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戏剧和电影的区别

2017-07-29 00:51何文静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电影戏剧

何文静

摘要:戏剧是以“表演”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艺术,电影是以“影像”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本文从“表演艺术”和“影像艺术”的本质差异、“演员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的核心差异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地梳理了戏剧和电影的区别。

关键词:导演中心制 时空特性 电影 戏剧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55-03

同为“讲故事”的艺术,戏剧和电影具有一些相同的艺术特性。戏剧和电影都要给观众讲好故事,它们的表现手段都离不开动作,但从本质上讲,戏剧离不开“表演”,电影离不开“影像”,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是两门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八点差异。

一、表演艺术PK影像艺术

戏剧是表演艺术,电影是影像艺术,这一点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戏剧要求在现场表演,表现手段和传播受到一定限制,受众面小;电影依赖于现代科学和数字媒体技术衍生、发展,艺术表现更自由,传播更方便快捷,受众面廣。

在戏剧中,演员必不可少,而电影里却可以没有演员,只用“镜头”展现导演的意图。戏剧表演追求的是舞台美,电影表演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戏剧重视对话,它由言语表现剧的情节,电影却由动作表现剧的情节,可以完全没有言语。

二、演员中心制PK导演中心制

戏剧造就明星,电影造就名导。“演员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是戏剧和电影的核心差异。戏剧主要以演员为核心,其他视听媒介、服化道为辅。观众看戏剧,主要看的还是演员。电影的拍摄主要以导演为核心,导演占主体位置,他掌握了整部影片的风格和节奏。

(一)戏剧“演员中心制”的起源

戏剧的主要思想是由“演员”传递给观众的,这种“重演员,轻导演”的方式跟“名角挑班制”有着莫大联系,最早在1895年,从京剧大师谭鑫培开始,经常是一个“名角”挑大梁,撑起整个戏班,这里的“角”就是演员。在古老的中国戏曲中,主角表演时,其他人都要背过身去,以突出主角的表演,这更放大了演员的作用。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所有协调者都要退居幕后,演员在舞台上掌握戏剧的走向。

戏剧的“现场性”决定了不管事先排练过多少次,也不论导演在排练过程中起了多大作用,只要戏一开演,幕布一拉起,舞台上的发展就不受导演的掌控了。

(二)电影“导演中心制”的原因

“导”,在《说文解字》里是“头”的意思,导演就是一部影片的“头脑”,他主导协调一部影片的拍摄完成,影片的中心思想主要由他传递。

电影载体是“影像”,演员在整个镜头中的作用会被其他配角、道具、景物所影响,在同一个镜头中大家的戏份同样重要。通过“蒙太奇”剪辑后,主角可能被大大“弱化”。由于导演地位的不断强化和演员核心地位的弱化,电影形成了和戏剧截然不同的核心制度。

三、垂直交流PK上帝视角

(一)戏剧更注重和观众的垂直交流

戏剧具体、亲切的真实感是电影所不能达到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夸张,动作做作,观众能强烈地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和现场的氛围。这样的交流感和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戏剧表演的剧场性特征是它较之电影的最大优点。

在戏剧中,演出区和观众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演员可以跟观众垂直交流,观众也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演员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机应变。剧院的建筑和布景、服装和灯光都让观众处于一个封闭的小世界里,能高度保持他们对戏剧情节的注意力。

(二) 电影的劣势

电影的演员面对的是一台或数台摄像机。缺少了观众在场,舞台和剧场的气氛荡然无存,演员被剥夺了真实的现场感,不能根据观众反应来调整表演,还有的演员被剥夺了声音,后期重新录制。

电影让观众站在上帝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完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欣赏电影时,观众基本属于被动接受,他们和电影的距离被拉大,因此心神更为涣散冷漠,往往一边吃爆米花一边漫不经心地看。

电影导演已经在想方设法地想吸引观众,努力给观众视觉、听觉上带来震撼。比如:频繁地特写镜头、镜头切换;适度夸张、高度逼真以骇人听闻的声音手段。

四、假定性PK逼真性

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巴赞先生提出,电影是随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而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再现。他说明了电影是一门“再现”生活场景的艺术,好的“再现”除了要有想象力,还应该尽可能的逼真。

中国早期电影理论的开拓者顾肯夫敏锐地发现“现在世界戏剧的趋势,写实派渐渐占了优势的地位。它的可贵全在能够逼真。”逼真,既逼近现实。他把写实和逼真的概念首先引入电影理论,非常敏锐地抓住了电影的根本。侯曜说电影“能把真的火灾如实地摄影出来。”

(一)戏剧的假定性

戏剧的假定性是相比电影而言比较特殊的一点特征。在整个戏剧表演过程中,戏剧人物假定、场景假定、道具假定,每一个舞台的场景都要求表演者和观众沉浸在一个“假定”的世界里。舞台上不需要一匹真的马,演员一个漂亮的翻身上马,能让人感受到马的高大昂首;舞台上没有一朵真的花,演员一个嗅的动作,大家也仿佛看到了花。

(二)电影的逼真性

电影的精髓是“真枪实弹”。电影演员的表演相比戏剧演员,更加真实,电影里的场景和道具都比戏剧更加逼真。戏剧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演绎真人真事”,电影是在现实空间里“演绎真人真事”。有一种电影是根据真实电影改编,把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搬上了银幕,这种“再现”就更具有真实性、逼真性。

五、“第四堵墙”PK时空特性

(一) 戏剧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

在传统戏曲中,名角上台之前都要“亮相”,这种自报家门让演员从角色中跳出来,打破了第四堵墙。20世纪初,布莱希特从中国戏曲的亮相吸取灵感,提出了“间离学说”。

3D技术、VR技术的出现让电影更炫目、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样也给戏剧打破“第四堵墙”的可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让舞台上下、左右旋转,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利用VR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参演戏剧的真实感受。

(二)时空特性:电影得天独厚

电影的另一个典型的非戏剧性功能就是制造幻想,虚拟幻想和奇异的旅程,它的时空不受限制,容量更大。戏剧只是一个舞台,只有几个或多个场景的变化,电影却可以有十几个甚至上千个场景的变化。

六、现场直播PK蒙太奇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戏剧要求把这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按照顺序自然地再现出来,戏剧演员必须一口气从头演到尾,进行現场直播。电影却可以把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裁剪成一个个细小的碎片,然后通过“蒙太奇”连接在一起,电影的拍摄并非是一气呵成,它允许出错,允许NG。

在电影后期的剪辑加工中,景别的运用,尤其是特写镜头的运用,是电影摆脱了戏剧、区别于戏剧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景别不仅可以让观众有不同的感受,也能体现导演的个人风格。

(一) 电影的“切入”镜头

电影可以借助摄影和剪辑的功能,把一个场面中连续发展的动作切开,中间插入其他场面的动作片断,构成特殊的情绪效果。像武侠片中,主角被一群坏人包围,包围圈之外,可以切入主角援军和反派的打斗戏。这种处理动作过程的方式,称之为“切入”镜头,这种处理动作过程的特殊方式,是戏剧无法完成的。

(二)更自由地运用“反应镜头”

优秀的舞台剧导演,善于通过舞台调度指挥观众的视线,及时把全场观众的视线一起转移向动作者或反应者,但观众仍然可以不听导演指挥,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转移视线。电影导演却可以剥夺观众自由转换视线的权利,“反应镜头”可以突出再现人物对某一事件、某一物体以及某一人物的主要反映。场中两个人物交流,要表现另一个人的反应,戏剧导演可能还需要灯光,道具等辅助;电影导演只需要换他的镜头,观众就会被带入关注这个人反应的戏中。

(三)电影转场的灵活性

戏剧是靠分幕分场的方式实现对时间的压缩,电影则是借助镜头的分切与组合。电影可以把压缩时间的范围扩展到每一个场面内部,戏剧在场面内部不能对时间进行压缩。因此电影的转场更灵活,也更频繁。

在表现“我推门进入房间,走到桌子旁边拿起桌上的照片哭泣”这一情节的时候,戏剧需要表现完整的动作,而电影只需要两个短镜头,“我推开门走进房间”和“我坐在桌旁拿着照片哭泣”。

七、一次性消费PK多次消费

戏剧都是现场表演的,只能一次性消费,不具备复制性,这也是戏剧表演的魅力所在。电影制作和表演全部在放映前就完成,之后通过荧幕不断放映,可以多次消费、无限复制。它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八、电影可以作为一种媒介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被电视、网络转播。电影也可以对其他表演艺术进行记录、压缩,并通过自身特有的转录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电影的媒介性。当我们用电影拍摄话剧、芭蕾、歌剧之时,观众关注的是被拍摄的艺术,而不是电影本身。电影可以是一种媒介,戏剧却不能成为一种媒介。

九、结语

本文从“表演艺术PK影像艺术”“演员中心制PK导演中心制”“垂直交流PK上帝视角”“假定性PK逼真性”“第四堵墙PK时空特性”“现场直播PK蒙太奇手法”“一次性消费PK多次消费”和“电影的媒介性”八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戏剧和电影这两门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宋家玲.电影学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出版社,2006.

[2]张先.戏剧艺术艺术教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顾肯夫.发刊词[J].影戏杂志,1922,(01).

[4]李永军,孙彤姝.戏剧与电影的本质区别浅谈[J].戏剧之家,2015,(12).

猜你喜欢
电影戏剧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