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薇
[摘 要]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借助微专题整合,能够实现高效复习模式:真题—材料—框架—悟题。该复习模式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为:错题诊断分析;选取新材料,设置问题;新知识框架构建;应用训练。
[关键词]微专题;整合;高效复习;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9402
广西从2016年开始高考启用全国丙卷,新试题、新高考的背景下,要实现高效复习是一种突破。新高考试题突破教材、材料新颖、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一轮专题复习方法,展开大专题的复习,每一专题涵盖的知识点、考点众多,专题主要强化基础知识复习,局限在知识的查缺补漏上,对于多要素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缺乏针对性强的复习指导。复习过程中,知识基础好的学生没有能够达到能力的突破,他们遇到多考点综合灵活多变的高考试题也会惊慌失措。在复习中为了让学生在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两大方面有所提高,笔者提出借助微专题整合,实现高效复习的模式:真题—材料—框架—悟题。
微专题指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对某一知识点综合复习的专题。专题的选取依据考试错因诊断分析来确定。笔者对考试中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河口三角洲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了专题复习, 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以下是主要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真题测试后,进行数据统计,诊断分析并整合微专题
【真题题例】(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数据统计】测试题(2015年全国课标卷1选择题10、11题)得分情况如下:
题目平均分满分率标准差难度描述区分度区分度描述
第10题2.0451.052.00适中0.37较强
第11题2.0350.632.00适中0.32较强
【诊断分析】分析学生解答错误的深层原因——是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还是对知识联系没弄清楚等。该组试题考查黄河三角洲水深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少学生在解答中思维混乱,对于外力作用中淤积和侵蚀的主体不清,作用过程不明,外力作用过程的逻辑顺序混乱。教材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明确指出了河口三角洲的概念,但给出的黄河三角洲的案例材料中只描述三角洲的变化,而对其形成、发展的过程描述过于简略,使得学生仅仅能够识记外力作用的表现、三角洲的概念等知识,但对于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口处,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强弱变化下对河口地貌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没有清晰的认识。
笔者整合微专题“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微专题强调在三角洲形成过程的描述中,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并重视和突显海洋和河流相互作用形式及过程的描述。
第二步:精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针对错因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
【呈现新材料】材料取材于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环球科学》授权发表的《三角洲全球告急》及《河南科学》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影响下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分析》中基于三角洲面积变化的现状材料。
1.尼罗河三角洲东北边缘为地堑状构造。自7500年前以来,一直以高达0.5厘米/年的速率迅速沉降着。到2100年时,该地区持续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效应将可能淹没三角洲北部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沿海地区的沉积物输入因1964年阿斯旺大坝的建立而急剧减少,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使沿海的塞得港向内陆方向发展直至曼苏腊湖以南地区。
2.100多年前,马克·吐温曾断言,密西西比河的航路不可能被工程师和堤坝所征服。然而,时至今日,它那一度浑浊的河水变得更加清亮,水中沉积物与泥沙的含量也日渐稀少,这使得下游的密西西比三角洲以每年数千公顷的速度在萎缩。富饶的三角洲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天然功能——避风港、养分、去除污染以及固碳——随之而逝,而且当地的渔业和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3.上升的海平面加剧了这场沉积物减少造成的危机。海拔低于1米的沿海低地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将被海水所淹没。预计50%的三角洲地区都将面临这一威胁。世界上有超过5亿人生活在三角洲地区,其中就包括上海、达卡(孟加拉首都)和曼谷这样的超级城市。保守估计,世界主要三角洲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达万亿美元级别。
4.多瑙河三角洲的保护状态相对较好,这里坐落着欧盟最大的湿地,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三角洲里迷宫般的河道,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和沙丘,为近2000种植物和5000种动物提供了家园。一旦危机发生,损失可见一斑。事实上,很多物种如今已经受到了威胁。因此,三角洲萎缩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不但有生态与经济的损失,接踵而至的还有社会危机以及大量的人口迁出。
【設置问题】目前,三角洲全球告急,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的原因。
2.分析河流入海口处,影响河流沉积量的因素。
3.分析河流入海口处,影响海洋作用的因素。
4.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选取新的材料,用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设置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性地解决认知中出现的问题和知识的缺陷问题。学生从新材料中获取显性和隐性信息,抓住三角洲成因中的两大主体(海洋和河流),阐述其侵蚀和堆积作用强弱变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综合分析河口三角洲处地理环境不断发生的演变及环境的动态平衡。
第三步: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新的知识框架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分组讨论、个性展示,使得生生之间互动频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观点,通过交互式学习积极参与互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享学习的成果。
【教师小结】教师在小结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引导、评价,并努力帮助学生分析其想法的合理性,给学生地理思维上的点拨和指导;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建模和逻辑分析,摒弃机械套用答题模板,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的内涵和外延。
1.材料中表现了地质作用对三角洲面积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导致地壳下沉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析影响河流泥沙沉积量的因素,主要分析河流入海口以上河段的水文特征。
3.在对海洋因素的分析中,对学生未能提到的因素加以补充,详细分析解释相关因素作用的过程。
4.归纳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沉积作用与海洋侵蚀作用的强弱对海岸线进退产生的影响。
【学生自主归纳】
第四步:悟题——错题重做和新题演练相结合,不断感悟,强化和巩固
【错题重做】错题再现,考查学生对所犯错误的再认知能力,看学生是否对错误有了自我判断力。采用组内互助讨论、组间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出“你的不足”“我的误解”,学习对他人的评价做出反评价,亲身实践“反馈—矫正”的过程,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最后教师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做到:审题步骤清晰;准确提取图形信息;紧扣题意,逻辑合理;思维精细,过程完整;答题精准,言简意赅。
【新真题演练】(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学生的“讲”和教师的“评”都只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应选择新真题引导学生训练,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提高地理能力。而新真题的变式演练,由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考查学生能否经过错误辨析后,重新深化理解,将归纳的知识框架灵活运用到解题中去,并提高对讲评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后,教师呈现标准答案,精细化指导,帮助学生做到审题规范化、读图准确化、答题条理化、语言科学化。 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教师的矫正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鞏固所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合微专题的复习模式,依托好题,整理专题,提升能力,既做到了知识的查缺补漏,又强化了答题训练,真正帮助学生落实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复习。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