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叶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其看作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和罗盘。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形成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指出它是适应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通过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形成;推进: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担负的六项职责和使命,即“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紧接着,他强调指出,要承担起这些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1月8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这放在他强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使命必须做到的四个“牢牢坚持”之中,并明确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近些年来我国新闻战线一直坚持的学习教育活动,本文将通过对其形成和推进过程的梳理,阐明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概念的提出及运用
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向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当年列宁在创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时就明确指出,该报的指导方针,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强调党的报刊工作要由真正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来主持。1948年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记者素养的基本要求。近些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等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使用了。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其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由于这股思潮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致使其开始在社会上泛滥,并最终引发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当时,一些新闻媒体在这股思潮及风波中出现了舆论导向上的严重错误。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我国新闻界开始总结和反思在这场风波中舆论导向方面的失误及教训,在此过程中,新闻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问题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正是在这一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新闻工作的政治要求再次被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概念也开始进入新闻领域,并日益受到重视。
考察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出现的脉络可以发现,这一概念的提出及运用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及运用,正是为了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引起了新闻学术界的关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林枫撰文提出,“对于现行的新闻理论应取分析态度,不宜一概否定”,“新闻观念要更新,但是不宜提新闻观念的全面更新、全方位更新”,“新闻要改革,喉舌的性质要坚持”,“新闻工具的舆论监督作用应当加强,但是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数年之后,林枫认为,他的这些文章联系新闻改革的实际,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党对新闻工作的原则、方针,批判了僵化思想,着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资产阶级新闻观。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问题被反复强调,出现了一批专论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针对“资产阶级新闻观”而言的,具有很强的政治内涵。
到了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1996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再次提到了“八九政治風波”,认为在这次风波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发生了严重失误,进而提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成为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应运而生。林枫在1997年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20世纪末,在我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个小高潮。这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有着一定关联。这两个事件发生后,一向以“新闻自由”标榜的西方媒体,暴露出了其对新闻自由问题认识和把握上的双重标准,也显示出其虚伪性。
对此,《新闻通讯》杂志专门以特稿的形式推出了一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文章,“旨在深刻透视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真面目,在新闻界广泛地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再教育”,并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深刻揭露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点是,鲜明的党性原则”。丁柏铨等人撰文指出西方新闻界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并指出,反观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它关于新闻自由、报刊客观性、真实性、党性及倾向性的阐述,既让人们重新正确分析西方新闻观,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新闻规律,办好新闻,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由此可见,这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小高潮,源自于批判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一些虚伪观点。
综合起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及运用,一方面是出于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讲党性,讲政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西方新闻观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确定了当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范畴和践行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推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和教育在新闻界的实施,最初是由广东和上海的媒体在1999年和2000年率先开始的。而2001年在全國范围内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正是在学习和推广广东、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2001年2月27日,中国记协在北京举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在会上指出,“全国新闻界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要把这一活动作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根本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此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华新闻报》等报刊陆续发表相关文章,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和研究。
郑保卫在2001年发表于《中国记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出了定义:“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经历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基,和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的长期过程,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其科学内涵,具有“开放性、完整性、原则性、实践性”四大特点。
马胜荣则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之后新闻界所遇到的严峻挑战的需要。”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核心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坚定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的立场,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2003年10月28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合发布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即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的通知。该通知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通知》提出,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认识新闻舆论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重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把好关、把好度、把好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推动下,为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相继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成为新闻院校和新闻从业者培训的一门课程。这期间,中宣部等新闻主管部门每年都会提出开展此项活动的意见要求,从而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和研究活动。
后来,中宣部等部门又在新闻界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进而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国新闻战线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2013年底,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并在复旦大学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现场会,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部校共建”的序幕。部校共建,有助于宣传部门与新闻院校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互动合作实现双赢效果。而部校共建的重点与核心是加强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得它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一个新渠道和新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出现及运用可以看到,它是适应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队伍,着力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新闻人才,特别是后备新闻人才的政治素质要求很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看得很重。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的深刻变化,身处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我国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坚定立场、辨明方向,迎接挑战,增强定力,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做指引,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指引当前我国新闻工作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通过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使他们能够时刻保持政治敏锐和思想警觉,防止在新闻工作中迷失政治方向,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另外,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可以有效防止道德滑坡和职业腐败现象。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自觉地把新闻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岗位,努力做一个敬业守责、廉洁奉公的人。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指导,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勤奋工作,严以律己,真正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