系网络[19]。要么是与网络成员形成的信任、社会地位、社会网络和社会声誉[20]。二是对于校长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依节点、资源、关系视角,得出校长网络节点多为男性,年龄与校长接近,多通过工作关系认识,多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多为强关系[21]。依校内、校外节点分类,来自企业的联系人是校长重要网络节点[22]。依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关系维度视角,校长与校外各业务部门领导、科研院所、企业行业、新闻媒体的亲密关系对学校有极大裨益[23]。按照社会支持网视角,校长社会资本根据网络功能呈现出星状、树状和网状结构,学校发展目标变化引发校长社会资本结构变化[24]。

总体看来,网络视角下的校长社会资本,还主要集中在对于节点、边和资源的描述与叙事之中,对于校长社会资本的分类多直接借鉴社会资本的已有分类方法,而忽视了校长社会资本建立和使用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在论述中职校长社会资本分类的基础上,探究中职校长不同类别社会资本的特征与异同,以期理解中职校长社会资本实然状态的内在动因。

二、中职校长社会资本:分类与假设

结合网络视角,对中职校长社会资本进行界定:中职校长社会资本,是其获得对个人工作有帮助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网络。这一界定的内在含义是:中职校长的社会资本,用其所得到资源的社会网络来代替。这一网络,又分为节点、边和资源三个基本元素。

(一)中职校长社会资本的分类

中职校长社会资本虽指向个人职业发展,但却内在要求学校质量提高,只有学校办出成绩,校长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形式上校长与师生身份上无本质差异,因为工作促使校长与师生保持较高互动频率,校长需要让学校师生信任自己、理解自己,进而支持自己。因此,校长在校内更多是获得认同。当然,在校内也存在有利益交换行为,但是校长可以与师生交换的资源并不多,也难以持续,所以校长校内的行动整体上归于表达性行动,情感认同、理念认同是校长在校内最需要的资源,较为亲密的互动关系也是其需要采取的行为,更加宽泛的网络节点是其达到目的的最佳选择。

校长与校外联系人在身份上有着本质不同,为获取学校自身没有但却急需的资源:资金、政策、信息等,校长同样需要与校外节点保持亲密关系,并多采取交换策略——这种交换多表现为政绩回声:节点对于学校额外支持,校长响应节点办学理念,办出更好学校,印证节点政治正确性,为节点晋升加分。当然,在校外也有感情互动,因为共同爱好,校长可能与上级建立情感认同,但是校长由于工作时间和场域限制,难以维持这种情感的持续,因此校长在校外的行动整体上归于工具性行动,经济支持和信息支持是校长在校外最需要的资源,网络节点多集中在资源掌控者手中,校长要与节点保持亲密关系,以实现从网络中获得资源。

至此,我们将中职校长的社会资本,划分为校内社会资本和校外社会资本两个范畴,并根据网络视角,将每一个范畴的網络分解为节点(联系人)、边(亲密关系)、获得的资源类型三个单元。

节点考察社会网络特征:性别,在当前男性占据优质资源的事实依旧存在。学历,代表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个人能力的大小。职务,特别在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中,职务越高,所在社会位置越高,能够带给校长的潜在资源就越多。职称对于校内也是重要因素,但是考虑到校外节点未必有职称,无法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考虑到职称与学历的高相关性,这里不予单独分列考虑。部门,在当前教育行政化色彩较为浓郁和资源分配并不均等的背景下,处于行政部门的节点可以带给校长更多的资源可能。

边的特征考察关系亲密程度,意指校长能够得到资源的可能性。关于边的特征,最为常见是强弱关系分类,但是黄光国等根据“差序格局”的文化理念认为,中国人既不是重视强关系,也不是重视弱关系,而是你是否被他纳入了自己的“圈子”。采取“圈子”来划分,交往少、互动频率低等,并不影响其资源大小和多少的获得,关键在于是不是将其划入了自己的核心层[25]。基于这一假设,边的特征的判断是:校长与节点之间是否亲密。

获得的资源,是校长通过网络获得的资源,并不代表节点的资源,它可能是建立在网络中的信任,也可能是节点自己掌控的项目经费。结合校长个人和学校发展,我们将这些资源分为以下几类:(1)智力支持。给予校长提供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策略、办学技巧等。值得注意的是,智力支持本身也蕴含着政治支持。根据一致性原理,节点提供的智力支持,也是节点赞同的思想与策略,它与节点立场具有一致性。(2)经济支持。主要是额外投入的项目、划拨的经费、捐赠的设备软件、无偿提供或者低成本提供的场地等。正常按照政策划拨的经费不计入此类。(3)信息支持。是节点提供的,无法通过制度性安排得到的政策安排、项目申请或人事布局等信息。它有助于校长工作相机抉择,占据先机。(4)情感支持。不仅包括节点对于校长工作的理解、支持,与校长办学理念形成共鸣,还包括类似于心理医生一样接受校长情感宣泄的行为。

(二)中职校长社会资本的研究假设

上述可见,关于网络视角下的校长社会资本,我们分为校内外社会资本两个场域和三个基本单元。参考提名法,每个场域按照重要性写出5个重要联系人,然后分别确定每一个联系人的社会网络特征、边特征和资源。

其中社会网络特征中的学历部分,考虑到中职学校校内较少具有博士学位,所以校内考察指标分为:“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其他”,校外节点做同样处理。职务部分,校内考察指标分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般员工”,校外对应的是“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一般员工”。所在部门,对应当前中职内部通用部门设置,校内考察指标是:“行政部门、党群部门、后勤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5个;考虑到对学校发展的经济支持、科研支持、招生就业支持等,校外对应的是:“上级主管、上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行业部门、合作企业、合作初中、合作高职、合作中职”8个。

边特征仅设置关系亲密程度1个单元,校内外考察指标相同:“亲密、一般、生疏”。实际上,为了担心误差,我们还增加了认识途径和交往频率两个指标,但这两指标在实证中与亲密程度高度相关,故此我们将其舍弃。

获得的资源同样设置1个单元,校内外考察指标相同:“智力支持、经济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

鉴于校内社会资本主要是获得同质性资源,校外社会资本更倾向于获得异质性资源。同质性资源获得侧重于表达性行动,重在进行情感共鸣;异质性资源获得侧重于工具性行动,重在进行利益交换,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H1:校内外节点社会网络特征具有显著不同。校内节点性别、学历、职务、部门分布更为广泛,校外则以男性、高学历、高职务、资源掌控部门为主。

H2:校内外边特征存在显著不同。虽然节点都应当是与校长关系亲密的人,但是校内由于追求情感共鸣,关系应当更加亲密。

H3:校内外获得的资源显著不同。虽然校长都需要校内外的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但是校内更重视情感支持,而校外则重视经济支持。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描述

本次数据调查对象,是河南省中职示范校校长,收集的方式为校长集中培训期间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对象都为作为学校“一把手”的正校长,须由校长亲自填写。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32名校长中,男性31人,女性1人。年龄在38-55岁之间,均值为47岁,众数为45岁,整体年龄偏大。学历水平本科有22人,硕士及以上9人,交叉分析显示校长越年轻,学历水平越高。72%的校长具有副高级职称,多数校长在教育部门工作有长达15年以上工作经验,在任现职以前,有10人在政府部门任过领导职务或者中层职务,另外有9人曾经在中小学担任过领导或者中层,但是这些领导的社会兼职却较少,平均社会兼职1.68个,远低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水平。

(二)校长校内、校外社会资本的统计分析

我们采取多重响应的处理方式,重点考察每一个位置的节点网络特征、边、资源的分布频数,并选择绝对占优(50%以上)频数的选项给予显示,如果没有达到50%,则显示频数前2位的给予显示。

1.校内社会资本。数据表明,校长校内节点网络特征为:男性、本科学历,职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随着节点重要性下降,普通教师开始进入选择范围,其中在第五重要联系人那里,普通教师达到了27%;所在部门主要来自资源掌控部门(行政部门),随着节点重要性下降,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开始进入选择范围,其中第五重要联系人有38%是来自于教学部门(其他部门)。

边特征:所有节点都与校长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随着节点重要性下降,亲密程度同步下降,从有47%的第一重要联系人与校长较为亲密逐渐下降至仅有31%的第五重要联系人与校长关系亲密。

获得的资源:主要是智力和信息支持,其中智力支持是相对最重要的支持。

2.校外社会资本。节点网络特征:男性、本科为主,随着节点重要性下降,学历开始多元化;几乎都是单位领导,基本都来自资源掌控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边特征:所有节点都与校长关系较为亲密,亲密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基本稳定在34%水平。

获得的资源:具有多元特征,智力支持、经济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都有所体现,而且表现相对均衡,如果以重要性作为参照,智力支持和经济支持是主要选择。

(三)比较研究

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校内外社会资本进行比较,以验证本研究的假设。由于本研究样本数据相对较少,为降低拒绝原假设的可能性,根据统计原理,我们将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1。

1.校内外社会资本节点特征比较。分别对性别、学历、职务和部门进行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1)性别、学历两个指标整体上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节点重要性下降,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性别上在第四、第五节点上呈现相反的差异,这在实际解释中,除了表示更多女性成为校长重要联系人外,并无太多意义。但是在学历上,校外节点学历上显著性比校内多元,这估计和学校进入门槛具有学历要求有关。(2)职务上存在显著差异。职务上校内节点比校外节点中层干部显著增多。(3)部门上整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是随着重要性下降,校内节点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对于节点网络特征的比较分析整体上否定了H1。

2.校内外社会资本边特征比较。对边特征进行方差分析,统计发现,校长与校内节点的亲密程度显著高于校外节点,从而验证了H2。

3.校内外社会资本获得的资源比较。对获得资源进行方差分析,统计发现,校长从校内、校外获得的资源具有显著性不同。但是这并没有验证H3,而是与H3正好相反,校长在校外得到了本来应当在校内得到的情感支持,而校外最为重视的依旧是智力支持。

表1是中职校长校内、校外社会资本占优选项以及F检验结果。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校长通过与校内有关人员的互动,形成校内外社会资本以促进学校发展。按照假设,校长本应校内外社会资本有别,但是在实证研究中却并不完全支持已有的研究假設。

(一)同质又相异的校内外社会资本

中职校长校内外社会资本具有同质性。一是节点网络特征同质。节点能够提供资源支持,自身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提供较强的智力支持,也更有可能理解和执行校长的办学理念。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或直接供给,或构建“桥”,增加了校长获得资源的可能。比较高的学历,在社会中占有优势的男性,占据资源丰富的部门,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社会位置(职务),正分别体现了节点高人力资本和高社会资本特征,自然表现为网络特征的同质性。二是边特征同质。节点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并不一定能够在网络中流通,变成嵌入到校长与节点之间的社会资本,只有成为节点“圈内人”,资源才能得以分享和流通,因此校内外社会资本的边特征都比较一致,很少有选择认为校长与节点是生疏的。三是获取的资源同质。校长校内、校外都重视智力支持,这种智力支持,为校长办学提供决策帮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校长的政治支持,保持与节点思路、作风的一致期望有助于校长在校内外获得广泛而且持久的支持。

中职校长校内、校外社会资本又具有相异性。这种相异性,本质上是校内外社会资本目的实现的外在彰显。一是节点网络特征相异。随着节点重要性的下降,校内、校外节点中出现更多的女性,校内节点的职务、部门来源更加多元,校内对学历的重视要高于校外。这说明校内社会资本追求信念铸造和愿景达成的功能正在实现,也隐含着校外对于非智力资源的索取要要高于对于智力的索取。二是边的特征相异。校内节点与校长的关系更加亲密,这表明校长在校内要比校外更加注重表达性行动。三是资源特征相异。校内集中在智力支持,而校外不仅是智力支持,也同样注重经济和情感支持。

但是需要看到,无论是同质还是相异,中职校长校内外社会资本都存在着节点网络结构单一的现状,这对中职校长和学校的发展具有潜在威胁。

(二)同质与差异的进一步讨论

为什么中职校长校内外社会资本节点、边与资源的结构之间存在如此的相似和差异?这也许与我国当前的校长任命体制、中职学校的财政体制、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有关。

中职校长(特别是公办中职校长)的任命,虽然考虑群众基础,得到校内的智力支持,但是更多的是上级领导的认同,这种认同,自然导致校长在校外寻找的是主管部门的领导,而且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一致,也即是智力支持。

中职学校目前的财政体制,主要还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和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虽然中职学校已经开始采取“人头费”的财政拨款体制,但是生均经费依旧较低,与财政上的专项资金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他们的经济支持、信息支持,对于校长拿到资金无比重要。

职业教育与企业虽然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释放出人才的重要性,企业还一直占据校企合作的主导地位,校长也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自然的也难以成为校长的重要节点。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依旧处于外延提升阶段,中职校长在此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为学校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图更远发展。前者要求校长将注意力集中在校外的权力部门,而提供理论指导的科研部门、友好帮扶的兄弟单位并不是最急切建立的节点。在校内,稳固自己的权利地位,就需要在领导层内结成同盟,在学校内安插眼线以图加强控制,自然将领导、中层作为最为重要的节点。

正是因为校长所面临的资源和权力过于集中的外部环境,使得校长在校内外社会资本的节点选择上,并没有太多选择。而中等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导致了中职校长不可能与诸如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排名靠前的关系,也许中职校长与他们关系很好,但是他们对于中职校长来说,还不够重要。

(三)校外社会资本功能“僭越”的可能原因

那么为什么校内不提供情感支持呢?按照设想,校长在校内建立信任,应当与大家分享理念、知识与情感。但是,从拟剧论来说,校长职业工作中需要藉由表演来完成,社会对于校长的期待、文化对于校长职业的设定、校内人员对于校长角色的假想、校长对于权威与认同的表达等,促使校长不在校内获得情感支持,甚至不在重要的校外联系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作为职业的校长,他/她在学校的工作是其表演的前台,校长扮演的并非是“自我”,而是作为职业的校长——出于印象管理,他/她不能表露自我情感,也自然不太可能从校内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情感的控制甚至也延伸到他/她与校外重要支持人的交往之中,校长在多数时刻需要表现出理性、客观,不受情感因素的困扰。直到在“重要性排名靠后”的校外节点那里,才可以表露心声,与这些人共享后台,分享内心的情感世界。校长能否将校内作为后台?校长会偶尔在校内表现真实一面,但却难以持续,因为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是校长表演成功的关键。这也许正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Pierre Bourdieu.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C].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By John G. Richardsom,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1986:248.

[2]Pierre Bourdieu, Jean-Claude 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M].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Sage,1977:12-27.

[3]Robert Putnam.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J]. The American Prospect,1993(13):30-35.

[4]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3(4):23-27.

[5]爱德华·格拉泽.社会资本的投资与收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35-42.

[6]Jame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Butterworth-heinemann,2000:31.

[7]Seung Ho Park. Guanxin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28-143.

[8]Van der Gaag, M.P.J., Snijders, T.A.B. Proposal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C]. In: Flap, H.D. & Volker B. (eds.) Creation and returns of Social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2003:199-218.

[9]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61.

[10]Flap. Creation and returns of social capital: a new research program[J]. La Revue Tocqueville 1999(1):5-26.

[11]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242-266.

[12]边燕杰.社会网络和求职过程[J].国外社会学,1999(4):1-13.

[13]赵雪雁.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127-133.

[14]郑艾林.社会资本形成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87-89.

[15]陈健.社会资本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104-111.

[16]Van Sonderen, E., Ormel, J., Brilman, E., Van Linden van den Heuvell, Ch. A comparison of the exchange, affective, and role- relation approach[C]. In: Knipscheer, C.P.M.; Antonucci, T.C. (eds.)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and substantive issues. Lisse: Swets &Zeitlinger,1990:101-120.

[17]Lin, N., Dumin, M. Access to occupations through social ties[J]. Social Networks, 1986(8):365-385.

[18]張莹,田汉族.社会资本:校长成长研究的重要领域[J].浙江教育科学,2011(1):4-6.

[19]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35-42,173-174.

[20]赵德.领导者的社会资本与其领导力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40-71.

[21]宋中英.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资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7:90-98.

[22]侯志军.社会资本与大学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44-48,50-193.

[23]刘艳.高校社会资本对办学绩效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3-60,83-84,121-123.

[24]刘红燕.高职校长社会支持网研究[D].北京大学,2015:40-42,133-136.

[25]黄光国,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比较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