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高中语文课堂不光要“有序”,还要“开放”。课堂上的那些“旁逸斜出”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需要教师驻足、回眸,用慧眼慧心去挖掘其中的美。
一、案例背景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既然语文课程要求有序、开放,那么语文课堂也应是既有序,又开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赛课,还是日常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似乎只关注课堂的“有序”,而忽略甚至无视“开放”。常是教学设计中有体现,课堂上却鲜有体现。即便有的教师在一些理论文章里体现了“开放”,也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而已。这种仅在文字方面体现新理念的做法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在论文评比中获得评委的青睐。
一些赛课的执教者常常表面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新问题、说出真实感受,一旦“预设“遭遇“节外生枝”便出于“有序”和顺利完成课堂任务的考虑,拼命地往预设上引导学生,没有真正地善待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多数评委也只关心“有序”,课堂上你再“开放”,再机智,你的课没上完,既定任务没完成就不是好课,于是规则“绑架”了赛课,赛课沦为了表演与作秀。至于那些关起门来的自家教学,更是直指应试,一味地灌输知识,赶进度,无视、漠视可能会出现的惊喜。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不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不可过于功利化。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观语文课堂上的“旁逸斜出”。
二、《边城》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这篇小说的风景美、风俗美做了分析。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美?
生:(大声)爱情美(笑)。
师:(迟疑了片刻)大家理解得很准确,《边城》的确讲述了一个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我看大家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风景、风俗之外的第三种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能体现爱情美的句子,并把它们读出来。
生:…………
师:大家都说这段爱情是美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相遇浪漫(端午节、青浪滩),相爱含蓄(暗恋)。
生:相思苦中有甜,离别沉重,等待煎熬。
生:淡如青烟,美丽的忧愁。这都是现代许多直白的爱情所缺少的美。
师: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很精彩,大家对于文本的理解让老师很感动。在此,也祝愿大家将来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既然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那今天我们就索性多聊一点,老师想听听大家对早恋的看法。
生:爱是将来事,学习是现在事。
生:早恋如烟花,看似飞升,其实堕落。
生:恋爱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早恋是错了时间的恋爱。
师:假如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早恋现象,那该怎么办呢?
生:说服自己,少跟对方接触。
生: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让我们走过泥泞,迎接花开。
生:早恋不该是自己的全部,不能因此影响了学业,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青春。
师:是的,别因那如火的诱惑,而过早地触落那枚青果,它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苦涩,即使注定同行,也要等走出这片枫林。
三、案例分析
当“抛砖引玉”引出的不是“玉”而是“石头”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把它当做“玉”,因为课堂上的这些看似“石头”的“节外生枝”往往真的就是“玉”。
《边城》属于自读课,爱情又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分析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对爱情美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课前备课时我也准备把爱情美纳入人性美一笔带过了事。现在想來,我要感谢我课堂上面对意外迟疑之后的那个决定。
《边城》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不错的预习与自学能力,他们青春年少,情窦初开,他们处于幼稚与成熟的分水岭。对爱情有着隐约的期待与感知,对此不应回避,因为欲盖弥彰。课堂上教师临时决定“大胆谈情,勇于说爱”,这绝不是搞噱头,不是迎合学生,因为这也是文本和作者的本意,还因为新课标明确写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学生,尊重人性的态度,灵活确定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却觉得这“节外生枝”生得好,课堂的实际生成价值远比预设的高得多。就像作家王晓莉所说:“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它们不是‘主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地符合秩序,完全地符合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无故事的人。”
关注语文课堂上的“旁逸斜出”,挖掘其中的美,这需要教师的宽容、胆魄、智慧和情怀,需要全体语文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