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情织就教学内容之锦

2017-07-29 08:02俞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闰土起点学情

俞婕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上存在“我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我不懂的老师偏偏不讲”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真正的学情,所教的内容并非学生想要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生成是多方面的,如文本的特点、教师的个人特点等,但是学生的学情是核心依据。教师要确立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根据具体学情,从文本中开发适宜的教学内容,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要借力学生的起点

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这里的“起点”主要指在教学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如对课文部分字词、主要情节、表达手法等粗略的掌握。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教学中要避免从“零”开始授课,避免反刍式检验,避免简单的情节分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起点的提升。借力起点,对内容作进一步的优化与统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获得一定的能力转变或提升。

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进行了学情前测,结果显示95%的学生自读课文后,已知道了课文的主要情节是说“凡卡受到了虐待,生活悲惨,他很想让爷爷接他回乡下”。于是,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用短语概括发生在凡卡身上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分类”代替了原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的问题预设。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是训练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文字在大脑中一点点加以提炼;二是引导学生对这些事情分类,感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悲惨的学徒生活和快乐的乡下生活的好处。

在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时,教师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代替学生真实的情况。当今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广、能力强。学情前测是了解学生起点状态的好方法。根据测定的结果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对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改进提升。

二、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如果只是从教学方法上去改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很多优秀课例成功的要诀,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进步教育学家也认为:“兴趣,表明学生的发展方向,但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需要才真正是教学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关键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学生很想知道“我”和闰土以后的事情。于是,我就选择了 “再见闰土”的部分教学内容。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猜猜长大后的闰土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当我出示了《故乡》原文中“我”长大后再见到闰土的外貌描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接着我趁机问学生:“此时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闰土?”最后指出这是抓住外貌特点表现人物个性,是小说写人的一种基本方法。至于为什么闰土变成这样一个人,可以去读鲁迅的原著《故乡》。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一般可以从“学生已有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和“使学生感到意外,能引起他们好奇心”这两个角度进行开发。在上述课例中,我抓住学生“想知道长大后的闰土”的兴趣,让他们根据课文猜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当长大后的闰土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反差让学生感到了意外,从而引出抓住外貌特点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

三、教学内容要对接学生的未知点

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这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教学经验。叶圣陶指出:“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予以指导。”这里的“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就是学情,是学生的未知点,“地方”就是教学内容的开发土壤所在。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引导学生寻找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时,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也像议论文啊,因为文章有很鲜明的观点,号召我们保护地球。”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认为是说明文的,在文中找出了大量说明方法;认为是议论文的,也找出了论点和论据。双方争辩得非常激烈。课后,执教教师查找了资料,发现《只有一个地球》原文的出处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的研究报告。报告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各个国家产生的影響,呼吁各国人民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更像是一篇演讲稿。可这一点,学生是不知道的。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该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只有一个地球》的原文背景,再根据出处,让学生推断它与说明文、议论文的不同之处。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演讲稿,既阐述了地球特点又抒发了情感,号召大家保护地球。这部分教学内容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对学生的质疑或知识空白,教师要保持一种

敏感,这样才能梳理教学中生成的学习内容并加以引导延伸,帮助学生识别并掌握核心

内容。

四、教学内容要捕捉学生的异常点

“异常点”主要指个别学生与一般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超出了教师备课的预设范围,是未预料到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能尊重这种异常,关注个别学情,捕捉到这种稍纵即

逝的教学契机,就会产生意外

之喜。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就“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展开想象。学生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得很感人。这时,有个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这么重要的内容,课文为啥不具体写,却把人们的阻挡写得这么详细?”这个质问声得到了很多学生的附和。于是,我让大家再读课文,一起思考课文为什么这样处理。不一会儿,学生举手回答了。有的说:“我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重复写时间上,看出这位父亲挖的时间很长。”有的说:“‘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能让我们想象出这位父亲是怎么挖的,要是再具体写,就显得啰唆了。”还有的说:“前面把人们劝阻他写得越详细,越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景有多危险,这实际上也是在侧面写父亲挖得艰辛。”……我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是一种表达方法,但是侧面描写、反衬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异常声音,竟萌生了新的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无论是基于事先的设计,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心里一头有学生,一头有文本,以学情之线,裁织合宜的教学内容之锦,让学生学得有效,学得有趣。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闰土起点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六月·起点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疯狂迷宫大作战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