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沧州有海?”
当年,常有朋友带着质疑的口吻问起。沧州的确有海。沧州在渤海湾有近100公里大陆海岸线,而且沧州的海岸线在共和国地图上非常容易指认:都知道天津市和山东省并不交界,而隔开天津和山东的那段海岸线就属于沧州。
“沧州”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名称,指的是位于水边上的地方,陆游的名句“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即是这个意义上的“沧州”。而作为中国北方沿海一个古老行政区域的沧州,设置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沧州的含意则是沧海之州。设置沧州两年之前,其所在的冀州一带爆发了“法庆起义”,起义队伍攻城略地,斩杀官员,极大地震撼了北魏王朝。《魏书·元洪超传》记载,起义平息之后,朝廷派黄门侍郎元洪超赴冀州地区考察安抚,元洪超还朝后“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以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元洪超的奏议区区二十多字,两处涉海。一是说沧州地区“负海险远”,二是说设立沧州可以“镇遏海曲”。可见,沧州的确是为海而生。
沧州岂止是有海。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我国沿海极少海啸发生。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一次海啸,于东汉时期发生在渤海湾。海啸导致海水大面积内浸,沿海许多地名一度消失。当时的海岸线内移到了什么地方?在今天沧州市的献县境内,挖掘出了海生贝壳堆积层,证明如今的沧州当年曾半境为海。海啸发生时的具体景象已无人知晓,但发生在2003年10月的风暴潮即足以让人领略到海的威力。平时安静的渤海湾咆哮起来,十几米高的巨浪怒吼而来。对我们来说“翻江倒海”只是一个形容词,但在那一刻,巨浪真像掀翻了海底,把大海倒过来扣向海岸。那些看上去还算庞大的船只,犹如一片树叶被风浪抛起。风暴潮过后,距海岸十几公里之外,都是被卷上岸的渔船。沧州的海发起脾气来,和地球上所有的海没有任何区别。
毋庸讳言,沧州的知名度并不是因為海,而是得益于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林教头刺配沧州道”的千古冤情和逼上梁山的悲壮故事,让人记住了沧州,但也带来另一个影响:几百年来,沧州成了“发配之地”的代名词。《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不可当作历史来读,也不可作为史书来较真,因为沧州历史上从来不是发配之地。京杭大运河穿沧州而过,在沧州境内长达215公里,占大运河总长的八分之一,是运河流经的所有地区中最长的一段。历史上大运河的功能,相当于今天京广、京沪、京九等所有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功能。而且,就像近代以来铁路通到哪里,哪里便不再封闭一样,大运河在哪里设一个码头,哪里便催生一座繁荣的城镇。很难想象作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码头商埠,沧州会是荒蛮的发配之地。那么,说“发配之地”是否完全无中生有呢?也不尽然。小说所写的北宋时期,宋的邻国是辽,而宋与辽的分界线就由东向西穿过沧州北部。换句话说,到了沧州就到了大宋王朝的北部边境地区。再加上沧州人世代习武,民风强悍,很容易被视为“远恶军州”,想象为“发配之地”。
沧州沿运河一线是繁荣的,但在其区域内的东西两侧,和黑龙港流域的多数地区一样,历史上也有相当面积的贫困带。东部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盐碱,西部贫困的主要原因则是水患。河北中南部一半以上的地表水通过沧州入海,几乎年年都带来程度不同的水灾,以至于清朝末年光绪皇帝颁旨,划定沧州献县的48个村庄为“钦定泛区”,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献县48村”。从此,48村的百姓便成了“奉旨乞讨”的一群人。每年麦收过后,封堵起门窗,一辆独轮车推上全部家当,一家老小开始踏上外出讨饭的道路。因为秋收指定没有希望,所以要到秋后才回家。如果说林冲惨遭迫害的故事让沧州成为世人皆知的“发配之地”,那么,以讨饭为业的48村村民,则沿着他们乞讨的足迹,把沧州的贫穷传播到远方。
为什么“发配之地”和“钦定泛区”都声名远播,而沧州的海却鲜有人知呢?沧州的海全是泥滩,100公里海岸线上没有一寸沙滩。泥滩的好处是饵料丰富,这儿产的渤海梭子蟹不仅肥硕,而且因为饵料中不含沙子,口感香醇而不牙碜。但泥滩最致命的缺陷是不能下海游泳嬉戏。此外,沧州沿海无山。大概因为《水浒传》第九回叫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让人想当然地以为有山神庙的地方必然有山,新、老两部《水浒传》电视连续剧中沧州都出现了山影。而实际上,沧州是河北省的两个平原地区之一。如果硬要说山,境内有一处俗称“小山”的土丘,是三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遗址,海拔36米。除此之外,别说高山,连丘陵也没有,是名副其实的纯平原地区。“太阳落山了”这样的描述,对于沧州人来说,只是一种想象中的情景,他们一年四季所见的,只有太阳落到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下。不仅没有山,漫长的海岸线连一块岩石都没有,一点起伏都没有,这就让本是泥滩的海岸又增加了几分单调。除了被称作“海堡”的沿海渔村下海捕捞和遍布海滩的盐场,生产着超过两千年历史的知名海盐之外,没有任何可供欣赏和游览的沿海风光。因此,没有人刻意到沧州来看海,沧州人也极少邀请朋友来看海。更为要紧的是明末清初以来,沧州未能建起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港口。既无人流又无物流,致使沿海对于沧州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地理上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地理符号。默默无闻的沧州海岸线,静静地接受着渤海湾潮起潮落的抚摸,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
历史上,沧州的知名度远超天津。但从雍正三年到雍正九年,短短六年时间,天津实现了从天津卫到天津州,再到天津府的三级跳,而沧州则在同一时间由直隶州降为散州(县级州),并改由天津管辖。天津成长之快,逐渐让沧州连其背影都看不到了,其原因,盖出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特别是港口建设的滞后。当年“八国联军”从海上入侵,首先攻打的是沧州境内的歧口炮台,未能攻陷,转而攻打大沽口炮台。如果说当年能够拒敌于海上是一种荣光,那么今天沧州要发展,则必须面向大海开门迎客。发展沿海经济的关键是港口,沿海没有港口,就像有铁路而没有车站,尽管潮起潮落也是一种风景,但那不是生产力。几代沧州人的梦想,就是沧州沿海要建港,建设现代化的大港,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11月25日,荒凉了亿万年的沧州黄骅海滩,彩旗飘舞,鼓乐喧天。所有沧州人都记得那一天的天气格外寒冷,沿海地区更是寒气袭人。但那一天沧州人的心情格外热烈,格外阳光。一台台施工机械列队开进海滩,一艘艘助兴的船只踏着海浪起伏,远远望去,像海鸥落满了渤海湾。朔黄铁路和黄骅港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而随着黄骅港的落成,沧州人对身边这片近乎熟视无睹的大海开始刮目相看。他们紧紧抓住这一次历史机遇,他们世世代代自认为是大运河的子孙,这一次却义无反顾地投入渤海湾的怀抱。海毕竟是海。一旦让海的潜力迸发出来,其力量不可阻挡,其优势不可替代。在真正洪荒的沿海滩涂上,沧州渤海新区迅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开垦沿海荒地而设立的国营农场,区区几年时间即以工业发展领先农垦系统。因北汽搬迁而兴起的汽车城,落户沧州沿海的“北京生物医药园”,则踏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坚实的足迹。沿海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让沧州人的眼界一夜之间开阔到没有边界,全世界都进入视野之中。他们港口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属于地方的散杂货港区和20万吨级深水码头。随着黄骅港成为亿吨级大港,沧州跨入河北省发展的第一方阵,而随着20万吨级货轮的汽笛鸣响,沧州人终于挺直腰板宣告:沧州有海。
附记:这篇文章定稿后得知,最近沧州在渤海湾打造了十里金沙滩,渤海新区的旅游事业风生水起,沧州沿海再次以新的面貌示人。
编辑: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