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润齐
【摘要】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兴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求知的向导,是成功的先兆。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学生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036-01
0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提到“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理念告诉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通过游戏、活动、猜想、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等方式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动动脑、动动手、动动口,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执教《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就用活动、探究、设问、实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高效课堂的效果。
首先,在引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就投入到学习中。
课件展示活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把一支新的铅笔削好,并完成以下的问题。
(1)仔细观察,削好的铅笔的笔尖是( )形。
(2)这个圆锥形的铅笔笔尖是由( )形加工成的。
(3)圆锥的体积与( )形的体积有关系?
明白活动要求后,学生开始小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所以他们一下子就被激发动手的欲望。通过活动,学生发现了削好的铅笔的笔尖是圆锥形,这个圆锥形是由圆柱形加工而成的,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系。这时,我接着设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再次激发了学生去活动、去探究的兴趣。
然后,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操作、实践、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了新知。
具体如下:
分组操作的说明: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第1、2、3组操作的教具(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第4组操作的教具(圆柱和圆锥)是等底不等高的,第5组操作的的教具(圆柱和圆锥)是不等底等高的,第6组操作的的教具(圆柱和圆锥)是不等底不等高的。
实验报告:
(1)用空圆锥装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 )次
正好倒满。
(2)在( )里填上“大于”、“等于”或“小于”。
圆锥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积;圆锥的高( )圆柱的高。
学生通过开展装水倒水、讨论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活动,轻松的发现了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如果老师没有创设这一系列活动,而是通过单纯的、机械的、枯燥的讲授,学生是很难发现出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的,而正是因为创设了操作、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得以轻松的探究出本课的新知,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在运用、巩固新知的环节,我是通过创设实践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的实践理论,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为人们的生活添加情趣和造福人类。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就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出示一个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的圆锥形零件,让学生求出这个零件的体积?
通过知识的正迁引,学生在新知的启发下,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这一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既灵活地运用了圆锥体积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也让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开放了数学的小教室,走进了生活的大课堂,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高度,从而培养了学生日常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
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自控能力不足,心理稳定性较差,专注时间短暂。但与此同时,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遇到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克服困难,主动探索,尽力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下主动学习,发展数学思维,闪现智慧火花,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