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专业“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2017-08-02 15:38李纪明孙国红隋福利刘丹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五位一体

李纪明+孙国红+隋福利+刘丹

摘要:供给侧改革为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淮海工学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分析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准入、协同发展、项目推进、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和举措,深入阐述了专业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其质量保障的重要意义,提出立足教育供给观,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机制,是解决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提升地方高校办学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应用型;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创新

淮海工学院坚持面向地方,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公平与质量双轮驱动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专业设置准入、专业协同发展、专业项目推进、专业监测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一、建立专业设置准入机制,精准对接地方产业

(1)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校、院、专业分级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引导专业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增设契合地方支柱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按照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构建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方面,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开设涉海专业,构建蓝色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地处海滨城市有利条件,深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临港产业,集成建设“海洋生物与医药应用技术”“海洋工程与装备技术”等五大专业集群。

(2)重点培植,精心孕育大类方向新专业。按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原则,实施学分制大类培养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植专业生长点。以“通识教育+主干课程+实践环节”为核心,建立“三级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阶段,灵活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适时调整,提升了专业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性。拟增设专业,均经过了大类内方向模块形式2—3年的培育期,确保专业在开办时具备成熟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师资、实践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

(3)严格标准,着力健全专业质量规范。一是明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充分调研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细化培养目标、毕业条件、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强化“内涵+特色”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结合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增设目标能力实现矩阵,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规范。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从教、学、管各方面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二、建立专业协同发展机制,集成人才培养合力

(1)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针对产业需求,强化应用研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等项目为带动,鼓励教师吸纳学生进课题组、组织学生进实验室、进企业,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二是校企共建实践创业基地。依托政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与一大批技术水平高、接纳能力强的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三是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出台《选派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暂行规定》,鼓励教师服务联系企业,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工程师、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践基地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模式。

(2)探索工学结合培养。密切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系,分类设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就业服务等咨询指导。以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嵌入式培养”“定制式培养”为抓手,深入探索多样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培养模式、制订培养方案,把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学生在企业由工程师指导完成在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承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根据地方产业需求,积极开展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式培养试点。

(3)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作为首批“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单位,注重加强与涉海高校资源共享,在学科建设、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方面拓展合作交流。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平台。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巩固已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基础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中亚留学生培养基地。启动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3+1+1”创新应用人才本硕培养项目。实施“双百支持计划”,三年选派100名教师出国培训、100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建立专业项目推进机制,彰显专业发展特色

(1)分类管理,建立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按照“培新、扶优、强特”原则,对专业实施分类建设与管理,构建“校级一省级一国家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及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类)项目、江苏省“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步启动校级相关专业项目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二级教学单位,引导专业内涵发展,示范引领,着力打造专业“高峰”,构筑专业“高原”。

(2)落实责任,强化专业建设院系主体地位。修订《系级教学机构设置与系主任聘任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等,规范系级教学机构设置,落实院系专业建设主体地位,强化主体责任。制定《教学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明晰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职责边界,下放项目建设及经费使用管理权限。学校层面加强对专业建设宏观指导和监控,定期组织专业建设交流会、二级学院院长论坛等活动,为学院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3)任务驱动,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特色水平。依托专业建设项目,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分阶段目标,细分专业内涵建设内容。通过任务驱动,考核评价,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在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系列实质性、标志性成果。集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教育、实训、孵化三级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2+X”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式课程体系,成立“72+创客工场”、“创智苑”,依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省级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孵化模式。设立考试改革实验区,探索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四、建立专业监测评估机制,激发专业建设活力

(1)加强常态监测。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本科专业开展信息采集與建档工作,实行常态监测。引入第三方跟踪评价制度,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各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数据调查分析,分年度发布《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多途径及时、客观反馈质量信息,促进专业明晰改进和努力方向。

(2)强化质量督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校长论坛作用,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就专业建设理念、方向、规范等做辅导讲座,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院二级教学督导作用,组织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督查、咨询和指导。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对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监控检查,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全程参与、跟踪、督导。

(3)开展评估认证。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进专业遵循“成果导向、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参照认证标准和范式开展专业建设。实行校院两级评估制度,开展新专业年度评估和4年一轮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诊断查找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引导专业自我建设、自我改进、自我发展。2014年,作为江苏省首批试点高校,高质量、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质量持续提升

(1)学生选择,动态调整。制定《大类培养学生专业调整管理办法》,允许学生在一、二年级大类教育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与申请注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跨大类转专业;在大类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还可以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在大类内选择专业。学生的自主选择反哺学院和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2)专业预警,适时退出。结合学科发展、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情况,分年度形成《专业建设情况与预警分析报告》,对于专业评估结果、专业录取服从志愿率、申请转出学生人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触线的专业,列入预警名单,要求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对连续两次受到预警的专业,采取减少招生、隔年招生直至停招等措施,实现专业动态调整,促进专业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3)学院自治,持续改进。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层面实施目标管理,给予二级学院更多专业建设资源调配自主权。二级学院成立教学工作各分委员会,评议学院内重大教学事项,学生转专业申请注册和大类内专业调整等工作均自主制定具体方案。修订《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以教学奖励为杠杆,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创新推动专业建设持续改进,专业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准入、协同发展、项目推进、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五项机制,系统链接、集成一体,覆盖专业建设全过程,在专业建设初建期、成长期、提升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精准施策、联动发力,使本科教育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十二五”以来,淮海工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先后建成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4个专业成功入选“十三五”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五位一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