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遒刚健,谨严有序
——张颔先生书法略说

2017-07-22 03:30山西姚国瑾
名作欣赏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古文书法文字

山西 姚国瑾

清遒刚健,谨严有序

——张颔先生书法略说

山西 姚国瑾

中国书法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之间的事,隋唐以下,风格或间为二途:学者书法与艺术家书法。艺术家书法重形式,故多在形体上用心,恣意驰骋,时有开创之功。学者书法重字理,故多在内涵上着力,安舒凝重,或有守成之德。但因古时举制之原因,学者与艺术家,交织重复,兼而为之。至明中叶,分野始凸显。清乾嘉以后,分野尤深。以篆书为例,自邓石如之后,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乃至吴昌硕,多书画兼工,故其字婀娜多姿,仪态万方;而杨沂孙、吴大澂、罗振玉,则以文字金石为本,清遒刚健,谨严有序。二者皆能开一代之风。

张颔先生是以古文字、考古之学而闻名于世的。文字之学源远流长,汉武帝始,有今古文之争,虽意不在于用字,但实因字而生。宋代金石学兴,文字研究遂分为二支:一曰小学,偏于音韵、训诂;一曰金石学,侧重于器物款识。至清末,由于甲骨文之发现,文字之研究遂演变为一独立之学科。此科始肇于罗、王(罗振玉、王国维),继起于“四少年”(容庚、唐兰、商承祚、柯昌济)。尔后研究者层出不穷,著名学者有叶玉森、李孝定、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杨树达、吴其昌、徐仲舒、胡厚宣、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等。而此中研究者,或出于世家,或学有宗师,故水到渠成,成绩斐然。相比较而言,出身寒门,且无学历,而能有所成就并举世公认者,张颔先生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张颔先生青年时受杜任之影响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但对先生影响最大的是郭沫若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所关注的是书中大量引用彝器铭文与史籍互补互证,来揭示中国历史的图景,由此,先生对文字、考古、历史之书研读不辍。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任山西省委统战部副处长,并被聘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有幸看到一些出土的文物,颇多留意。1958年,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成为考古领域名副其实的一员,对文物的接触和田野发掘日益增多。凡是出土文物上的铭文,他都特别关注,细心研究,予以考释。先后写出了《山西万荣出土错金鸟书铭文考释》《庚儿鼎解》《陈喜壶辨》《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等论文,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文革”后期,先生调出牛棚,和陶正刚、张守中整理研究完成了《侯马盟书》,影响巨大。1985年后,先生还在原先所汇编的《中国先秦货币文字编》基础上,几下安徽、河南、山东、湖北、陕西等地,搜集了大批货币文字实物拓片,逐字摹写、排比、注释、汇集,辅以图表、索引,出版了著名的《古币文编》。

文字之学,世称绝学,非钩稽探索,眇思积悟,不能辨识。故释得一疑,解得一义,都非常可贵。尤其是货币文字和玺印文字,少者三两字,多者四五字,关涉古代官制、地理等问题,且文字衍讹、变化极大,所以辨识极难。但先生以特殊的聪慧,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态度,擘肌分理,析疑释滞,解决了不少问题,使其所著成为信今传后之作。

尽管先生把诸多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文字与考古两个方面,但他在书法方面的实践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是因为他一方面习惯于用毛笔抄录稿件和写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常要摹写铭文,特别是一些僻字之隶定,印刷方面无法找到样字,使古文字文章非抄录而不能,故用毛笔写字也就成了他的常事。著名的《古币文编》从题签、序言、目录、凡例、正文、附录,乃至各种图案,甚至于页码,都是先生亲手用毛笔一一写出,这不仅在学术方面需要严谨的态度,在书法方面也需要非凡的功力。

先生平时所书,多以先秦文字为巨制。先秦及秦文字,人们俗称为“篆书”。其实,从时间上讲,先秦文字应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春秋和战国文字;从材质上讲,应分为甲骨文、铜器铭文、帛书文字、简牍文字、石刻文字、玺印文字等;从书体上讲,又可分为籀文、古文和篆书。但这些都是概括而言,远不能反映当时的书法风格。汉代称“秦书八体”,也只是依据战国所遗留之不同用途的文字而言。虽然如此,但先秦所有文字的本质却都是线,这正是篆书中“篆”的含义。许慎《说文》:“篆,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着于竹帛也。”王筠《说文句读》:“运笔谓之引。”这里的引,就是写出线。《周礼·考工记·凫氏》有:“钟带之谓篆。”其以亦是线。《说文》中缘、掾、瑑诸字,释之为“纯衣”“文饰”“兆瑑”,皆为线之义。故篆书之要,在于处理好线。而线之书写,无非短入、轻藏、逆行、平推,无非直入直行、臂腕并用,即古德所言之“中锋”用笔。先生精通古法,深得其中三昧。其篆籀线条藏头护尾,清刚劲健。如枯藤老根,蟠错坚忍;似金薤玉箸,骨力洞达。

先生于书,又实精于古文。古文,俗称为蝌蚪文。《晋书·卫恒传》云:“自皇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书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蝌蚪文。汉室秘藏,系得见之。魏初传有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以后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体石经,转失淳法,因可都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万余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敬侯,即卫恒之祖父卫觊,从邯郸淳学古文书法,“而淳不别”。而此书又与太康之汲冢书相类同,可见古文之学传之有序。而正始所立三体石经,其古文已“转失淳法”,文字形体齐整谨殇,如后来天水一朝所书之古文。但其文字结构相同,故当时人能识汲冢书,三体石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古文之真迹一直未能为后人所见到。“文革”中,“侯马盟书”的出土,使人们见到所传古文之形体,起笔略重,尾部出锋,犹如蝌蚪。后来,湖北先后出土“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古文真迹逐渐显露于世,体态轻盈,精美绝伦。古文,实际上是当时山东六国各种记录之文书,或为抄录于竹简上之典籍,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手写体。但无论是“侯马盟书”还是“包山楚简”“郭店楚简”,文字大小皆如黄豆,如若写拳头般大字,既要有蝌蚪之法,又要线条劲健,非老手不能为。而先生于盟书,摩挲日久,研究已深,知真古文之所在,故其所书跌宕中不失厚重,劲健中参以便捷,实乃敬侯之后所传古文书法少有之人。

先生还精于鸟书、奇字,卫恒曰:“奇字,古文而异者也……鸟书,所以书幡信也。”鸟书、奇字,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吴越间的一种美术化的文字。结体细长方直,而线条曲盘,或饰以鸟首,后这种书体传之于楚,行于蔡、曾,流于齐、中山。马承源先生所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多录有其形。然者一时期文字形变多态,释识非易,何况书哉?张先生亦言:“在战国时期所谓文字异形者,大率在于边旁紊乱、繁简杂互和滥为音假,甚至还有为了美观而信笔装饰者。”(见《中山王厝器文字编序》)但非识者不能概括此言。先生于古文字研究,多致力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有《山西万荣出土错金鸟书铭文考释》《杨戈考》等,所以,他对这一段文字的形体变化极为熟悉。书法是以文字的形体为其表现对象的,如果闇于文字字理与形体的变化,所写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一张没有生命的空壳。人们所说的识篆难,实际上难在它的各种变化。但先生深通字理,笔从何处起,至何处落,了然于胸。故无论其所书诅楚文,中山王器、鄂君启节,还是其他战国文字,皆布白得当,气势磅礴,深沉博大而朴拙古雅,疏朗放逸又平稳笃实,给人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感觉。

先生行楷多见于翰札,少有巨制。偶见先生所书楷书之对联,本源于北朝墓志,多取其雅,而于碑版中则弃其狂怪,故即是先生所书之小楷,亦可见北人之遗意。而先生所书之行书,虽为翰扎,然书风则是从唐人演化而来。唐之书家,多来自南朝,故以“二王”为宗,加之唐初太宗文皇帝推波助澜,右军书风因而泛滥于朝野,然晋人清远简淡之风韵已荡然无存,仅留下其基本技巧之法度,但法度是书法之基础,故唐人能在此基础上恣意发挥,各领风骚数百年。虽然如此,由于对法度之强调,唐之名家中那种对法度无可避免的依赖性依然存在,摆脱法度和恪守法度,既是他们的风格,也是他们的弊端。只有那些田契、文薄、片牒,虽是下层人士所为,但其于不经意中却显现出唐人的真正风范。所以要研究一个时代的普通风格,须从一些散见的文稿中去综合归纳。张先生行书之风格正与唐代这种风格相契合。

先生对书写从未有书家立言树派之奢望,纯粹是信手而书,故天真纯正,自然潇散。傅山云:“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故顾炎武云:“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如以这句话用于先生之行书亦不为过。先生亦尝言:“书法若无丝毫媚俗矫揉之态恣肆轻佻之迹,方为佳作。”何以能如此,唯不以书法吊名。而先生不以书法吊名,但却实至名归。

作 者:

姚国瑾,山西大学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西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研讨会评委。

编 辑:

赵际滦 chubanjiluan@sina.com

猜你喜欢
古文书法文字
书法
书法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书法欣赏
书法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