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多荣
精准发力 全面推进打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攻坚战
■ 王多荣
近年来,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紧紧围绕总公司“回归、转化、退出、创新”的工作方针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工作重点,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为抓手,采取“推进、巩固、创新、提高”的工作步骤,落实“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岗位设置、创新用人机制、调整分配体系、提升员工技能”的工作举措,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集团公司2014年减员2.6%,2015年减员10.6%,2016年减员7.2%,三年累计减员810人,相当于一个氯碱厂和一个树脂厂的员工总和,减员后公司每年仅人工成本就可节省6000多万元。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瘦身健体同时也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减员后公司的产品产量普遍递增,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各类消耗明显下降,人均销售收入突破百万,企业实现了扭亏增盈的目标。2016年,集团公司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转亏增利3.63亿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压缩了管理层级。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企业着手组织机构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一是撤销了热电事业部、氯碱事业部、制碱事业部、水泥事业部的事业部管理层级;二是将原来事业部下设的厂—车间—工段—班组压缩为车间—班组或工段—班组;三是对各生产经营单元的内设机构进行合并和压减,减少职能交叉和责任推诿。管理层级的压缩缩短了决策信息传递的流程,完善了以产品为单元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和精细化核算体系,增强了执行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生产单元为例,2016年PVC产量增幅3%,烧碱产量增幅8%,发电产量增幅5.3%,电石产量增幅9.7%,纯碱产量增幅2.8%,生产计划全面超额完成;而pvc成本降幅12%,烧碱成本降幅6.2%,发电成本降幅14.8%,电石成本降幅15%,纯碱成本降幅6.5%,主要产品成本大幅降低。
(二)优化了岗位设置。随着企业机构调整,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和员工素质提升等,有的工作岗位和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有的工作岗位任务不饱满、人浮于事,有的工作岗位失去了工作效能、因人留岗。集团公司在改革中采取“撤并机构,自然减员”的办法,通过岗位优化、岗位合并、岗位撤销等多种形式重新定岗,例如在管理岗位坚持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进行模糊设岗,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技术改造将汽提和干燥等部分岗位进行合并;取消图书管理岗位、触媒调解岗位等等,近两年公司共减少岗位设置145个。
(三)明确了管理职数。机构改革后,为了防止出现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的臃肿现象,公司对中层管理职数进行了明确;集团公司职能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原则上按一正或一正一副(助理)配置;各厂、中心、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根据规模大小和管理幅度原则上按一正一副或一正两副配置;集团公司批准设立的职能部门、各厂、中心、公司内设职能机构原则上只配置一名负责人;集团公司批准设立的职能部门、各厂、中心、公司内设的生产经营业务机构原则上按一正一副配置。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数控制对精干管理人员队伍、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坚持干部能升能降的原则,近几年,有5名中层管理人员因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职使用,薪随岗变;有3名中层管理人员因年度考核淘汰退出中层管理人员序列;有9名中层管理人员因机构调整竞聘上岗中落选而转岗从事一般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对于一般的管理、技术岗位缺员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聘;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年度考核实行末位提醒或末位淘汰机制;对岗位定员范围内的管理技术岗和生产作业岗位相互调整给二级单位进行合理授权等等。通过机构改革、岗位优化和明确职数,管理技术人员岗位压缩了5.3% 。
(四)精简了岗位冗员。瘦身的核心就是减少冗员,在减员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行政策性减员。中盐吉兰泰发展历史久远但近十年扩张迅速,员工队伍呈哑铃状,年龄偏大和年轻刚入厂的员工多,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争取相关政策,为93名员工办理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手续;为22名长期离岗人员办理了病退和病辞手续;及时将一些工伤人员的关系按规定移交当地社保部门。
二是进行结构性减员。集团公司管理层级压缩和岗位优化设置进行重新定员以后,公司采取竞聘上岗的形式减少岗位冗员,多余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后向缺员的岗位分流。我们一是对不愿意调整到新岗位的员工依规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二是对平时不遵守企业劳动纪律、工作表现差的员工劳动合同到期不再进行续签;三是对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能力弱、不胜任化工岗位操作的员工按合同约定公司主动提出解除或终止合同;减员期间坚持员工招录宽出严进的原则,保证岗位冗员的再就业,2015年集团公司新招录员工仅20人,占在职员工总数的0.5%,在结构性减员的同时,公司也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三年获援企稳岗扶持资金和转岗培训资金2000多万元。
三是进行开发性减员。近年来,我们对生产单位的用工形式进行了梳理,例如电石厂的部分巡检工和电石装运工等岗位过去由劳务派遣工承担或进行劳务外包,我们在不新增定员的情况下改由正式工顶岗;电石厂出炉工岗位随着环境整治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由原来每两台电石炉出炉工定员15人减少到11人,近期可减少到9人,仅出炉工一个岗位就可减员128人。水泥厂根据生产实际在减员的同时向合作单位进行劳务输出每年也可减少人工成本100多万元。近两年,企业实施的一些技术改造项目全部消化了岗位冗员,未新增定员。
(五)控制了人工成本。近年来,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内部潜能,严格控制人工成本,针对公司发电成本比网上用电价格低、效益明显的实际,公司对热电厂实行“电量工资制”的运行模式,以年度人均发电和蒸汽供应为基础指标进行全员工资与业绩挂钩,在热电厂减员的情况下,2015年虽然两台机组大修、有效作业天数减少,仍然创造了年发电量超过19.5亿度的突出业绩,2016年再接再厉,发电量超过20.5亿度。2016年和2015年相比,奖励性成本增加了56万,而发电利润增加了1060万元。针对水泥厂半停产的实际,公司将水泥厂员工总数压缩了40%,进行工资总额包干,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亏损。同时,公司采用灵活的用工方式,通过算效益账,将氯碱厂的维修保运用工形式由劳务外包转为劳务派遣用工,每年节省费用126万元;将水泥厂的水泥生产正式用工和水泥厂压滤劳务外包进行用工形式互换,节省了人工费用;将电石厂的电机壳制作进行费用包干,将电石厂的电石装运取消劳务外包由正式工操作等等,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
(一)转变员工观念。通过调整薪酬分配体系形成正激励导向,使员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集团公司在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的前提下,在薪酬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尝试岗位工资+缺员返还工资+降本增效奖励工资的形式。为了鼓励基层主动减少冗员,集团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按各单位实际减员人数平均岗位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返还,由各单位根据量化考核进行二次分配,减少了因为减员带来的矛盾;集团公司调整目标考核体系,由过去扣分负激励调整为加分正激励,通过基础指标的核定,对主要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全员工资挂钩,在减员加薪的基础上,做到了降本加薪、提质加薪、增效加薪。通过薪酬分配体系的调整,我们在员工岗位基数不调增、工资总额不突破的的情况下,用激励的杠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员工中树立起收入凭贡献的理念,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二)提升员工素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层次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员工数量减少和员工素质提升是企业瘦身健体的双引擎,我们在建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和薪酬晋升体系的同时,拓展员工培训的渠道,通过骨干培训、网络培训、基层讲堂、导师带徒、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近年来,我们与高等学府联合开办学历教育班、举办中青年管理技术骨干培训班、组织参加国资委组织的班组长网络培训班,与当地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还获得了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的资金扶持,当地人社部门授权率先在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自主评价工作,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业绩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规范操作行为。公司强化工作流程、管理权限、约束机制中关键节点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实现开源节流的工作目标。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断理顺管理关系、不断完善工作流程,严格管理权限,增加约束机制,例如强化质量管理职能,设立质量管理部,对生产经营单元的产品出入检验岗位整合,统一了入厂和出厂检验职能划分,做到资源整合和有效控制;增加招投标管理的定员,严格履行招标管理程序;增加预决算管理的岗位定员,对预决算职能进行整合,严格预决算管理和各类费用的控制,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强化内部监督、审计职能,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公司规章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监督。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摆在我们面前;一些涉及人事、薪酬、绩效改革的相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在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创新举措需要从制度上固化等等。我们将按照总公司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总体部署,结合集团公司生产运行和经营的现状,结合集团公司正实施的改革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坚决打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总公司汇报。
(作者:中盐吉兰泰公司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部长)
(编辑: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