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远
【摘 要】在沧州东南的沧县旧州镇,出土有大量铁钱块,这些铁钱块自民国年间的资料便有记载。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和古钱币知识,对形成铁钱块钱币的种类、质地及如此量大的原因做简要的考证,并结合对沧州铁钱块的分析,对部分资料记述中的讹误予以纠正。
【关键词】沧州 北宋 铁钱块 年号 夹锡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内,陈列着一块铁钱块(见图1),它是沧州旧城,即今沧县旧州镇内沧州铁狮子西北约400米处出土的大量铁钱块中的冰山一角。博物馆开馆以来,“铁钱块”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其成因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待解之谜。现根据古钱币知识及有关资料,对此作一考证探析。
一、沧州铁钱块中无“宣和年号”与“大和通宝”铁钱
沧州铁钱早在民国年间就有发现。民国22年(1933年)《沧县志》卷十三“事实志·金石”中记载:“铁钱在旧城开元寺北,名‘铁钱库。钱文皆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年号。惟岁久凝结为一,不可复分。”(见图2)
民国《沧县志》中记载的四种钱文年号,均为宋徽宗年号。徽宗共有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六个年号,依据其先后顺序所铸行的钱币先后有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查阅中华书局《两宋铁钱》一书,在这些钱币中铸行铁钱的有圣宋元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宣和通宝。以上铁钱,除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政和重宝外,其他种类均有‘小平钱及‘折二钱两种。小平钱即当时的一文钱,直径约2.5厘米;折二钱即当时的二文钱,比小平钱直径大,约3.3厘米。
沧州出土的铁钱,依据尺寸判断,均为折二铁钱,没有小平铁钱。其种类仅见有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见图3),未见及民国《沧县志》中所记载的“宣和年号”铁钱。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二一记载:“崇宁五年二月十五日,诏:内外冗官颇多,不能振举事,徒费廪禄。提举河北路铁冶坑冶。河北铁冶铸钱司准备差使管勾踏逐窟眼官。”[1]
据《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七记载:“政和七年八月,丙子,罢京东西、河北路坑冶铸钱司。”[2]
由上面两段文献资料可知,河北路铸铁钱,始于崇宁五年,罢于政和七年。北宋河北路包括东、西二路,沧州时属河北东路。因铁钱冶铸起止时间经历了徽宗崇宁、大观、政和三个年号,所以沧州出土有圣宋、崇宁、大观、政和年号的铁钱,是与史料记载相符的。
但在民国《沧县志》中,记载沧州铁钱中有“宣和”年号,宣和(1119-1125)年號是继政和、重和(1111-1118)后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而河北路铸铁钱罢于政和七年。
宣和通宝铁钱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光背小平钱行用于四川路;背“陕”小平钱及折二铁钱行用于陕西路,现多出土于陕西、四川、甘肃、内蒙等西北、西南各地。
据河北路冶铁铸钱司的始、罢时间,与宣和通宝铁钱的行用范围推断,沧州铁钱块中是不应存在“宣和”年号铁钱的。
那么,“宣和”年号铁钱是怎么出现在民国《沧县志》中的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钱文未看完整,便臆测之。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钱文只差一字,且无论楷书还是篆书,钱文的位置布局都是一样的,字体也十分接近。有可能将遮住“政”字的“政和通宝”误判为“宣和通宝”。二是川陕行用的宣和通宝,通过某种途径偶然流通到沧州。但仔细查看馆内铁钱块及沧县铁钱库钱块,均未发现“宣和”字样。所以沧州铁钱块中,是不应有“宣和年号”铁钱的,此点是确凿无疑的。
2016年末,笔者亲自到沧州铁狮子东数百米的铁钱库内考察,看到墙上三块文字展牌中有一块“铁钱”(当地俗称铁驴)的展牌(见图4)写道:“其中有‘大和通宝系唐朝文宗(827-835)年间铸币。”其迎门的大型壁画上,也绘制出了不少“大和通宝”的图案(见图5)。但仔细观察铁钱块上的钱币,却未见“大和通宝”铁钱。
“大和”确是唐文宗(827—835)年号,但在唐代大和年间,没有铸行过“大和通宝”钱币,且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铸行过“大和通宝”铁钱。但“大和通宝”这种钱币又确实存在,它是在安南(即今越南)后黎朝仁宗黎邦基的大和年间(1443-1453)铸造的,此钱只有铜钱,无铁钱,尺寸均在2.5厘米之内(见图6)。据此,“大和通宝”铁钱决不可能存在于沧州铁钱块之中。之所以说铁钱中有“大和通宝”铁钱,很有可能是将“大观通宝”及“政和通宝”钱文混合在一起的误判。
二、沧州铁钱块均为夹锡铁钱
北宋年间,有人发现北方少数民族将铁钱融化铸造兵器,于是河东运判洪中孚便让在铁钱里掺杂铅锡,让铁变脆,铸造出的铁兵器则脆不可用。防止少数民族铸铁兵器,是铸造夹锡铁钱的原因之一。
《东都事略》卷一〇《徽宗纪》记载:“崇宁二年春正月,甲子,蔡京以陕西铸大铜钱当十、加锡钱当二。”[3]
蔡京自崇宁二年间推行夹锡铁钱。初为陕西路,继则河东路、河北路、京西路等。崇宁五年,蔡京罢去宰相职务。同年八月,夹锡铁钱只允许在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铸造流通,其余各路均停用夹锡铁钱。大观四年,夹锡铁钱停铸。政和元年,陕西行用铁钱的地区将元丰大铁钱与夹锡钱混合使用,不再回收大铁钱回炉改铸夹锡铁钱。政和二年,蔡京再次主政,夹锡铁钱又开始铸行,并在全国各路通用。政和三年,陕西用政和通宝大铁钱。政和四年,下令不再用政和大铁钱,并令各钱鉴改铸夹锡铁钱。在民间流通的大铁钱,拿到官府兑换为夹锡铁钱。
沧州铁钱根据出土地点不同,分为“南库”与“北库”。 “南库”铁钱铸造规整,钱文清楚,存放成串有序;“北库”铁钱铸造粗糙,钱文不清,大量缺字少划,皆为散置。
据宋代史料记载可知,官府散置铁钱有三种原因:一是在铸行加锡铁钱时期,将旧大铁钱回炉,改铸夹锡铁钱;二是在蔡京于崇宁五年八月罢相后,部分地区暂时停用夹锡铁钱后回流官府;三是夹锡铁钱于政和七年罢铸停用后彻底回流官府。
《群书考索》后集卷六一《财用·铁钱》记载:“政和四年庚辰,陕西转运司奏:‘本路见行使旧大铁钱。其钱系庆历、至和、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圣宋字号者,即见行使加锡钱无上件年号,民间极易辨认,不至疑惑外,只有政和通宝一色钱与政和通宝锡铁钱纹样制相类,尚书省勘会:‘加锡钱诸路行使,致或夹带般贩,混杂行使,申乞施行。已各快便。惟是山西路般贩旧大铁钱夹带流转入诸路,与加锡钱混杂行使,致害钱法。欲自今降指挥到日,其政和通宝旧大铁钱官私更不行使,均拨赴逐钱监改铸加锡钱。民间仰限一季并賫赴逐处官司纳换。”[4]
在沧州铁钱块中,未见庆历、至和、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圣宋等字号的旧大铁钱,即崇宁年号以前的北宋铁钱。由上面文献可知,这些铁钱均非夹锡铁钱,民间从文字上容易辨认。但政和铁钱中,却分为大铁钱和夹锡铁钱两种,起初混杂使用,民间不易辨认。以致混乱钱法,后官方停止流通旧大铁钱,并拨付钱监,将旧大铁钱改铸为夹锡铁钱。虽然政和旧大铁钱与夹锡铁钱不易辨认,但官方依旧停止流通旧铁钱并改铸为夹锡铁钱,所以夹锡铁钱与不夹锡铁钱,从外观看应当有不同之处。
《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钱币》记载:“陕西用‘政和通宝旧大铁钱,与加锡钱混杂。虑流转诸路,政和四年,诏毋更行用,致令诸监改铸加锡钱,在民间者赴官换纳。”[5]
从此文献推断,在民间的政和旧大铁钱赴官换纳,改铸夹锡钱,旧大铁钱与夹锡铁钱定有较为明显的方法予以区别,人们才可将混杂在夹锡钱中的旧大铁钱拣选出来赴官换纳,那么旧大铁钱与夹锡铁钱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夹锡铁钱始铸于崇宁年间,把崇宁之前的北宋铁钱与沧州的铁钱测量比较,可发现元祐、绍圣等铁钱的边缘为4毫米左右(见图7),沧州铁钱块上崇宁、大观、政和等铁钱的边缘为1.5毫米左右,前者的边缘明显比后者宽(见图8),且沧州铁钱块上政和铁钱的边缘,均为窄缘。但依据中华书局《两宋铁钱》政和铁钱谱及现今存世的政和通宝铁钱观察,政和通宝铁钱有阔缘铁钱,这种阔缘铁钱,即应为文献中所记载的“政和通宝大铁钱”,即非夹锡的政和通宝铁钱。
阔缘政和铁钱在沧州铁钱中未见。由此推测阔缘铁钱均为非夹锡铁钱,窄缘铁钱为夹锡铁钱。铁钱边缘的窄与阔,是区别夹锡铁钱与非夹锡铁钱(旧大铁钱)的重要特征。所以散置铁钱,均为回流官府的夹锡铁钱。
南库铁钱,其字号亦为崇宁、大观、政和年号,是铸造好后存放堆积在钱库未流通的加锡铁钱,在北宋铁钱行用期间,铁钱即大量堆积在库中如粪土一般。
沧州铁钱块中的圣宋元宝,亦是夹锡铁钱。中华书局《两宋铁钱》记载:圣宋元宝折二铁钱字体有行书、篆书、隶书等三种,“隶书类铸于崇宁初年,或为夹锡铁钱”。[6]沧州铁钱块中的圣宋元宝仅见隶书类,未见行书及篆书类,这也有力地佐证了《两宋铁钱》中圣宋元宝隶书类为夹锡铁钱的论断。
三、沧州铁钱块为何如此量大
沧州铁钱块目前已出土约48吨,尚有大量未出土者。山东东营、胶州,陕西绛州等地虽有出土,但均未有沧州如此量大者。
在铁钱块出土处周围,有两处古代建筑遗址,遗址内有“三合土”,并出土瓦当及绳纹砖建筑构件,“三合土”一般建造县衙和城墙等官方公共建筑时才使用。依据出土地点的房基及民国《沧县志》记载判断,铁钱出土地点在宋代属官方的铁钱库。
夹锡铁钱随着蔡京的起伏数次罢用,最终于政和七年停止流通。夹锡铁钱罢铸后,大量囤积在官府中,即使铁钱还在行用时,官府囤积量依然较大。河北路夹锡铁钱自崇宁五年至政和七年,一直行用不停,没有受到蔡京罢相的影响。
《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钱币》记载:“徽宗嗣位,凤州通判马景夷言:‘……诸州钱鉴鼓铸不已,岁月增多,以鼓铸无穷之钱,而供流转有限之用,更数十年,积滞一隅,暴如丘山,公私为害……铁钱重滞,难以賫远,民间皆愿复用铜钱。”[7]
汪藻《浮溪集》卷二七《承议郎通判润州累增朝议大夫赵君墓志铭》中有如下记载:“知河间县,先是,河北行夹锡钱,而有司调民卖白金甚急。居无何,钱币改议,议者谓君锡钱积之官,粪土耳。幸诏下,民未周知也。胡不白府,豫以此钱贷为买白金之费乎?君愀然曰:是罔民也。吾曹而忍为此哉!言者语塞而去。时大观初也。”[8]
“赵君”为赵钧臣,北宋时任河间知县。通过此记载可以看出,在铁钱行用在河北路时,“锡钱积之官,粪土耳”。即在北宋當时夹锡钱便堆积在官府中,暴如丘山,就像粪土一样。以上两段文字,是官府堆积大量铁钱的生动写照。
大量被禁用的宋代圣宋元宝(隶书)、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夹锡铁钱堆积在官府库房,岁久年深,沧桑变易,掩埋地下,凝为一体,此为沧州铁钱块之来历成因。
参考文献:
[1]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7]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5]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阎善福,高峰英,袁林等.两宋铁钱[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