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兴+胡伟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分析高校生态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生态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
本论文是南昌大学201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编号:NCU1605)和梭罗作品的生态意蕴研究(编号:NCU1603)和成果
当前我国生态状况严峻,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文化危机、社会主体——人的思想意识的危机。大学是培养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场所,对消除生态危机负有重大的责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非常必要,也相当的紧迫。本文试图探讨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意义,并分析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基础。
1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在三十余年间增长了近100倍,并于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奇迹。然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从而导致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必然选择,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明确“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是十分重要与紧迫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践行直接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实现。
(2)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
(3)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加以了新拓展。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2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内容
1、高等院校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1)我国生态状况严峻,而生态危机最终又归结为文化危机、社会实践主体——人的思想意识的危机;(2)大学是培养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场所,对于消除生态危机负有重大的责任;(3)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可供利用,西方现代生态学理论生态批评、中国当前的生态批评生态理论可以提供理论支持。
2、高等院校生态教育现状调查:(1)我国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生态教育实施情况调查;(2)我国高等院校理、工、农、医专业生态教育实施情况调查;(3)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教育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调查;(4)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生态意识调查;(5)与国外高等院校生态教育实施情况比较。
3、高等院校生态教育主要内容考查:(1)中国的生态危机现状;(2)西方及世界的生态状况;(3)现代性文化的实质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4)生态的系统性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5)中外主要生态理论。
4、高等院校生态教育实施途径研究:(1)大学语文课程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2)公共英语课程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3)开设大学生态教育专门课程的可能性探讨;(4)生态问题专门讲座;(5)现代传媒与影视资源的利用;(6)我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调查报告写作。
5、高等院校生态教育实践与效果评估。在开展生态文学教育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实际效果,总结改进,撰写调研报告。
3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研究将直接应用于大学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检测其有效性,不断予以完善提高。
(2)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研究。
(3)多学科交叉研究。将综合运用文艺学、中外文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采用查阅文献、社会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综合对比、逻辑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事實上,欧美等国在大学教育中早已普遍开设了生态教育课程,生态教育与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相形之下,我国高等院校的生态教育则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我国仅有极少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生态教育通识课程。当然,我国教育界针对于大学生态教育所展开的研究形势还算喜人。据课题组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我国教育界已出版相关研究专著3部:张玉霞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蒙秋明与李浩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唐华清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通过博士论文1篇:徐湘荷的《生态教育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通过硕士论文17篇;发表教育类论文十数篇。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教育界针对于高等院校生态教育所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10年以后,这说明我国教育界的该项研究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而江西省的该项研究更近空白。总之,我国高等院校的生态教育尚是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我国教育界针对高校生态教育所展开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推进。本研究可丰富高等院校生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研究可用于指导实践,课题研究成果可为我省高校开展生态教育提供典型范例,有利于促进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和研究;本研究可培养当代大学生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关键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俗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严以律己,爱护自然,保护环境,那生态问题的解决也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孙宁华,《德育天地》2009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