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倩,高君,刘绍燕,庄曾渊
·学术探讨·
《秘传眼科龙木论》内障眼病方剂遣方用药规律研究
盛倩1,高君1,刘绍燕2,庄曾渊1
目的分析《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46首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金针术后的24首方剂;一类是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的22首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对所录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及四气五味分布统计。结果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共使用61味药物,用药总次数为358次,平均每方7.7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0味。用于金针术后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车前子、黄芩、茺蔚子。用于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结论《秘传眼科龙木论》选药多始载于唐及唐以前本草著作,药物自身多具有明目的功效,药性以甘、苦、辛居多。制方偏于寒凉,主要针对内障眼病肝气不通兼受风热的病机,立方本于《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肝脏苦欲补泻的原则。代表了中医眼科早期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
《秘传眼科龙木论》;内障眼病;用药规律
《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首次将眼病分为内外障72证,其中内障23证,外障49证。虽然该书是经宋元医家补充增录内容而成刊行于明万历年间,但多数学者认为该书72证方论部分大体保留了唐《龙树眼论》与《刘皓眼论准的歌》的内容[1-2]。本文主要就其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进行遣方用药规律研究,以探究中医眼科早期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
1.1 研究对象
《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中治疗内障眼病的内服方剂共46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第1至第13证及第16证所列方剂,均用于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有24首。另一类是第14、15证及第17至第23证所列方剂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有22首[1]。
1.2 处方信息录入
将上述处方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录入数据前进行资料整理与规范: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原文中涉及的药名,主要根据唐《新修本草》[3]进行预处理录入,如芍药、白芍药均录入为芍药;干地黄、熟干地黄、生地黄均录入为干地黄。
1.3 数据分析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应用软件“频次统计”功能,一是对所有方剂进行用药频次排序;二是对两类方剂分别进行用药频次统计。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应用软件“组方规律”功能,设置支持度个数,分析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并进行网络化展示。支持度是指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至少出现的比重。
方剂四气、五味的分布统计:参照《新修本草》《秘传眼科龙木论·诸方辨论药性》录入46首方剂所涉药物的药性。在软件“统计报表系统”中,进行方剂四气、五味的分布统计。
2.1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共使用61味药物,用药总次数为358次,平均每方7.78味药。由“频次统计”将药物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0味(表1),占所有用药的16.39%(10/61),使用次数占总用药次数的62.85%(225/358)。有27味中药仅使用1次。
24首用于内障眼病金针术后的方剂,用药39味,使用189味次,平均每方7.8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2味(表1),共146味次,占该类用药味次的77.35%(146/189),有19味中药仅使用1次。22首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的方剂,用药44味,使用169次,平均每方7.6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9味(表1),共93味次,占该类用药味次的55.03%(93/169),有16味中药仅使用1次。可见《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用药相对集中,特别是用于内障眼病金针术后的方剂。
表1 《秘传眼科龙木论》46首内障眼病方中使用频次≥30%的药物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平均每方7.78味药物。支持度为16时的核心组合药物有7味: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茺蔚子、黄芩(图1)。用于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的24首方剂,平均每方7.88味药。支持度为10时,核心组合药物有6味:防风、细辛、人参、黄芩、车前子、茺蔚子(图2A),支持度为9时,核心组合药物有10味(图2B)。用于其他内障眼病的22首方剂,平均每方7.68味药。支持度为8时,核心组合药物有是: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图3A),支持度为7,核心组合药物有8味(图3B)。
2.3 方剂的四气五味分布
46首方剂用药的四气、五味分布,分别如图4、图5所示。
图1 《秘传眼科龙木论》46首内障眼病方剂核心用药组合网络展示图
图2 《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方剂的核心用药组合网络展示图。2A支持度为10,2B支持度为9
图3 《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用药组合网络展示图。3A支持度为8,3B支持度为7
图4 《秘传眼科龙木论》46首内障眼病方剂用药四气统计图
图5 《秘传眼科龙木论》46首内障眼病方剂用药五味统计图
3.1 用药集中,多始载于唐及唐以前本草著作
46首方剂中的药物,绝大多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及《名医别录》(简称《别录》),小部分首载于唐代的本草专著,如胡黄连、龙脑出自《新修本草》,芦荟出自《海药本草》。另外,青鱼胆、补骨脂则始载于宋《开宝本草》。
3.2 用药类别包括草木类、兽类、虫鱼类及玉石类中药
就所选中药类别而言,草木类中药有46种,占全部用药种类的75.41%(46/61)。非草木类中药有15种,其中兽类中药7种[牛胆2次、熊胆2次、青羊胆1次、兔肝1次、麝香1次、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1次、羚羊角10次],虫鱼类中药3种(石决明13次、青鱼胆2次、鲤鱼胆1次),玉石类中药5种(珍珠1次、芒硝4次、空青1次、朱砂1次、磁石2次)。上述15种非草木类中药,使用味次仅占总味次的12.01%(43/358),并且多数种类的药物用于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14种,29味次),仅磁石、石决明、芒硝、羚羊角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其中磁石不用于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在具体配伍上,玉石类的芒硝总是与大黄配伍使用。
3.3 常用药物自身多具有明目的功效
表1有12种药物,均出自《本经》或《别录》。有8味药物自身即具有明目的功效:防风出自《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车前子出自《本经》,能明目疗赤痛;人参出自《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细辛出自《本经》,能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茺蔚子出自《本经》,主明目益精,除水气;黑参(玄参,下同)出自《本经》,补肾气,令人目明;石决明出自《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五味子出自《本经》,唐《日华子》言其能“治风明目”。
3.4 遣方选药以甘、苦、辛居多
根据五味分布,《秘传眼科龙木论》46首内障眼病方剂,以甘味最多,其次是苦味和辛味。根据四气分布,方剂整体偏于寒凉。《秘传眼科龙木论》认为内障眼病的根源是“肝脏停留热及风”与“肝气不相通”。《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气抑郁,失于调达,不能上通于目,故以甘缓急,以辛升散并能祛风散邪,表1中人参、茯苓味甘,防风、茺蔚子味甘辛,细辛味辛。肝脏有热,火性炎上,上扰清窍,热者寒之,故配以苦寒(黄芩、知母)、甘寒(车前子)之品以泻其热,并兼制辛药之温燥,因而方剂整体偏于寒凉。金元时期,李东垣师从张元素亦以肝脏苦欲补泻之法治疗目病,主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甘草、川芎、细辛、白芍均是李东垣治疗眼病常用的药物[4]。尽管时代不同在具体选药上有所差异,但均是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素问》脏腑补泻用药的思想。
3.5 制方规律
《秘传眼科龙木论》用于治疗内障眼病金针术后的方剂(寒74次,温57次,平57次)较治疗其他内障眼病的方剂(寒70次,温60次,平39次)更偏于寒凉。其核心组合用药是防风、细辛、人参、车前子、茺蔚子、黄芩。功能祛风清热,去肝中风热兼以扶正,适宜于金针术后之风热停留。根据金针术后具体表现,以黑参、桔梗、知母、五味子等与防风配伍使用。治疗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组合用药是防风、细辛、车前子、人参、茯苓。茯苓合人参增强甘缓肝急、补中益气之功。根据具体表现或以桔梗、茺蔚子合细辛增强辛散之力,或配伍苦寒疗上焦热的黄芩。由此可见,防风(甘辛温)、细辛(辛温)、车前子(甘咸寒)、人参(甘平)是《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的最基本的组方要素。一方面,这四味药均具有明目的作用,符合中医眼科早期组方选药主要依据药物自身功效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是针对内障眼病肝气不通兼受风热的病机,本于《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肝脏苦欲补泻的原则而立法选药成方。初步显示了中医眼科根据病症病机,立法选药处方的诊疗模式,较之前眼病多限于对症用药,治疗以单验方为主,有了很大的进步。
综上,《秘传眼科龙木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其辨治及用药规律反映了中医眼科早期的用药特点,其所选药物对后世眼科用药亦有较大影响。如治疗内障眼病最常用的防风,其既能辛散祛邪又能升举阳气,后世眼科治疗内障眼病亦十分常用。车前子、充蔚子、五味子等种子类药物的选用沿袭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降,目病选药重视“以形补形”,喜用形圆似目的种仁类药物的特点,这3味药是后世治疗内障眼病常用方剂驻景丸、加减驻景丸、驻景丸加减方中的重要组成药物。《秘传眼科龙木论》中苦寒的黄芩、知母,甘缓的人参、茯苓亦是后世眼科常用的清热药和补益药。然而,随着中医眼科的发展,某些用药也发生了转变,如《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及外障眼病风药均常选用细辛[5],但李东垣仅将其常用于治疗外障眼病且总与防风相须为用[4],元末的《原机启微》在治疗外障眼病时就更少选用了。又如,入肝经的柴胡是金元以后常用于治疗内障眼病的风药,但《秘传眼科龙木论》仅使用2次,这与归经理论始于金元有很大关系。可见,研究《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的遣方用药特点,对深入研究中医眼科论治内障眼病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1]佚名.秘传眼科龙木论[M].接传红,高健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6.
[2]余杨桂,王小川.《秘传眼科龙木论》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6(4):416-419.
[3]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盛倩,刘绍燕,庄曾渊,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李东垣眼病方剂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4(3),177-180.
[5]罗旭昇,盛倩,王婷,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外障眼病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5,25(2):103-106.
R276.7
B
1002-4379(2017)02-0136-04
10.13444/j.cnki.zgzyykzz.2017.02.02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Z0708108);庄曾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年);庄曾渊北京石景山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6年)
1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北京100040 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00
刘绍燕,E-mail:eyeshaoy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