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教育部确定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企业、行业和地区。试点2年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面临的问题依旧不少。基于对现代学徒制的SWOT分析,第二批学徒制试点,首要的和长久的是筑牢“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关键是进一步发挥好企业育人主体作用。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SWOT分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13-04
2015年,教育部确定了首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试点2年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不断深入人心,“校热企冷”现象有所好转,但新问题新挑战依旧不少。本文从SWOT视角来探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而在比较和观照中阐述对学徒制试点的创新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和美国等制造业强国得到了普遍推广。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体系”、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瑞士的“学徒培训”和美国的“注册学徒制”,为西方现代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和强盛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在德国,高达91%的大型企业(规模500人以上)参与到现代学徒制。2015年,英国颁布《英国学徒制:2020展望》,明確到2020年再增加300万学徒工的目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结合本国实际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费支持和法律保障体系等。这些成功的实践,都给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启迪和借鉴。
2.国内现代学徒制的政府推动
2011年伊始,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力推现代学徒制。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倡议在全国试点现代学徒制,有力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相关文件和政策的落地生根。同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整体要求。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教育部以《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形式,正式公布了参与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企业和地区,其中包括127家中高职院校(高职100家,中职27家)、8家企业和17个地区。此外,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3家,共计参与试点的中高职院校有370所、参与试点的企业有1878家、专业535个,共培养36228名学生,企业资金投入59907.94万元[1]。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充分引领了政、行、企、校的多方参与,有效调动了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亮点频现,也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
(二)劣势
1.高职教育地区发展不够平衡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实质性地融入现代学徒制的行业企业屈指可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数据显示:“某省13个职教园区中,已经基本建成的债务负担沉重,正在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不少新建的高职院校负债运行,包袱很重,而地方财力困难,无力化解债务,有的面临困境。”[2] 地方财政偏紧、经济窘迫使现代学徒制持续的经费支撑面临困难。
2.现代学徒制育人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试行的现代学徒制,企业育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企业量身定做专业和人才、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实施分段合作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等。但在共建“利益共同体”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一些核心问题,学徒制试点中的人才成本如何分担?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应达到怎样的标准?企业导师即师傅,应符合什么标准?企业导师的育人薪酬如何核定?费用从何而出?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能享受什么优惠政策?凡此种种问题,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亟待各方协力破解。
3.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大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由于政策导向和育人机制等有待完善,特别是经费保障问题,使得参与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有时瞻前顾后、疑虑重重。例如,在教育部备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163家企业中,有102家企业没投入经费,占合作试点企业的62.58%;其余61家企业合作意向浓厚,承诺投资合计13237.62万元,但实际投资金额仅占全部项目预算的22.09%。由此可见,企业参与学徒制试点的显性利益还不够充分,“校热企冷”依旧突出,企业全面融入育人的积极性有待挖掘。
4.家长对高职教育和现代学徒制的认同度不高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有偏颇。家长、学生、高中老师等对高职认可度不高,甚至觉得“高职不是大学”。即使子女在读高职,家长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也不到位,认为孩子是来读书的,而不是直接来企业干活的。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了高职优秀生源不断流失。目前,高职教育招生仍居于最后批次。伴随着近年来的生源规模锐减,各院校之间时常出现生源大战。同质的恶性竞争,加之生源规模的下降,更加剧了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企业的能动性也一并受挫。
(三)机遇
1.高职教育迎来极好的发展契机
目前,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2亿多人次。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利好的发展契机。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校企共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推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共担实习实训等,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就业岗位、技能竞赛、职场训练、专业考证,深度合作的企业源源不断地汲取到所需要的人才红利和智力支撑[3]。
2.企业获得合作共赢的机遇
借力于企业学院等合作平台,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全过程,冠名式、订单式或融入式地定制专业和人才,按照企业文化、行业标准、岗位规范来合力培育和提前储备新员工,大大减少了重复培训,大一“识岗”、大二“习岗”和大三“定岗”的实践模式,更是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助力新学生新员工的技能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的“用工荒”得以有效缓解。同时,企业还可以享受政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专项配套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惠,企业也可赢得利好的发展机遇。
3.寒门子弟有望精准脱贫的良机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4] 现代学徒制中,经三年校企文化的熏陶和校企双导师的精心雕琢,寒门子弟提前瞄准学徒制试点企业的岗位需求,好就业、就好业、能择业,最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精准扶贫目标[5]。特别是寒门学子借助于学徒制培养模式,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准员工,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精准就业。
(四)风险
现代学徒制给合作企业也带来了一定风险。例如,有的学生全程参加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从中学到了一技之长,也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但三年学业期满违约、另谋高就,企业三年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等付之东流。因此,在一体化推进“招生即招工”进程中,有必要提前让家长、学生和企业都事先了解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享有的待遇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工资、保险、津贴、违约金等)以及学生发展规划等。这样,师生企三方共商培养协议,可以把违约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更是为了培养今天的在校生、企业的“准员工”的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现代学徒制的SWOT分析结论
历时地看,基于现代学徒的试点实践及其成效,教育部2017年4月正式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6],以进一步调动“利益共同体”中政行企校师生等各方的主动性,进一步聚焦协同育人中的“最大公约数”来共谋“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效益共享、资源共用”的新路子。归根结底,现代学徒制主要还是一个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协同,就是为谋求整个大系统的总体目标,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态势。它强调不同类型的双方或多方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同心合力,从而因合作而产生新的动能和新的结构[7]。在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框架下,原本各行其道的企业和院校走到了一起,政行校联袂育人、师生企联合育人、教研用联动育人、学做创联贯育人,他们相互配合、深度协同、合力育人,从而使学生(学徒)的人才规格更契合地方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高职教育有效引领和带动了中职发展,促进和推动了本科转型,影响和撬动了继续教育改革。
共时地看,美国注册学徒制的长期实践,参与各方从源头上就非常明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依据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从中均得以协同发展。雇主按协议提供与未来主体岗位相关的培训,同时支付学徒以实习工资,并择优选派熟练的业务人员带着学徒“做中学”。而行业协会或社区等合作伙伴,则聚力于行业评价标准和证书体系的构建,或基于政府制定的政策,或基于行业标准,或基于岗位规范。而学徒作为主体,在2~5年培训周期内得到系统和扎实的训练,掌握学徒制项目要求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合格即获得相应的学徒制培训证书,并在州和国家范围内均被认可。可见,美国注册学徒制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合作与分工,聚焦于雇主与培训的周期、资质与条件、工作过程的统筹与分工、工资待遇以及教学咨询服务等,“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合作过程,任何一方对注册学徒制培训质量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8]
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试点实践路径
就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而言,要真正达成“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用人更育人”,首要的和长久的是筑牢“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利益共同体。这其中,关键是调动和激发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企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效度。作为市属的省示范院校,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背靠苏州这一“大树”办专业、育人才、做项目、强服务,紧密携手“创元”和“亨通”等10余家地标名企,共建共享“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17家企业学院,校企双方紧扣“最大公约数”共谋学徒制合作培养。自开学第一天起,每个学徒制试点的专业,都配有校企双带头人、校企双导师,每个新生班均配有企业的班主任,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开学伊始师生企就商定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借力企业学院,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从招生到实习再到就业,全过程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大一起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至新生班级、植入专业,引企业案例和一线素材进课程与教材,共担实训与实习,共享校企资源与文化,共助技术服务与培训,共推党团共建。企業导师即“师傅”,每人指导不多于5位学生的“三岗”实践,享受学校核发的带徒津贴;学生在企业“三岗”实践,可按实习生标准享受企业的学徒津贴。每位学生毕业前,须通过校企导师的“双考核”。自毕业之日起,留在该企业服务满一年且胜任岗位工作的学徒,可优先晋升至主管级岗位,可获该企业“以奖代补”而返还的一年学费。最重要的是,浸润于学徒制试点企业的文化和师傅们言传身教之中,在耳濡目染之中滋养了对事业的敬畏、对岗位的敬业、对客户的敬重之初心,在潜移默化之间养成了尽心、尽力、尽责和专心、专注、专业之“匠心”,心中有企业、有岗位、有客户,肩上有责任、有担当、有道义,最终成长为深受合作企业欢迎的现代职业人。这些迅速入岗的高职生,在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凭借这一片匠心和一技之长,有力支撑起一个家庭,有效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政府一直在孜孜以求的精准脱贫目标。
正因如此,在新一轮学徒制试点中,政府更应主动协调各方、积极适时引导,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从政策和保障等方面把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推向深入、服务成人成长。行(教)指委也应在专业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双证书”教育等方面,主动对接和积极指导,融入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始终。只有这样,基于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学徒制试点,才真正拥有尊重,才更具温度,“校热企冷”之瓶颈才有可能得以破解,高职教育也才有可能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高志研.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6 .
[2]张德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2016-12-12)[2017-02-12].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5-06/29/content_1939891.htm.
[3]唐祥金.商务英语专业“岗证课赛训”育人的创新实践[J].职教通讯,2017(8):14-18.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19.
[5]成秀萍.订单式共育涉外酒店“主管班”的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64-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7]17号,2017-4-6.
[7]周建松,唐林伟,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35.
[8]彭跃刚,石伟平.美国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运行机制及经验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7(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