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 文章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现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策略。要重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重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重视校园网建设,造就一批意识形态的宣传战士。
【关键词】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代表着青年一代主流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灌输”的重要对象。由于培养方式等原因,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对不良意识形态防御意识不高等问题,面对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新闻自由、新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强有力的引导。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视。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准确定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现状
本研究抽取陕西某省属本科院校一年级2个班、三年级3个班学生以及政治经济系思想政治课5位老师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师的调研采用访谈法进行,学生调研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实际回收173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69份,问卷有效率93.8%。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梳理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以下问题:
1、新媒体带来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混乱
新媒体特别是移动客户端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实现了去中心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颠覆性的变化,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网站为了点击率和访问量,开始采用快餐式娱乐文化取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似乎越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法、事物就越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以微博、微信等方式制造出的所谓网络“大V”,用挑衅言论攻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来博取网友的关注,这些不良信息严重误导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势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大学生认知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等原因,容易出现在行为方式上的失范现象,特别是在面对新思想、新事物时,缺乏对事物独立、客观的辨别力,容易偏听偏信,从而影响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还有一些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愿意投入精力关注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的理论学习,认为这些东西与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把自身实际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这也是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一项新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虽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一般学生较高。但是,调查显示有 44.7%的人是因为个人发展而非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出于功利目的的认同,必须引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做到及时纠偏。
3、传统教育方法与大学生认同之间契合度不高
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Plekhanov)等经典作家将意识形态结构分为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两个层面,强调意识形态建设既要重视思想理论创新,更要重视大众的心理认同。[2]按照这样的结构分层,就能找到传统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不高的症结。目前,受中央政策导向影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都非常重视。但是,教学理论化与大学生心理认同感性化之间契合度不高成为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题。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只强调思想理论课程的体系化,长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加之一些老师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与态度,结果导致思想政治课课堂成为学生休息、放松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接收程度无法保证,谈何对所教授内容的认同?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质量。
三、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策略
1、重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按照教师系列相关要求参评的专业技术职称,成为思政教师,二是按照管理系列条件晋升行政级别,成为高校的管理者。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为辅导员多安排一些如形势与政策等一线教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出一批专业型、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定期听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组织辅导员理论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水平,使辅导员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创新学生工作方法,更好的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
2、重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陕西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蕴含的浓厚教育内涵教育大学生,认同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和说服力。请老红军、老革命讲述他们真实的事迹,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在实践中增强教学理论的理解力。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时,和理论课一样建立考核机制,增加社会实践的学分比重,让大学生重视实践学习。
3、重视校园网建设,造就一批意识形态的宣传战士
高校要鼓励教师、学生通过撰写微博、微信在所在院系、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旗幟鲜明地宣传、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对积极弘扬正能量的师生要提出表扬并且奖励,培养和造就一批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高校意识形态战士,从而带动更多师生参与进来,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注 释】
[1]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html.
[2] 李国娟.从传播学视域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实效性.http://www.penwo.com/plus/view.php?aid=577887,2009.0.17.
【作者简介】
杨 帆(1980.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供职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教师干部培训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