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平
[摘 要] 初中学生是否具备数学阅读能力,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很多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仅停留在文字理解上,即只能复述出文字材料,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低下. 本次研究说明了发展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阅读能力;数学语言
学生如果要解决数学问题,就要先理解数学文本的意思. 很多学生表示他们看不懂材料,更不理解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困难,意味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本次研究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思考与尝试.
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培
养学生的认读感知能力
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表示看不懂文本的内容,教师们表示疑惑,同样都是汉语语言,为什么学生看得懂语文文本,却看不懂数学文本呢?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看不懂数学文本,是由于学生不能从数学语言的角度理解文本的缘故. 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现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为例. 数学课本上说一次函数的表现形式就是y=kx+b(k,b是常数,并且k≠0),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一段内容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以上的文本可以分为文字、字母、符号三类. 首先,学生要从文字逻辑来理解文本的意思,比如以上文字的意思是一次函数的定义. 那么,满足哪些条件才是一次函数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再阅读以后,便能理解条件1为y=kx+b,条件2为k,b是常数,条件3为k≠0.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被满足,才能被称之为一次函数.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在y=kx+b这个模型中,字母和字母的区别是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会理解y及x都是变量,函数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k及b是常量,它们是固定的.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符号的意思,在以上的描述中,+、=、≠为符号,它们描述数、字母之间的关系. 当从文字、字母、符号的角度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以后,学生便能提炼出文本要表达的意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学生读不懂数学文本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打牢数学语言的基础,不懂得从数学语言的角度来看数学问题.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逻辑、字母的含义、符号的内涵三个角度理解文本,使学生具备初步阅读文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
养学生的推理解释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方向,以方向为目标,整合问题的条件,使学生能够从抽象的角度来诠释文本. 整合材料、诠释材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
现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1为案例,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材料、诠释材料的方法.
题1 已知一次函数y=(k-1)x|k|+3,那么k的值为多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题1的解题目标是什么?学生表示题1要求求出一次函数中常数k的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y=(k-1)x|k|+3要怎样才能成为一次函数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可以从一次函数的定义着手,满足刚才分析的三个条件,就能确定y=(k-1)x|k|+3为一次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果现在定义y=(k-1)x|k|+3为一次函数,那么k可能会是什么值?并且k的取值只有一种情况吗?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找到了解题方向,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根据题意得k-1≠0,k=1,则k≠1,k=±1,即k=-1.
在这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当遇到问题以后,要以问题的解题方向为目标,分类整合材料,令材料能满足解题的需求.
当学生掌握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以后,意味着学生能够理解材料要表达的意思.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整合材料、诠释材料,使加工后的材料能够满足解题的需求. 当学生具备了推理解释能力,能够根据学习需求加工材料以后,学生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培
养学生的多元阅读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加工材料、推理解释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来理解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多角度推理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后,才能具备多元阅读问题的能力.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2为例,说明教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这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两种发散思维的方法. 第一种,当学生觉得文本过于抽象的时候,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图形,用图形辅助理解文本的意思. 第二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一种解题方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比如在解决问题2时,学生要应用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的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文本、模型、图形、表格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当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的意思时,便能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意思.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从不同的数学性质、解题思路来理解文本,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学生具备了发散思维,能从多个角度推理解释问题的时候,學生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宽,能找到更多解题方法.
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培
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从多种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套系统的思想包括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的系统、数学逻辑与数学逻辑的系统. 当学生能从系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时,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题3,让学生在题3中理解逻辑与逻辑之间的系统为例.
题3 如果直线y=-3x+k不在第三象限,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很多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从已知条件,结合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可知当k>0时,直线y=-3x+k不经过第三象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直线y=-3x+k不在第三象限难道只意味着它经过了一、二、四象限吗?难道就不包含它经过了二、四象限和原点?如果学生从这一角度来考虑,就会发现还存在k取值为0的情况,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k≥0.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学生意识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逻辑是否完整,或者是否存在逻辑矛盾. 学生只有从完整体系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才能避免出现理解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的体系来看问题,思考问题与问题的逻辑性、逻辑与逻辑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只有具备了宏观的体系视角,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化理解问题.
总之,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使学生能从数学语言的角度理解问题,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材料加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能从条件及答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有效推理及理解材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材料,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及逻辑. 只要教师应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