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传新
摘 要: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源头活水。读就是“吸收”,而写就是“倾吐”;要写就得先读,读与写密切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吸收”与“倾吐”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探索“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堂,力争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79
一、开展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必须解决学生的内在动力问题。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底蕴不断增强,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现在的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学中教师应适当降低要求,不断调整阅读作业的内容:阅读中写读书笔记分解为写好词好句、精彩语段、阅读感受;写自由日记暂时变为写命题随笔;“开放式阅读”变为有趣的读书活动。进而带领学生陆续开展“美文诵读会”“空间跟帖阅读”“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暑期读书交流会”“课前荐读”“三分钟演讲”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原则就是: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拐杖递得及时一点儿,再及时一点儿;阶梯铺设得贴心一点儿,再贴心一点儿。就这样,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教师与学生开始了漫长的读书历程。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与书为伴,乐此不疲,收获着信心,收获着希望,收获着成长。
二、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不喜欢写作、不会写作的现状让许多教师感到头疼,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缺乏素材。因此,教师要努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话可说,写作兴趣才会提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诠释了读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反馈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吸收知识,通过感悟内化迁移到写作中。写作反馈阅读,在写作中遇到瓶颈与困惑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阅读到写作,再返回到阅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阅读中汲取精华,积累素材
(一)课内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本、思想之源。从小学到初中,教材选编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如果学生能汲取每篇课文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何至于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而感悟文本的语言美,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表达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比如,在教授《鹤群翔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语句,读完之后,也许你有‘寻章摘句的冲动。那么,你会摘抄哪些精美的语句呢?请加以分析,与同学分享。”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搜集语言素材,并进行品析。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精美的词句,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与理解,而且也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素材,使其受用一生。
(二)名著阅读
散文家刘白羽曾说:“每一部名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可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阅读,并要求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摘抄,积累好词、好句、精美语段;一边阅读一边写下所思所感。
四、在生活阅读中储备写作思想
社會生活是一本无字书,学生生活阅历浅并不代表生活阅读不存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阅历,积累人生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浏览网页,让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现象,拓宽写作范围。
五、师生共写,共同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之外,教师本人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面对写作内容,教师首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写作思路。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要好好构思,要“写具体”“写生动”,至于怎样构思,怎样“写具体”“写生动”,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何能让学生信服?如果教师能现场示范一篇,并告诉学生:“瞧,就这样构思,就这样写具体,就这样写生动!”学生是否会豁然开朗,跃跃欲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功夫,不仅要常写教学论文,还要多写些散文。所以,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写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常常动笔写文章,会使自己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同时了解学生写作时思维上的难点,对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写作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平时不仅要要求学生写日记,而且要自己带头来写,每周写一篇,发在空间里,让大家互相点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定会越来越浓,文笔也会越来越好。
现在,日记、随笔已经成为学生的常态作业,那它们与作文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日记、随笔能不能转化成作文?回答是肯定的。正是这个“转化”,将彼此孤立的两个要素组合成一个从写作素材到成文转化的整体,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教学体系——随笔化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读写并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坚.运用近身教学模式 拓展课堂教学蕴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41-42.
[2] 李坤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