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敬宇 张阿源
资源重构理论是信息系统重构过程中的关键。[1]“重构性”是指按照规划、设计所规定的变化,利用系统、模块的变换、重排、更替、裁剪及革新等一系列方法对产品或系统进行重新组态。[2]资源重构具有理论创新性及对系统的优化性特点。[3]资源重构的重点在于快速改变现有流程及模式,满足用户多变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在技术变革的迫切形势下,对出版流程进行调整组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创建全新的出版流程已经成为出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资源重构的数字出版流程进行详解。数字出版企业的资源重构主要是指将企业内部资源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适合企业业务情况的整合与重构,其中包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管理资源,等等。[4]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出版流程进行简化,去掉繁琐环节,打破传统流程,重设管理模式,建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出版流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出版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5]传统数字出版流程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多变的需求。传统出版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出版社传统数字化加工的示意图
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应尽可能对数字出版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必须涵盖数字出版所必须的重要细节、流程。鉴于此,本文建立了基于资源重构的新型数字出版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示意图
通过图1与图2的对比,可从三方面对传统数字出版流程进行改进。
内容方面。根据图书内容的可重构性进行个性化设计处理。图书内容在碎片化和数字化处理之后,按照市场需求对出版对象进行个性化方案设计,对图书的文本、图片资源进行重新设计,以特定资源进行特定方法处理。例如,转换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资源,可以用适合对象设计的模式,满足资源处理的特定要求。[6]
流程方面。整个加工流程在各种业务需求下进行。为快速应对业务变化,流程的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将数字资源与加工基地的传输设置为可重构性,可快速将修改流程应用到各个加工基地,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加工基地与加工终端的重构性通过文档自动分配实现按需制定,以节约加工成本。
管理方面。平台管理包括对平台角色、人力资源的合理协调分配重组。平台管理需要各个角色的参与,不同工作有不同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出版平台,在角色设置管理中对于平台商和角色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可重构性,重构的关键点在于,在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市场机制的响应与技术核心的变革下,可重构系统可以快速对资源(包含系统、人员、设备及流程)进行相应的组合和调整,以构建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创新、流程创新及管理模式创新的新系统,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出版企业多建立有效的数字出版流程,以充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重构机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出版企业的宏观资源包括内容、流程和管理三方面。 将“重构”作为关键点,可以解构如何划分资源重构的构成。
为了形成对资源重构的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评价,本文选取加权平均法对数字出版流程改善前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从出版物质量、流程成本、所用时间以及可重构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数据来自于从事数字出版的工作人员,通过评价数据进行两个流程的对比分析。
加权平均法是综合分析法与指标相结合的基本方法。[7]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评价要明确一定的指标,比如出版流程中生产成本的高低、出版物的质量好坏以及出版所用的时间长短,等等。这些指标的权重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应通过实验得到。因此本文从数字出版流程出发,对传统数字出版流程及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改善前后进行比较,对出版平台系统管理人员、项目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评价数据进行流程分析评价。
新型数字出版物质量。新型数字出版质量包含出版物质量与服务质量。[8]新型数字出版物在制作过程中对文字、画面、影像以及声音等进行质量分析评价,根据制作完成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以确定出错率,从而确定用户的满意程度。
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成本。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成本包括人力成本、信息化成本以及销售成本。[9]人力成本包括员工工资、行政开支等;信息化成本包含信息录入费、稿酬、编辑费用、设计费用等制作费用;销售成本包含版权费用、广告费用等。
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所用时间。出版流程所用时间包括制作加工时间、业务流转时间。[10]
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可重构性。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可重构性包含内容、流程和管理资源等方面。
为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对传统数字出版流程及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进行评价。评价数据来源于40名从事数字出版加工平台的研发专家和专业人员(包括编辑人员、数字化加工人员、管理人员)评价数据,男女比例为1:1,利用专业计算机程序确定随机号码,之后对抽中的其中10名人员进行访谈,对传统数字出版流程及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进行评价打分,从流程质量、所用时间长短、成本费用情况及流程的重构性角度进行系统的评分,然后统计出其对前后数字出版流程的打分数据,之后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权重值的计算。对于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进行评价,其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评价绩效权重值如表1所示。
表1 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评价绩效权重(赋值)
为准确获取量化数值,明确传统出版流程与新型出版流程的相关数值,受出版物质量与出版流程成本、出版所用时间以及出版流程的重构性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统一标准对量化指标进行赋值。
根据表1权重可知,评价流程中质量占比相对较大,为35%,时间占19%,成本占17%,可重构性占总系统的29%。由此可知,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资源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得到传统出版流程与新型出版流程的出版物质量、出版流程成本、出版流程所用时间以及出版流程的可重构性的指标数值,需要对指标进行详细划分,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优化后得到新型出版流程及其平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新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优化前后对比及平均值
由表2可知,优化后的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较优化前的传统出版流程表现明显,在节约成本和资源重构以及量化标准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这预示着新型数字出版流程必将取代传统出版流程,适应读者需求。
通过对传统出版流程与新型出版流程的相关指标进行优化对比,计算对比前后平均值,可以得出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可重构性特征更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结论。本文从整体和分层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由表2可知,优化后的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较优化前的传统出版流程表现明显,在节约成本和资源重构以及量化标准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预示新型数字出版流程必将取代传统出版流程,适应读者需求。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成本以及时间在得分上都优于传统数字出版流程,即(3>2.7,4.5>1),说明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成本更节省,所用时间明显减少。传统数字出版流程比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质量高,弥补了其成本与时间的不足,即(1.3<1.7)。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可重构性是传统出版流程无法比拟的,在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从出版流程所用时间角度分析,传统出版流程耗时较长,业务流转时间与数字化加工时间得分为1分,说明出版流程的效率较低;而改进后的出版流程所用时间得分明显升高,业务流转时间得分为5分,数字化加工时间得分为4分,说明在改进数字出版流程后,出版效率明显提高。
从出版物质量角度分析,业务流转易用性是相对于被业务所接受的出版物质量,标准化质量与出版物质量较高,说明出版企业的经营绩效较好,优化后的出版物质量相对于优化前,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对质量要求稍有下降,显示得分1.3,表明在兼顾效率的同时,质量问题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从出版流程成本角度分析,推广成本、信息成本与人力成本所包含的费用在优化后的出版流程中有所减少,因此在系统中所占比分较高,为3分,较之前的传统出版流程明显提高,在提高出版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这是出版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
从数字出版的重构性角度分析,传统数字出版没有可重构机制,因此得分为0分。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得分较高。用户响应重构性反映了出版物的回馈效应,流程的重构性利用设计方法快速建立出版流程的业务组建,以适应市场的多变需求。资源的重构性确保资源一次开发、多次利用,避免重复开发的情况,在优化设计新型数字出版流程后重构性得分由0分上升到4分,因此充分利用出版重构性是出版社完善出版结构的重要步骤之一。
本文从新型数字出版与传统数字出版对比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调查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新型数字出版流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法对数字出版流程进行评价分析,对比分析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出版流程成本、出版流程所用时间以及出版流程的重构性,提出新型数字出版流程的优点,利用资源的重构性简化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权平均法作为评价出版流程的全新方法,仅代表专家主观上的分析,然而实际情况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在未来研究中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