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斌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孟子这段话抽炼出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知人论世”说至今仍然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就是以知人论世贯穿的,比如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作品简介、文本分析、探究性学习、文本思想感情等无不有“知人论世”的影子。
一、时代背景分析
所有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没有脱离社会背景的作品。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要讲到社会时代背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社会,就不了解作品思想。如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如果不了解大唐盛世、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怎能理解那种文化包容下的豪放不羁与社会动荡下的忧国忧民?欣赏惠特曼的诗歌,如果不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怎能理解《草叶集》中的自由光辉?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品的思想就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講,时代或者社会决定作品。至少,反映时代或者社会的作品是大量存在的。这就更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挖掘作品的时代气息与社会背景。
再如,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国土沦丧,人民颠沛流离。我们要解读陆游与辛弃疾的诗歌,如果不从他们所处的这一时代背景出发,不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出发,不从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表现出的报国无门、英雄无用的愤懑出发,我们就很难掌握放翁、稼轩诗词的精髓。
二、作者作品简介
如果说社会时代背景分析是在“论世”的话,那么作者作品简介就是在“知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本本体,还要关注历史、人文。“知人”就是在关注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不能脱离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生卒年、身份地位、主要成就等,能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印象,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当然更要关注作品。作品简介就是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主要著述和文学成就,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文本置于作者的人生中去理解。小到作者某日的灵感,大到作者某时段的心境,都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作品,风格明显不同。这是由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遇所致。所以,作者简介至为重要。再如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既可以从全才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介绍,又可以从个人坎坷辗转的经历角度对其本人进行评价。这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不能脱离“知人论世”。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选修教材,大部分都是节选内容,这就更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去关注文本中的情节。比如《中国小说欣赏》,教材所选的小说都是节选,学生学习比较费劲。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小说文本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渗透时代背景、作品其他章节内容等。“知人论世”说为我们讲解小说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比如,在讲解历史与英雄、人情与世态两单元时,教师完全可以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做出评价。这样的节选,与其说学习了文本,不如说通过文本认识了历史事实、人情百态。衍生不见得不好,生成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关键是要立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即“知人论世”能力的提高。
四、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之后,人们对于合作探究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人”与“世”上,而不在教材所呈现的文本中。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机会。既然学生的兴趣点在想“知人”与想“论世”上,教师何不成人之美?完全可以就作者(经历、家庭、成就等)、背景(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达到资源共享、开拓创新的目的。比如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完全可以探知当时社会背景的信息,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诗史”。这样既完成了语文本体教学目标,又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文本主旨分析
文本主旨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的语文本体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文本主旨。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所有科目要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所以,分析语文特有的文本主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那么,文本主旨分析依靠“人”与“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呢?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应该完全存在于“人”与“世”中,只要“知人论世”深刻、广泛,就可以分析出文本主旨。比如在教授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就应该从整体主旨入手,将大量的文本内容通过“人”“世”串联起来,既解决了文本内容驳杂的问题,又将“知人论世”作为线索来穿插内容,一举两得。
“知人论世”说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去运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发挥着很大作用。我们现在倡导真语文教学,所谓真,如果体现在语文本体教学上,首先应该是“真人”与“真世”吧。“知人论世”说不仅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说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知人论世”说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迭部县高级中学(74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