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7-07-29 09:00张晓娟
速读·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张晓娟

摘 要: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理解又是运用的前提。目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是重理解而轻运用,或把两者分别开来,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从内容到内容、从情节到情节的训练。因此,学生在表达上总感到语言贫乏,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思想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训练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中可以借鉴的材料,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利用,探寻语文教学本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基,语文语言文字训练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对语言魅力的认知和重视,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目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中的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重视。大量的时间,过多的精力,花费在情节、内容的讲解上,结构层次的分析上,没有严格控制多余的分析,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熏陶都是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前提来进行的。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好阅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课本内容,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出更多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语言的学习。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分析过于琐碎和零散,教师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琐碎语言材料学习上,没有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从语言训练点入手,落实每课教学目标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落实到具体。首先,要在每节课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明确对学生情感教育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之外,还要明确语言文字的目标。例如,训练学生读,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而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落实到写,学生语句连贯是必须的要求,不能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空而且大的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步骤中。最后,教学目标还要包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学生课外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包括,阅读的指导、书面的练习以及写作等。要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目标和任务中落实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颐和园》一课,学习目标就有:“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思考.练习”要求学生学习中自己画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开头的第一个句子,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画出句子很简单,教学重点应在读中领会表达的方法上,教学要求也就是语言训练的点,“点”有了,关键是落实好以“点”为例,让学生习学习表达方式。那么,就必须把这个“点”贯穿在阅读文本的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思考.练习”的提示,自主学习探究,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抓住游览点的变化,揣摩出作者是按空间变化顺序记叙的。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在读句中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明地点的变化的呢?,一定要使学生做到潜心读文,去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来领悟作者写文章是用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表达。

2.段落入手,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加强段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段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为向篇的过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四句。)每句各讲了夏天的什么景象?(树、雾、太阳、花。)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高处的树、雾、阳光,最后写地上的花,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作者什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回到语言文字“挡住”、“遮住”、“浸”等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比较这些动词的异同,把“抽出”换成“长出”,把“封”换成“盖”,品尝、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晨雾升起时,森林浸在雾的情景,帮助学生确切的理解“浸”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优美的语言,从而想象出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象。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祖国大自然赞美之情,同时也培養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多种练习,学会语言的表达运用

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段的训练。先出示填空练习:这儿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 )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 )绿绒大伞,树叶( )可以( )太阳,( )风雨。树下( )石凳,每逢休息的日了,石凳上( )坐满了人。再让学生围绕下面的总述句写一段话:我们的校园真美。这样有步骤地从理解到运用,有效的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对学生语言文字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做到课外和课内两方面双管齐下,教学目标还要有长期性和具体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课做到逐步的积累,最后实现跨越。

参考文献:

[1]刘大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2]郭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语言文字训练.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学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