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立军
分数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需要开展好分数的教学。学生对分数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参与到分数应用的题目解决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文字等形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注重题目理解
许多教师认为只有英语、语文这样的学科才需要理解能力,而对于数学学科则不需要理解能力,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阅读理解能力也同样重要。数学分数应用题目的语言继承了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性的特点,并且延展性较强,这就增强了学生阅读题目时候的难度。而且一些分数应用题目会引入一些特定的生活、生产背景,比如工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这就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分数相关内容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将一些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题目理解能力。此外,术语理解、语言转化对小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加强分数术语的积累,从而提升语言转化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分数应用的时候,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有甲、乙、丙三个水管,甲、乙是注水管,而丙是排水管,甲注满水池需要6小时,乙注满水池需要10小时,丙排干净一满池的水需要10小时。那么问将甲、乙、丙三个管同时打开需要几小时将水池注满?学生在解决这个题目的过程,出现了许多错误,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这个题目的背景不了解,对注水的过程不清楚。而且对单位“1”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解决过程就不能将单位“1”良好地运用起来。如果学生将整个水池的储水量看做“1”的话,就能够很快得出甲、乙、丙三个管的工作效率,那么接下来就很容易解决。
二、理顺知识关系
分数这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结构清晰,概念也很明确。但是在进行应用题解决的时候,就需要理清楚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分之几,如何对单位“1”进行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理顺的话,学生的理解就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对解题造成困扰。在对分数应用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教师往往会使用转化的策略,但是如果转化过程不清晰的话,就会造成学生理解过于模糊,就会对于一些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会产生怀疑的态度。为了幫助学生理清楚这个概念、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在对应用题进行推导的时候,也需要一步一步来进行,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每一步的转化原理。
比如,遇到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目:新疆地区夏至的日照时间是18小时,而冬至的日照时间只有10小时,那么请问冬至的日照时间缩短了百分多少?在进行这道题目解决的时候,学生除了对陌生的地理名词理解不透彻以外,还有就是不能找到具体的结构关系,没有区分清比较量和标准量。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快帮助学生理顺各种有关分数的量,选用正确的转化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三、学会知识迁移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简单,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也不能从多方面来理解知识点,这就对分数的应用过程造成阻碍。学生对分数题目进行理解的时候只掌握了一个大概的内容,因此下次的题目已经变了,学生依旧会使用老办法进行解决,没有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变式教学中,教师要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中,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不是某几个题目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变式交流。
比如,对第一个例子中的注水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就是没有学会进行知识迁移,没有将工程问题的整个工作量迁移到分数知识中的单位“1”,这种迁移困难的产生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数知识网络,对单位“1”的理解不深刻,不能利用知识对新的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同化。再比如,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两道题目:“某工程,甲队需10天做完,乙队需15天做完,问甲乙两队同时做需要几天做完?”这段题目很简单,学生能够解决。学生再遇到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甲队需10天做完,乙队需15天做完,丙队需12天做完,问甲、乙、丙两队同时做需要几天做完?”这两道题目很相似,学生就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应用,灵活运用单位“1”。
总之,在分数教学中,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也能对具体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回忆,在反复地推敲和理解中,学生的分数应用能力就得到了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