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婕
在学校一次作文研讨活动中,不少教师谈到摘录“好词佳句”的话题时都推崇备至,认为平时让学生摘抄、背诵优美词句,或者模仿句式写话,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对此,我认为还是要多一点思考和分析。
教师眼中的“好词佳句”,不少教师是凭个人喜好或理解,觉得这些词、句子不错,就让学生统一摘录学习。事实上,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个性的,对“好词佳句”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学生甲觉得好,学生乙可能没啥感觉。还有的“好词佳句”是教师看着辞藻华丽、句式新颖,就认为是“好词佳句”,这样的评判本身就缺乏依据,有“以貌取人”之嫌。
其實,词句本身无好坏优劣。平常我们要是看见“闹”字,会联想到热闹、喧闹、闹腾等,并不觉得这些词之间有好差之分,但当读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这“闹”字搭配在这诗句中,便会让人不自觉地连连称赞。再如,“她笑了,笑靥如花。”若这是金庸笔下李莫愁杀人前的这一笑,那就是杀气腾腾的笑,让人不寒而栗;若这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一笑,便百媚生,使张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词句若离了语境,给人的感受就会大相径庭。“好词佳句”须得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符合文章情景的需要,而不是硬生生分割成一个词、一句话。而日常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摘抄、模仿的“好词佳句”几乎是从语境中单独割裂出来的,不顾语境地照搬模仿。学习了《燕子》一文,有老师让学生模仿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写一种动物,结果有学生写道:“一身黄色的皮毛,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硬硬的长尾巴,组成了威武雄壮的大老虎。”这样轻松活泼的笔调用来描写老虎,显然不适宜。
再者,好文章真是用了“好词佳句”之故吗?非也。如同准备了一堆奇珍异宝,就能打理出一个高贵、悦人的装扮吗?试想,若是一个人脖子上挂一串大钻石,手腕上套一个金镯子,手指上戴一个翡翠戒指,再加上全身的绫罗绸缎,不庸俗得让人吐才怪呢。事实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看来实在是平淡得很,甚至谈不上章法。如老舍先生描写草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语言就是这样平淡朴素,读来如行云流水般舒畅。
歌德曾说:“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名家的文章形式,即遣词造句,大有玄机,需用心体会。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这样写道:“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看来,破解语言形式的密码,非简单摘录、模仿“好词佳句”就能达到。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