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娴婷
[摘 要]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讲,心理环境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笔者查阅了大量理论资料,从知识教学和心理研究两方面协同入手,以促进高效学习为目标,探寻出了几种心理环境的创建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之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心理环境;高效学习
从一定程度上讲,学习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 由于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活动必然对学习活动的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具备完全成熟的知识思维能力,难免会对新接触到的知识产生心理上的陌生感甚至恐惧感. 教师必须首先从心理层面打消这些负面影响,才能为接下来的高效教学培育坚实的土壤,为预期教学效果的成功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引入趣味内容,创建求知心理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讲,来自学生的求知欲最为初始,也是最为有效的前进动力. 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对某个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时,整个学习活动都会转为主动. 这与教师一味地强行提出学习要求相比,效果自然理想得多. 经过教学实践当中的尝试总结,笔者发现,当学生对某个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时,求知的动力往往很强.
例如,开始教学正方形的内容之前,笔者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图1表示一个八角星形的纸板,其中有四个直角和四个相等的钝角,且其中每条边都等长. 现在,按照图2当中的样子,将这个纸板沿着其中的虚线进行切割,并将切割出来的部分进行无缝隙且无重叠的重拼,成为图3当中的大正方形,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8+4. 那么,在这之中,线段AB的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以生动灵活的动手操作过程为学生带来了趣味性的感受. 虽然大家还无法将这个问题解答出来,但已经开始拿出手边的废纸试着模拟演示了. 如此高涨的求知心理,必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还没有过于抽象,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生动灵活的内容. 从这些内容切入,便可以挖掘出很多富有趣味的元素,它们则是触发学生求知心理的有效工具. 以这种趣味性内容来对新课程进行导入,在实际教学当中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强调细节作用,创建实干心理
要想学好数学,需要“实干”. 所谓实干,就是从基础和细节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底座夯实. 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总是会将很大精力放在对拔高性内容的关注上,这也让学生进入忽视基础知识的思想误区. 事实上,在初中阶段,打牢知识能力的基础才是最为关键的. 以基础知识与细节内容为目标的实干心理必不可少.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只要把根与系数的相关公式背下来代入计算就可以了. 于是,笔者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方程x2+1=2x来讲,它是具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还是具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还是具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还是没有实数根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出,着实让不少学生犯了难. 同样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却无法直接适用之前所学的根与系数的公式. 如何对含有绝对值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到的细节. 这个问题的出现也为学生敲响了警钟,即基础内容的学习并不是那样简单,要想将之掌握到位,必须沉下心来,以实干的心理状态攻克其中每一个细节.
实干心理的创建,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了基础知识的领域当中. 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强调,学生看到了基础知识的细节所在,也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把这些内容掌握到位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只有将每一个基础细节逐个攻破,才能为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才能攻克数学知识大厦当中的薄弱环节.
勤于学以致用,创建实践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远远不够. 数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能够运用来自数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说是把数学知识真正理解到位了. 为了将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起来,从初中阶段开始,就要将应用元素向教学过程引入. 这也使得实践心理的创建成为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时,笔者及时向课堂引入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4,AB表示山上的一棵树,这棵树的底部点B与山脚点C之间的距离BC的长为6米,这座山的山坡坡角是30°. 李明同学站在山脚平地的点F处,想要测量出山上这棵树的高度. 已知,他所持有的测角仪EF与点C处的水平距离CF长为1米,他在点E处,测得这棵树的顶部点A的仰角是45°,这棵树的底部点B的仰角是20°. 那么,能否求出这棵树的高度AB?(参考数值:sin20°≈0.34,cos20°≈0.94,tan20°≈0.36)通过这道题的呈现,学生发现,原来三角函数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知识模块,除了公式与数字之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解答了这道题之后,大家深深地感受到,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思维方法,能够简化实践当中诸多问题的解决过程. 随着学以致用的进行,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的理解也更加真切了.
在各种测验、考试当中,我们总能看到应用问题的身影,这足以看出学以致用对于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 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进度,减少了实践元素的融入,这是不可取的. 在实践活动的带领下,学生对于理论方法的理解显著深化了,这无疑为高效学习打开了一条新路.
适度灵活开放,创建探究心理
为了实现初中数学学习的持续性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方法的阶段,还要勇于继续灵活开放,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同基础知识学习相比,这个步骤的难度显然比较大.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创建适宜的探究心理则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完成直角三角形基础内容的教學之后,笔者继续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5,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每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均为1,现在,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C为直角边,画出第二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再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ACD的斜边AD为直角边,画出第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E……以此类推,直至画出第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FG,那么,由这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所组成的图形(图5)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从一个基本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灵活延伸出四个三角形. 它们虽然并不相同,但却遵循着相同的变化规律. 这种开放性的动态变化设计,显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在掌握直角三角形基础知识的同时,以规律性的探索实现了对之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种规律性的动态思维方式,能够广泛推广至其他知识模块的探究当中.
探究心理的形成,让学生对开放性知识内容接受得更加主动和顺利了. 随着这种探究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数学视野明显拓展了许多. 大家不会仅是学习了基础内容便沾沾自满,而是会很自然地继续深化思考,试着找到知识背后更大的空间. 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与学习实效的提升也紧密相关.
要想为学生创建出理想的数学学习心理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出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 本文所讨论的只是笔者于实践当中总结出的几个典型的心理方面,希望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更加重视数学学习心理环境创建,为高效学习提供强劲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