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高职“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建设及主干课程优化研究与实践
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制药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专业群体优势,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活动,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的集群优势和实践教学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把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主干课程;优化
基于“工学结合”高职制药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建立符合当今现代制药业工作岗位群的主干课程设置与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本科高校药学类专业大致分为生物医药、中药、药学(西药)等专业及专业方向,这种分类法是以学科体系为标准分类的,体现了学科的完整性,培养的是具有某一方面完整知识结构、适应面较广、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制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优秀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特征是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某一专门“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应该定位于特定的工作岗位群,并以此来制定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制药行业职业岗位群相连接的专业主干课程框架教学体系、创立适应于“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必须进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建设及主干课程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的制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以解决制药行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职院校旧专业的撤销往往会造成大量教学资源,如师资、实训设备等的转型和浪费,同时由于新专业设置过于分散,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薄弱。通过专业群建设则可以形成专业群体优势,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活动,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的集群优势和实践教学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把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为此,“高职‘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建设及主干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制药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建立符合当今现代制药业工作岗位群的主干课程设置与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1 研究内容
高职‘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建设及主干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主要从基于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学结合”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于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学结合”的制药技术类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及其“校本教材”优化与建设、基于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专业群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外“实践实训—职业证书—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考核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2.2 研究成果
通过2年多的项目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共发表科研论文4篇,组织编写出版了制药技术类专业群主干课程教材7本,撰写研究报告和制定制药技术类专业相关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4项。
3.1 制药技术类专业主干课程的优化
3.1.1 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研讨以及对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制药技术类专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找到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轮岗实训、就业性顶岗实习的一条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即前2年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模拟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第3年到基地企业进行多岗轮岗实训、单企就业性顶岗实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院保毕业,企业保就业”的“双保”办学目的。建立了制药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制药行业第一线需要的,能从事药品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制药行业,从事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药技术类专业全部实施“双证书”制,学生毕业可获得制药技术岗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图1)。
图1 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
3.1.2 明确规划了专业工作岗位群
通过与制药企业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明确了制药技术类专业未来企业工作核心岗位群和职业教育拓展工作岗位群。
核心工作岗位群:(1)药品生产管理核心岗位。主要从事药品、原料药及各种常见制剂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可担任药材前处理、微生物发酵、药物提取及纯化等各工序的班组长工作。对应国家职业大典上的工种主要有生物发酵药品高级工、药物制剂高级工、GMP自检员(高级)等工种;(2)药品生产技术核心岗位。主要从事生化药品、原料药及各种常见剂型的制剂生产一线设备的操作工作,可担任药材前处理、微生物发酵、药物提取及纯化、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等各岗位操作工作。对应国家职业大典上的工种主要有生化药品制造、生化药品提取、微生物发酵、发酵液提取等生物药品制剂高级工;(3)药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核心岗位。主要从事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原料药及各种常见剂型的制剂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的质检、化验工作。对应国家职业大典上的工种主要有高级化验员、高级质量检验员等工种。
专业拓展岗位群:从事制药行业的制剂生产、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有关岗位,如各种药物制剂工,以及医药购销工、合成药固液分离工及医用制品灭菌工、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代表等。明确了核心和拓展工作岗位群后,与哈尔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制药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新格局,组建了哈南工业新城制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集团化)职教联盟,为学生轮岗实训、就业性顶岗实习、一条龙式就业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图2)。
3.1.3 设置了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学体系
制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布局通过优化后主要形成四个平台课程,即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课程总量控制在2800学时以内,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和企业轮岗实训、就业性顶岗实习课程总量大于课程总量的50%以上。
公共平台课程(公共课程):公共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非专业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公共课程的设置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基础性岗位工作领域工作。公共平台课程(含公共选修课程)一般课时总量不超过400学时(图3)。
图3 公共平台课
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总课时不超过800学时,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0%。
(1)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指为有效完成专业课程而设置的前导性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适度、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主要包括微生物检测技术、药用化学(无机和有机)、生物化学技术、分析化学技术、药学英语共5门课程,占专业平台课程学时的33%。
(2)专业主干平台课程: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是指以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为完成核心工作岗位任务而设置的主干课程。共开设9门课程,占专业平台课程学时的67%(图4,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是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主干课程的优化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图4)。
图4 专业主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包含在专业主干课程之中,是体现专业职业能力的关键,是掌握制药企业核心工作岗位技术能力、水平的具体标志,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药物制备与工艺、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制药仪器分析技术、生物制品制备技术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完成)和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项目课程。其中,校外轮岗实训基地实训2~3个月(160~240学时),就业性顶岗实习8~9个月(640~720学时)。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外实训基地轮岗实训和企业就业性顶岗实习,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践课程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对就业性顶岗实习总结及毕业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通过“校企合作”能把学生的两年专业学习和1年的基地企业轮岗实训与单企就业性顶岗实习融合一体,能把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拓展平台课程:拓展平台课程是指为学生在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岗位、扩展职业能力及提升自身价值而设置的课程。共设置6门课程,一般课时总量不超过400学时(图5)。
图5 拓展平台课
拓展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内的自我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3.1.4 优化了各专业群主干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制药技术类专业群(方向)主干课程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核心,围绕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的共性需求与专业个性需求,结合现行《国家职业技术大典》对制药技术岗位高级职业资格考试规格要求以及本学院的教学资源状况,优化了制药技术类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细胞工程、抗体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药品检定技术、生物药物分离与纯化技、药事法规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生物制品制备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机自动化与工艺方向):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药机设备自动化技术、制药工程CAD技术、制药车间工艺设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物制剂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冻干制冷设备技术。
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合成技术、化学制药过程及设备(制药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制药工程制图、制药工程CAD技术、药事法规与管理。
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生物药品检定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事法规管理、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鉴定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理与毒理、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仪器分析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生物制品制备技术、制药车间工艺设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品经营与店长方向):医药商品学、市场营销与管理技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市场营销与策划、药店经营管理技术(含“海典”)、医药电子商务、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专业:药用植物与栽培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含调剂技术)、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工艺技术、药事法规管理。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后实验实训、企业轮岗实训和就业性顶岗实习。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实践课程设置要以服从生产实际需要、突出应用性、考虑关联性为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达到了50%以上。在校内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企业相应岗位的综合实践,提高“应职应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制药岗位群的操作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实际用人岗位之间“无缝对接”培养。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3.2 构建了“工学结合”制药技术类专业相关标准规范
3.2.1 课程标准与设计规范
课程标准与设计是确定教学学程中各门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与内涵的纲领性文件。本项目在制药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标准与设计,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考核、课程实施与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对课程标准与设计的原则、步骤、内容、注意事项及内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简述,同时对相关内容在制药技术类专业中进一步应用和实践的结果进行了论证。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课程标准与设计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行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2.2 专业核心与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制定规范
规定了制药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制定规范,主要包括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制定适用范围、引用文件、规范用语、编写要求、编写内容与要求、有关说明、本框架教学计划审批等七个环节应当遵循的准则。
3.2.3 实践教学项目考核标准规范
“轮岗实训——职业证书——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项目考核标准是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重要依据,是专业评价建设的基础,是整个专业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环节。通过该规范的建设使得“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轮岗实训、职业证书、顶岗实习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
3.3 成果创新点
高职‘工学结合’制药专业群建设及主干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点的创新:
3.3.1 明确了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的宗旨
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与设置应科学、合理,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体现专业特色;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的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群建设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业教育的特点;制药技术及涉药类专业群(方向)建设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必须经过时间(人才培养周期)的考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能力是检验专业群(方向)质量的主要标准。
3.3.2 确定了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思路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核心专业中的各专业群应面向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群,并均能在同一个教学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依靠企业核心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制药技术类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制药产业为目标,通过对制药行业某个产业链的核心岗位群的人才需求状况及其结构的分析,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首先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态势,理清区域内制药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区域内制药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制药行业是具有发展潜力很高的朝阳产业,其专业群的建设要以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核心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重点分析、认真梳理制药行业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岗位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以某一核心专业为中心构建专业群。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要以某一个核心专业为骨干,以“三个核心群”(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核心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适应制药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设置、构建专业群。例如,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制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之一,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校内外制药技术轮岗实训、就业性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并且拥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而该校还设有市场营销专业。因此,在专业群拓展中,根据制药企业连锁店的人才需求,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基础,有机整合市场营销专业的资源,增设了药品经营管理与店长专业方向,形成了新的专业群落。专业群建设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有效就业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获得了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依据自身的教学资源构建专业群。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要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确定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进而制定自身专业群的发展。首先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专业群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其次在专业群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4.1 以企业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成效显著
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群优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而专业培养目标是随着制药行业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企业工作岗位为目标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工人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培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立了“三支导师”育人机制;在“校内实训—职业证书—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考核过程中保持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相一致;建立了“大学生成长档案”,对制药企业和行业人才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依据;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的评估机制,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调控行为的有效性。通过以制药企业工作岗位为导向的制药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增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自2009年以来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三届制药技术类专业186名毕业生达到10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了93%,确保了毕业生较高的就业质量,成效显著。
4.2 “教、学、做一体”课程标准与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推广
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基本技术单元,构建与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符合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做一体”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设计,是完善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与主干课程优化建设过程中,紧贴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并实现课程群内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或项目化,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在课程内涵的建设中,引入制药企业工程实例和应用技术项目,不断丰富课程资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制定了“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制定规范”、“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规范”,把制药技术类7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优化,并在课题组成员单位进一步推广与反馈,提升专业基础能力,确保了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行业适应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丰富了教学内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3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在课题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制药企业需求规律相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制药企业核心岗位工作;通过“校内实训—职业证书—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考核,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熟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通过制药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的研究,拉近了企业与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融洽,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目前,已经实现了毕业生在哈南工业新城多家制药企业和环渤海区域制药企业带薪就业性顶岗实习的格局,开创了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大于毕业学生数的良好局面。
4.4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型教师”比率显著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建设了一支以“双师型”与研究创新型“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的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突出的高职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学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了85%。
[责任编辑 包国民]
2017-02-08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578)
丁岚峰,1957-,男,哈尔滨市人,高等教育究室主任、教授,高职教育、制药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