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梁
摘 要:目前会计专业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发展比较迅速,职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但是,从整体上考查发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电算化 一体化 教学模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拥有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应用人才。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枯燥的电算化理论知识,又拥有娴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成为任课老师尤为重要的攻坚点。本文认为中职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必需将会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合二为一,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1]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一体化的理念,教学方法落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现分离。但是学科本身对操作性的要求又很高,这种矛盾导致以下问题的存在。
1.软、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
中职学校学生和本、专科院校的学生学历层次不一样,专业学习的起步也应该有区别,就我国目前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和本、专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同小异,就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教材内容的设置已经超出了中职院校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们学起来吃力。具体看来有这样两点:一是教材内容更新换代速度慢,整体落后于时代发展;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旧观念旧方法讲解旧知识,做不到与时俱进。二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操作,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会计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一些学校所拥有的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使用的器材或教学软件不规范。例如: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时采用的是用友、金蝶等这些大型国内财务软件,实践操作时如使用的是中小企业常用的速达、通达等软件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上机操作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出入,导致学生们在择业时有顾虑,这样的实践课也不能达到实训的最终目的。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理论课+实践课”是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一般模式,总课时一般40~70学时,在全部学时中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在2:1至3:1。受教学任务和学时的限制,能完成的多为常规模块,在课时安排上多是先完成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出现分时段、分场所独立教学的现象,在学完某一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验证和巩固的时候,未能及时的进行系统操作,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利用价值存在疑虑,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存在不确定性,这些消极因素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能力提升缓慢。
3.教师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和本、专科生的培养方向相比,中职生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动手能力强,也就是说职业技能的培养才是中职教育的重点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对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任课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拥有强大的综合素质。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的教师有丰富的财会知识,但主要是理论知识,因为他们常年站在讲台上,和社会融合的机会较少,缺乏一些实践经验。教师们急需练就过硬的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及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再一点就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不断更新的会计理论以及企业需求,都需要与时俱进的会计教学方式,但是很多教师知识更新落后于时代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依旧沿用旧的知识理论,导致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匹配。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依照课本进行讲解,自身不熟悉软件操作,如不能及时解决常见的财务软件运行时出现的问题,造成上機教学不能顺利进行,耽误学生的实践时间,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2]
二、对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使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推进,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个人看法:
1.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时安排
在适当的范围内延长会计电算化的学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调整到1:1,尽量把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设置在同一地点,让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进行实践。
2.配置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达到充分利用
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中职学生的知识层次要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采用合适的教材,在实用性和地方性的指引下,配备全方位多层次的财会软件设备;在实践操作课程中除了进行主流的财会软件教学外,通达,速达等企业使用范围也很广的中小型软件也应该纳入试验范围,丰富教学财会软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对不同的财会软件,对同一财会案例进行不同的软件实操,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建设一体化教学试验中心,加强电算化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室应配备一体化的多媒体、投影仪、会计核算工具、会计核算票据等各种教学器材,力求让教学课堂接近真实场景。
3.组织培训逐步提高电算化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施者,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电算化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学校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机会,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创造适宜的平台,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多开展电算化教学方法研讨和讲座;同时教师应转变观念,会计专业教师除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提升自身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不断增强电算化的操作经验,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使会计电算化教学进度与其他会计课程保持一致,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娴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成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从专业发展来看,会计专业一定要重视理论课堂与实训操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会计教学的意义,要按一体化教学理念编制教材、教辅,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制定教学计划,实现科学理性又契合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章莉,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界BUSINESS CHINA, 2009(10).
[2]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