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基于三种权威期刊的研究

2017-07-31 20:01何海霞王真露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学热点问题定性

陈 纪 何海霞 王真露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基于三种权威期刊的研究

陈 纪 何海霞 王真露

在1959~2016年间出版的民族学三种权威期刊中,以“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为标识界定样本总体,并从这两个样本总体中分别选取1705篇论文作为它们各自的分析样本。通过描述各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中的应用,统计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及变化状况,总结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民族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田野调查作为它的研究方法体现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研究方法作为分析民族现象的重要工具,能否准确地反映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能否科学地反映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衡量该学科是否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主要标准。

目前,学术界针对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专门探讨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在20世纪末偶有几篇,之后的时间内也是零散稀疏,主要停留在探讨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完善的层面上,如施正一、陈长平、何星亮、孟航、庄孔韶等①参见施正一:《论广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陈长平:《统计方法在民族学中的应用》,《世界民族》1997年第4期;何星亮:《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思想战线》1994年第6期;何星亮:《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孟航:《计算机模拟方法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庄孔韶等:《民族学中国学派理论与方法学术探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时至今日,中国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仍偏重于理论研究,对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进行描述或理论层面探讨的成果居多,采用个案研究、民族叙事等定性分析方法的成果较多,而以数量统计、模型构建等定量分析方法的成果则较少。“重定性轻定量已成为我国民族学调查的传统模式。相比之下,民族学在定量调查方面仍然裹足不前。”[1]

本文以A、B、C这三种权威期刊在1959-2016年间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总体②根据中国知网(CNKI)论文数据库,把A、B、C三种核心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总体。其中,期刊A从1959年第1期到1960年第6期,1969年到1978年停刊,1979年第1期到2016年第1期;期刊B从1994年第1期到2016年第1期;期刊C从2003年第1期到2016年第4期。,根据论文的“篇名”“主题”“关键词”设定中国民族学“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的范围。以“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为标志界定样本总体,从这两个样本总体中分别选取1705篇论文作为它们各自的分析样本。尔后,对国内学者在三种权威期刊发表的1705篇“研究主题”和1705篇“热点问题”论文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类别编码对研究方法、发表年份、期刊来源等进行标注,利用SPSS软件专门创建独立的小型数据库。接着,从这两个样本总体中再次随机选取1705份分析样本,统计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及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并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主题”中的应用

依据国内学者陈静、史明明、吴俊在分析我国民族学热点知识图谱和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中提出的研究主题①参见陈静,史明明:《我国民族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2000-201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吴俊,史明明:《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图书与情报》2014年第1期。,结合论文的篇名、主题和关键词等确定本次研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它主要包括“民族理论”“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经济”“其他”等六个大类②“民族理论”涉及民族概念的定义,民族主义研究,民族问题的学术争议,当代民族制度、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统民族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民族学理论等相关研究。“民族文化”涉及民族饮食、衣着、住宅等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宗教、风俗、节日等精神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相关研究。“民族历史”涉及民族形成与发展,历史事实、规律、经验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制度、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等相关研究。“民族关系”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特征、民族关系问题等相关研究。“民族经济”涉及与民族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扶贫开发、经济支援等相关研究。“其他”涉及少数民族社会治安、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及民族分裂等相关研究。(见图 1)。

图1 民族学“研究主题”分布状况

(一)“研究主题”的分布状况

从图1中看出,“民族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所占的数量最高,共424篇,占比24.9%。这些研究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也为民族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图2“民族理论”主题分布状况显示,在1994年以前论文数量非常稀少,共34篇,占比为8.0%。进入21世纪后研究成果数量大大增加,且不断上升,改变了原先凤毛麟角的状况,如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三个阶段,分别为67篇,111篇,134篇。这种快速增长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所提出的重大议题及民族学学术会议中所讨论的重点问题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民族学的理论研究急需本土化已成为学术界共识有关。

“民族文化”研究主题1994年以前论文数量一直偏低,共30篇,总占比为8.4%(见图2)。尤其在1959-1960阶段,1705份样本中关于“民族文化”研究的论文数量为零。“民族文化”研究在1999-2003、2004-2008、2009-2013阶段得到较大发展,数量和占比开始大幅提高,在2004-2008年阶段达到顶峰,共134篇,占比达到37.4%,至今仍保持着居高不下。同样,“民族历史”“民族关系”和“民族经济”这些研究主题在1994年以前也处于低迷状态,分别为15篇、12篇、8篇。在1994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数量不断上升,“民族历史”的研究在2004-2008年达到顶峰,为65篇,而“民族关系”和“民族经济”的研究都在2009-2013年期间达到顶峰,分别为92篇和56篇(见图2)。

图2 民族学“研究主题”分布对比图

(二)“研究主题”多为定性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

依据高永久、郝亚明等对民族学研究方法所做的分类,即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称作研究范式,把历史文献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称作研究方式①参见高永久等编著:《民族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郝亚明:《试论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系构建》,《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我们对1705份“研究主题”样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类,详细描述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主题”中的具体应用。

从表1中看出,在研究范式中,“民族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所占比例最高,为94.1%,而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则很少,共计5.9%。在研究方式中,“民族理论”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所占比例为70.6%,接着是跨学科综合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而实地调查研究则很少,仅占2.8%。可见,“民族理论”这一研究主题大多属于定性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

表1 “民族理论”主题与研究方法之间关系

在“民族文化”主题的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共252篇,占70.4%,历史文献研究共184篇,占51.4%(见图3)。定量研究、实地调查、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占比分别为12.3%、15.4%、15.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了解不同族类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借助定量研究进行个案描述和数据呈现。少数民族饮食、衣着、住宅等物质文化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宗教、风俗、节日等精神文化研究,需要采取实地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加以具体分析。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及其应有的情感价值、社会意义等,则需要借助于跨文化比较方法获得借鉴和启示。

图3 “民族文化”主题与研究方法之间关系

“民族历史”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直接运用。它在研究内容上就是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等加以诠释。“民族历史”的研究同样在定性研究上占据较多的数量,且近年来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混合研究方法都有所上升。这说明民族历史史实的再发现或再解释也需要借助定量研究方法作为重要补充。

“民族关系”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民族经济”的论文数量(见图4)。两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频率都是最高。但是“民族经济”采用的其他各种研究方法相差不大,曲线比较平缓,而“民族关系”采用的其他各种研究方法相差则较大,曲线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民族关系”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民族经济”研究同样也倾向于定性研究,且不乏对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描述与民族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

图4 “民族关系”“民族经济”与研究方法之间关系

二、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在梳理1959-2016年间三种权威期刊刊载的论文时,根据论文的“篇名”“主题”“关键词”确定“热点问题”的范围,从“热点问题”的样本总体中随机选取论文1705篇,分析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它包括“民族认同”“民族融合”“民族财政”“民族法制”“民族学生”“其他”等6个方面①“民族认同”涉及族群身份、族群边界、民族(族群)心理、民族(族群)行为、民族(族群)意识、国家意识,以及认同的特征、表现、媒介、评价、影响,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相关研究。“民族融合”涉及居住格局、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通婚、民族同化(涵化)、民族适应、民族结构、移民融入等相关研究。“民族财政”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投入、财政支付、财政转移制度、财政政策,以及与财政紧密相关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税收政策等相关研究。“民族法制”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民族治理法治化和经济、政治、文化权利保护,以及民族地区立法、执法、司法等相关研究。“民族学生”涉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管理问题,以及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关的其他学生群体,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民族学校教育教学,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相关研究。“其他”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城市(镇)化、民族生态、民族旅游、民族医药等相对较少的相关研究。(见图5)。

(一)“热点问题”的分布状况

图5 民族学“热点问题”分布状况

由图5看出,学术界对“民族认同”的关注度最高,共529篇,占31%。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展开众多研究。“民族融合”是仅次于“民族认同”的又一个热点问题,共411篇,占比为24.1%。它作为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一直以来广受学术界关注,尤其是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合问题研究颇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民族法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较多研究,共267篇,位居第三。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恢复实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研究“民族法制”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条件。“民族财政”的相关研究共194篇,占11.4%。在样本中发现近些年与“民族学生”相关的学术论文逐渐增多,共146篇,占8.6%。

(二)“热点问题”均倚重历史文献研究

1705份样本的统计数据显示,所有“热点问题”均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且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篇数都是最多的。“民族认同”“民族融合”“民族法制”“民族财政”“民族学生”这些“热点问题”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分别为368篇、187篇、164篇、99篇、61篇(见图6)。

中国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资料的利用和分析上较多关注历史文献和历史背景,较多注意利用各级政府机构提供或发布的统计资料等”[2]。总体上,一方面,我国历史上积累了与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制度、民族政策等相关的众多文献,为历史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当前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在技术层面上的开发和利用,如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3],为历史文献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图6 民族“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关系

由图6看出,“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篇数远高于其他热点问题的篇数,占其总篇数的比例为69.6%。近年来,中国民族学学者大量介绍和引进西方学术界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资料,针对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民族法制”和“民族融合”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占其总篇数的比例分别为84.5%和45.5%。另外,“民族财政”和“民族学生”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的篇数相对其他“热点问题”较少,但该方法所占各自总篇数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分别为51%和41.8%。

(三)“热点问题”的其他研究方法各有侧重

从图6中看出,“民族融合”“民族法制”“民族学生”在实地调查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这3种研究方法中各有侧重,而“民族认同”与“民族财政”在这3种研究方法中则相差不大。

1.“民族融合”中跨文化比较研究较多。在“民族融合”中有94篇采用了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从图7中看出,在2004-2008年、2009-2013年这两个时间段内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的论文分别为24篇、23篇。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指导研究者处理分析研究资料或理论建构方面有着特殊优势[4]18。跨文化比较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民族融合”研究相比较,重新思考中国各民族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和谐共处问题。

图7 “民族融合”跨文化比较研究分布图

2.“民族法制”中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民族法制”研究中共87篇,占32.6%,远高于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的篇数,后两者占比均为3%。“民族法制”作为民族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的范畴,易倾向于采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且在2004-2008年时间段内该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最多,为25篇(见图8)。现阶段,推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法制化进程,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权、文化保护权、民生保障权,以及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建设等,需要从法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进行学理性解释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图8 “民族法制”跨学科综合研究分布图

3.“民族学生”中倾向实地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在“民族学生”中的论文篇数为49篇(见图6),占比为33.6%,而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占比分别为18.5%、6.1%。实地调查方法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凭借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或资料,既能够从定性角度佐证“民族学生”中相关问题的逻辑推演和理论研究,也能从定量角度描述“民族学生”中相关问题的现状及验证研究者所假设的相关关系。

4.“民族认同”和“民族财政”中其他研究方法相对均衡。在“民族认同”研究中,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分别为 67篇、51篇、43篇(见图6),占比分别为12.7%、9.6%、8.1%。例如,在跨学科综合研究方面,自从20世纪60年代族群复兴运动以来,就已引起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视,有丰富的关于族群认同模式的研究①参见Phinney,Jean S..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Vol.108,No.3,pp.499-514;McAllister,Gretchen,and Jacqueline,J.Irvine.Cross Cultural Competency and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0,Vol.70,No.1,pp.3-24.。“民族财政”研究对应的这三种方法的论文数分别为 32篇、42篇、21篇,占比分别为16.5%、21.6%、10.8%。民族学、财政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民族财政”中的应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财政状况的统计分析,以及“民族财政”的理论分析及其实践比较等,需要兼顾到多种研究方法的介入。

三、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及变化状况

从民族学“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所圈定的两个样本总体中,再次随机抽取分析样本1705份。通过对1705份分析样本的研究,力图从总体上把握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及变化状况。

(一)定性研究方法占据主导

在1705份样本中,表2呈现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在中国民族学三种权威期刊中的分布情况。其中,采用定性研究的论文共计1345篇,占总样本的比例为78.9%,而采用混合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分别为254篇、106篇,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4.9%、6.2%。总体上看,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表2 三种权威期刊研究方法对比表

对三种权威期刊所采纳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定性研究方法均占四分之三以上比例,而期刊C采纳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占比明显偏高,为21.6%,期刊A和B仅为4.1%和2.3%。与后两种期刊相比,期刊C办刊时间较短,其作为一种新办的期刊对定量研究的论文更加偏好。期刊A和B采纳混合研究的论文数较多,分别占17.6%、13.4%。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术界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争的影响,折中地认为混合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文献研究“经久不衰”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作为民族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在每个时间段的采用率都超过了半数,共有1008篇,占比为59.1%(见表3)。其中,1989-1993年时间段内占同时段总论文的比例最高,为80%。借鉴历史学的一些方法和传统,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和优势[5]。虽然历史文献研究在1989-1993年以后时间段内所占某个时间段内论文的比例稳中有降,但由于各时间段内论文总数不断上升,所以采纳该方法的论文篇数相差并不是很大。

表3 各种研究方法不同时间段内对比表

由表3还发现,历史文献研究在相邻的时间段内所占比例处于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的状态,如1994-1998年相比1989-1993年比例有所下降,在1999-2003年比例又有所回升。同时,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在某个时间段内下降时,其他研究方法往往就处于上升状态。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具有逐渐走向相对均衡发展的趋势。

(三)跨学科综合研究稳步上升

采纳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论文占总样本比例为16.1%,共275篇,低于历史文献研究的占比,位居第二。在1959-1960年、1984-1988年、2004-2008年、2014-2016年时间段内采纳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论文占同时间段内总论文的比例都超过了20%(见表3)。在275份采纳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论文中,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分别与民族学交叉的论文占比最高,分别是17.1%、15%、14.2%、13.1%,总占比接近60%(见图9)。法学、社会学分别与民族学交叉的论文占比也都在10%以上,而地理学、历史学、旅游、文学、环境学与生态学、心理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哲学等分别与民族学交叉的论文占比呈现递增趋势,都在10%以下。

图9 跨学科综合研究在其他不同学科中的分布图

随着社会的复杂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趋势[6]3-8。民族学同样受到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多学科综合交叉已成为民族学研究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有研究者采用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数学模型等研究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更多表现为理论框架的建构,并辅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通常是借助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观点,针对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或规范研究。

(四)跨文化比较研究略有波动

从时间上看,跨文化比较研究在1959-1960年和1984-1988时间段的论文采用率均为0%,在1989-1993年比例达到最高,占比为20%,随后在比例上处于增中有减的状态(见表3)。在1994年以后,跨文化研究方法的论文采用率趋于稳定,总体上采用率保持在10%左右,且略有波动。正如Murdock George P.等在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时所言,这与信息技术的普及,系统的交叉文化研究更加流行有关[7]。

由表4可看出,三种权威期刊发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占样本总数的10.7%,共182篇。期刊A采纳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占其总论文的比例最高,为13.4%。这是因为期刊A作为国内综合性强的重要刊物,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民族学经典的研究方法,对与之相关的论文稿件给予较多采纳。相比来看,期刊B采纳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论文占其总论文的比例最低,仅为2.7%。此点与该期刊比较重视发表史学类或本土性研究的论文有关。

表4 三种权威期刊与研究方法之间关系

(五)实地调查方法备受瞩目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的论文占样本的比例为14.1%,共240篇,尤其在1984-1988时间段发表的论文占该时间段内总论文的比例高达25%(见表3)。之后虽然在比例上有所下降,但在论文数量上却逐年增长。实地调查方法是民族学最传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8]。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坚持了实证主义方法论,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瞩目。并且,凭借实地调查方法发表的论文数量近几年一直是居高不下,为民族学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提供重要的佐证资料和数据支撑。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地调查方法在期刊A和B中分别占比为11.7%、12.1%。这说明实地调查方法作为民族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受到国内权威期刊的高度重视。并且,期刊C采纳实地调查方法的学术论文占比最高,达到33.3%。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期刊在采纳稿件时倾向于发表那些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进行撰写的学术论文,久而久之,反过来擅长使用实地调查方法的作者也更倾向于向该期刊投递稿件。

四、总结与前瞻

通过分析样本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从“研究主题”到“热点问题”,既体现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保持着自身的学科传统,又逐步过渡到对现代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民族现实问题的关照。同时,从各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主题”“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及其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与变化状况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正由单一的、传统的研究方法逐渐转为多种研究方法兼顾与并用的态势。

(一)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历史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是中国民族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延续。中国民族学研究重心长期侧重于对各民族社会形态的历史评价、强调民族发展历史规律及以民族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受苏联学术界视民族学为一门历史科学的观点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中国民族学家的历史意识[9]。并且,历史文献研究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传统,与我国研究者大多具有历史学学科的知识背景有关。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呼应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即多数学者凭借定性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形态、文化特征进行一般性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对之进行较为抽象的逻辑推演和理论建构等。

第二,经典的民族学“研究主题”与新兴的“热点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明显分化。虽然经典的民族学“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定量研究及跨学科综合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但由样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题”在定性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方面仍占据绝对的数量和主导地位。但是,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分别在“民族融合”“民族法制”“民族学生”等“热点问题”中得到较多应用,在“民族认同”及“民族财政”中亦得到较为均衡的应用。由此说明新兴的“热点问题”由于更加符合现代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所以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采用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所盛行的研究方法。

第三,民族学研究方法总体上呈现为多种研究方法兼顾与并用的态势。从1705份样本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定性研究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历史文献研究“经久不衰”,跨学科综合研究稳步上升,跨文化比较研究略有波动,以及实地调查方法备受瞩目。定量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却日益受到重视,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也发现传统学术期刊虽然重视采纳各种研究方法撰写的论文,但仍不如新兴期刊对各种研究方法拥有更多的偏好与更大的包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实地调查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兼顾与并用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已经初具雏形。

(二)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前瞻

由上述分析可知,定性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仍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实地调查研究等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言,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应逐步实现本土化和规范化。现阶段,民族学研究在借鉴西方民族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应当结合中国现代化背景下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城市民族社区建设、城市民族工作创新等诸多现实问题,逐步摸索和建构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推进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实现本土化应植根于当下民族社会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在横向比较中对研究方法进行借鉴式创新,也要在纵向学科历史发展脉络中对之进行继承式创新。另外,无论是传统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是采用目前社会科学所盛行的各种研究方法,都应严格遵守其本身的学术规范,防止方法的套用、滥用、错用等导致研究结论的偏离或错误。

二是中国民族学研究应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目前,西方学者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Ingersoll的调和模式、Denzin的三角互证法和Smith的连接方式等三种模式①参见 Ingersoll,B..Approaches to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ocial support research.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s,Anaheim,CA,1983;Norman K.Dentin..The Research Act(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9;Smith,T.W..Strategies of social research:The methodological imagina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5.。这三种结合模式的区别在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某一问题的研究中各有侧重。中国民族学研究虽然在定性研究主导情况下定量研究有所上升,但两者大多数是被应用到不同问题的研究之中,尚处于一种分离状态。如何在同一问题研究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理应成为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定量研究侧重于从大样本数据中进行归纳推理,而定性研究着重从事物的内在关联中进行逻辑演绎,两者在同一问题研究中实现结合必然会获得新的判断和结论,从而能够提升民族学研究的社会价值。

三是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应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均衡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Campbell和Fiske提出了“多重操作”的思想,主张用多种方法来避免方法论上的随意性,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10]。进而言之,不同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各自具有特定的哲学基础、分析视角和逻辑思路,彼此间在本质上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更不存在所谓的优劣之分。总体上,多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中均衡发展,能够提升民族学研究的科学性及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民族学研究中应该根据研究问题选取适当且多样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接近事物复杂多变的本质,使得强调不同侧面的信息和知识组合成一个更全面的知识系统,以增加我们对于社会结构的理解和对于社会变迁的解释力度[11]。

[1]祁庆富.民族学调查应引进社会学抽样调查方法[J].民族研究,2002(5).

[2]杨圣敏.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与民族志[EB/OL].(2003-06-17)[2016-10-18].http://news.sina.com.cn/c/2003-06-17/0926226862s.shtml.

[3]李晓菲,包和平.试论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1996(4).

[4]Harris,Malver.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M].New York:Thomas Y.Crowell,1968.

[5]杨圣敏.中国民族学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J].西北民族研究,2009(2).

[6]Gibbons M.,Limoges C.,Nowotny H.,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7]Murdock George P.,Douglas R.White.Standard Cross-Cultural Sample[J].Ethnology,1969,No.8.

[8] William T.,Vickers.Review:Ethnological Methods,Results,and the Question of Advocacy in Andean Research[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1980,No.3.

[9]吕青.试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2).

[10]Campbell,D.T.and Fiske.D.W..The informant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5,No.4.

[11]马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J].民族研究,2002(5).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ETHNOLOGY:A STUDY BASED ON THREE AUTHORITATIVE PERIODICALS

Chen Ji,He Haixia,Wang Zhenlu

Through defining identifications of “research topic” and “hotspot issues”,1705 papers in three authoritative periodicals of ethnology published in 1959-2016 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two total samples for analysis.By describing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research topic” and“hotspot issue”,this paper counts distributions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change status in ethnological study,summariz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ethnology and looks forward to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Chinese ethnology;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research;quantitative research

C95-0【文献识别码】A

1004-454X(2017) 03-0108-011

﹝责任编辑:袁丽红﹞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2016-2017年度国际学术交流资助项目(ISEF)。

【作 者】陈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何海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王真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天津,300350

猜你喜欢
民族学热点问题定性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爆破准则
探究集合中的热点问题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复习策略探究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喇叭苗民间观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