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庚
摘要: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基本乐理的掌握和音乐节奏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当今我国普遍运用的几大著名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重点放在了节奏的训练上,本文将着重就该专业学生在节奏这一问题的学习以及今后幼教过程中的正确、科学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 节奏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04-03
近年来,不光传统意义的幼师学校在继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更多的师范院校,甚至于专业性相当强的音乐、美术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其中绝大多数的院校开设的是四年制本科专业。由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涉及的学科极其广泛,跨学科学习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音乐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进校时,该专业学生几乎没有音乐基础,所以想要在一至两年的课程开设期内达到基本的钢琴弹奏,儿歌的即兴伴奏,儿歌的歌曲弹唱等目标,难度相当大。
而在该专业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乐理的掌握和音乐节奏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本文将着重就该专业学生在节奏这一问题的学习以及今后幼教过程中正确、科学运用展开论述。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节奏教学现状
基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敏感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现存的高考体制,该专业学生入校前所接受的高中,甚至初中、小学教育,都严重偏向傳统意义的文化课(主课),所以该专业招收的学生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基础相当薄弱,这就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困难。
而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自接触音乐的那天开始就必须要面对一个最基础的问题——节奏的学习。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开设的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部分的教学,大多由本校的专职音乐教师担任,由于教学对象长期为进校前有一定音乐基础且经历了专业的艺考音乐专业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启蒙阶段的基础音乐知识教学涉及的比重偏低。但是当教学对象转变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容易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上的巨大差异,自然而然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技能学习和乐曲情感表达上。近年来,随着部分学校基本乐理课以及视唱练耳课的开设,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很多担任学前教育技法课教学的教师在技法课的课堂上还是不够重视节奏的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音准、速度、情感等方面,导致了许多学生到了二年级甚至是三年级,仍然无法准确的掌握乐曲的节奏。而当今我国普遍运用的几大著名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重点放在了节奏的训练上,以下将对此介绍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二、奥尔夫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戏剧家。在德国第二次音乐教育改革中,克斯滕贝格提出的“缪斯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奥尔夫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个铺垫。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元素性即“原始”“基础”性。而他的主要教学方法强调从儿童自身出发,结合语言、动作、舞蹈等对儿童进行教学,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奥尔夫认为“在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第145页),所以他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则是以节奏、旋律练习为主。他的节奏练习主要包括语言、声势教学与演奏打击乐及奥尔夫音条乐器。虽然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儿童音乐教学,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此教学法既可以辅助教学,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帮助。
在技法课学习中,可以配合节奏训练进行教学。以钢琴教学为例,在学生进行单手识谱练习前,可以将旋律抽出,按照乐曲的练习速度,以捻指、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准确掌握乐曲节奏后,再进行单手识谱练习。练习时,还可以用脚配合轻轻的打节奏。由于钢琴是需要双手配合演奏的乐器,所以这就对左右脑协调配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在单手练习时用脚配合打节奏,不仅稳定了乐曲节奏,同时也锻炼了左右脑的协调性。在学生日后从事的学前教育中,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对小朋友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如此,结合儿童这一时期好奇、好动的特点,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可以把乐谱中的旋律部分换成一些小朋友感兴趣的儿歌童谣,利用原曲的节奏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良好的节奏基础,也缓解了单纯拍手、跺脚打节奏带来的枯燥感。
此外,在学生完整练习好乐曲后,还可以进行拓展练习:教师以一定的速度弹奏乐曲的一个乐句或乐段,学生以同样的速度进行下一个乐段的演奏,双方交替进行。教师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随意变换乐曲的速度,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和教师的弹奏速度保持一致,以此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
三、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为现代音乐教育做出最大的贡献便是体态律动教学法,这一方法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体态律动是指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会音乐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第349页),首先进行的便是节奏的训练,配合身体的动作,以便于体会乐曲的节奏、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视唱练耳等拓展性训练以活跃思维能力。在技法课上,适当的运用该体系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的理解、掌握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以声乐为例,虽然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完备的音乐想象能力,但是在学生接触新的乐谱时,对于歌曲的节奏、旋律、情感方面仍然把握不准确。而无论是歌唱还是演奏,旋律和情感都是其次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把握好了节奏,才能准确的掌握旋律、体会情感。在拿到乐谱时,教师可以弹奏歌曲的伴奏,引导学生和乐进行踏步,拍掌等动作,对学生此时击打的节奏准确性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弹伴奏和乐谱进行试唱练习,而此时的试唱练习要与针对儿童的试唱练习区分开。将节奏与旋律两部分教学同时进行,而不是在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之后再进行节奏教学,此法与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在钢琴上找音学习新歌相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学前教育学生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需要学习的歌曲,再结合原地型和空间型两种律动语汇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不同的拍手、跑、跳等动作,一方面感知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一方面体会音乐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如用脚表示音符的时值,手臂表示节拍。小朋友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年龄,如果一味的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用身体这个最亲密的伙伴去帮助小朋友理解音乐节奏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四、柯达伊教育体系
佐尔坦·柯达伊,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他的教育方法中极力推行无伴奏合唱教学,他认为人声就是最好的乐器,通过合唱可以训练多声部听觉,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而除了这个我们所熟知的教育方法外,对于本文而言,柯达伊最有意义的教育方法便是节奏时值读法训练。
柯达伊的节奏时值读法采用的是法国人契夫的节奏名称体系,雖然此法针对的是儿童音乐教育,但是若将此法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于学习较为复杂的节奏。以钢琴学习为例,在钢琴技法进阶学习中,非常容易遇到复杂的节奏对位,如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甚至十六分音符的对位。此时可以让学生首先远离钢琴,不再去思考旋律的问题,分别将两个声部以同样的速度,将各音符以不同的象声词读出来,如八分音符读作ti十六分音符读作ta,以此感受两条节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换一个速度读上面声部的节奏,学生尝试着与教师进行对位,期间,教师可以自由更换读取节奏的速度,以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此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节奏的时候不再是单纯的使用da这个象声词,以多种象声词结合,一方面更容易区分各个音符的关系,另一方面缓解节奏练习的枯燥感。节奏练习结束后再进行旋律的学习,弹奏单手旋律时,可以小声的读出另一个声部的节奏,方便观察、改正弹奏中出现的错误,再进行双手旋律对位时,就更容易把握节奏。
而对于柯达伊推崇的无伴奏合唱,也可以大面积的采用此方法。在合唱的练习中,对各个声部分别进行节奏时值读法的训练,再进行配合,甚至最后可以将读出来的节奏直接当作合唱中的一部分加入到合唱中,这样既增加了无伴奏合唱的趣味性,同时也为无伴奏合唱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节奏基础。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契夫的节奏时值读法结合柯尔文手势对儿童进行节奏与旋律的双重教学,以口读象声词表示节奏,手做手势表示音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他们对于节奏学习的传统认知,比单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效果更好。
节奏的学习无论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的音乐教育都一样重要,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只有准确掌握了节奏,才可以对乐曲的旋律、情感做二次的加工处理。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薄弱、学习时间有限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所述所的三种重要的教学体系,受众群虽然都是儿童,但是其中的某些方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还是有许多借鉴性的。运用这些方法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对音乐基本理论,尤其是节奏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任何专业的日常教学,我们都不能刻板的将一个教育方法强制性的划归给某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而是要学会以融合性思维看待所有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将多种正确的、合适的教育方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