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婕妤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本文指出其关键首先是教师要端正认识,明确课堂提问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突出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从而让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建构的触发点.
[关键词] 课堂提问;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得法而到位,且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认识课堂提问的意义,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来设计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提问目的.
课堂提问是牵引学生不断探索
的绳索
我们通常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视为他们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探索,而提问则应该成为这一探索过程的牵引绳,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来研究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提问往往可以表现为师生之间展开的对话,这应该是分享学习信息的一种多通道交流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活学生智力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引出教学的核心问题,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将学生带入思维不断碰撞的学习氛围之中. 例如“圆周角”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圆周角的概念有所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提问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师:在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应的圆周角是唯一确定的吗?
生:应该不唯一. (学生通过画图,指出同一个弧对应着若干个圆周角)
师:我们之前还学过圆心角,对比圆心角、圆周角,你有什么发现?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结合图形,通过测量、变换等操作探索着更加隐蔽的规律.
生1:同一根弧所对应的圆周角相等.
生2:等长的弧对应的圆周角相等.
生3:同弧所对应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生4:半圆所对应的圆周角等于90°.
……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圆周角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学生探索的约束,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 当然学生初步结论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测量和观察,其严谨程度和表述的精确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此,教师还要进一步通过问题来施以引导,促进学生将探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师:大家通过观察得出了很多结论,这说明咱们同学的观察能力还是挺强的. 刚才大家所提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同弧或等弧圆周角之间的关系、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特殊圆弧的圆周角……但是仅仅通过测量和观察所形成的结论还不够严谨,你能对应不同的结论给出更加严谨的证明过程吗?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方向更加明确,思维也更加活跃,并由此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提问进行精心推敲,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学生,要认识到怎样的提问可以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
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认知建构
的触发点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以及思维特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依托于教师的问题来逐步理顺自己的探索思路,对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的建构.
1. 教学关键点的提问突出针对性
教育理论指出,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是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地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教学关键点的问题设计要突出针对性,比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展开研究,我们可以这样来提问.
师:如图1所示为反比例函数图像,请研究A,B两点横纵坐标在大小上有何特点?
生1:横坐标是B点更大,而纵坐标是A点更大.
师:能结合图像陈述更加普遍的规律吗?
生2:图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函数值y会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表述,函数图像有两支,如果A点位于左支,B点位于右支,则后者的横坐标比较大,但是其纵坐标也比较大,这与刚才的表述存在冲突.
生4:我认为既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能分成两支,那么增减性的描述分开描述就行了.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思考,让学生能在彼此讨论中把握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有关认识. 当然,教师在提问对象上要注意選择,比如生1可以选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生2选基础适中的学生,生3和生4则无须刻意选择,鼓励有见地、有看法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进行交流. 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就是一种分层提问,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针对性处理,这样的操作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节奏.
2. 思维引申处的提问突出启发性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实际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地估计,进而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框架,并通过问题搭建引导学生逐步前进的支架,学生通过支架前进的每一步都应该是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实现的. 因此我们的提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积极的调动作用,这也必将有助于课堂氛围的激活.
随着认知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完善,一些浅显而低级的问题无法给予学生足够强度的刺激,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分析和解决之中. 例如“菱形的判定”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提问.
师:现有一张矩形的纸(如图2所示),我将其对折之后再对折,然后沿着虚线剪掉它的一个角,将其打开,会得到怎样一个图形?
学生都会说是“菱形”,但是却说不清判定理由.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点,并通过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
师:你能发现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和对角线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生:因为是折叠时剪的,所以四条边长度相等,而且两条对角线存在相互垂直平分的关系.
师:很好. 如果有命题“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这是一个真命题吗?
生:是的,四边相等即对边相等,且邻边相等,有结论:对边相等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师:很好. 那么“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就是菱形”是真命题吗?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如果又存在垂直关系,则两根线互为中垂线,根据中垂线性质,可推知该四边形的各边等长,因此是菱形.
学生还不是真正的数学家,他们思维的发展以及灵感的产生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启发,而提问就是最具启发性的方式.
3. 学生疑惑处的提问突出目的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并以此为契机来提问,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证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命题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
生: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原三角形和新构成的三角形相似;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相似的传递性.
这个提问貌似只是帮助学生回顾已有认识,但同时也指导学生将陌生问题和已有认识联系起来. 回到之前的问题,学生构建辅助线,在大三角形中利用平行关系截取出一个小三角形,并通过两个小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对应结论.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通过提问来打破学生探索的僵局,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体系上建构新的认知. 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恰当的提问不但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这也将激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诊断自己的学习状况,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