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信息社会的来临,加速了学校教育“知识无限增长”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这一对矛盾的激化,与此同时,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革。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确立了“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找到了以核心素养总框架为引领的育人路径,对推进和落实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教育改革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由学校环境、教师群体、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四个层次构成的“多维立体课程”,探索出一条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教育改革新思路。
一、“多维立体课程”的内涵及其原则
核心素养能否落实,最终取决于学校的课程。换言之,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说,学校课程就是学生进入学校场域后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它包含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因此,我们倡导围绕核心素养为本的育人目标体系,建构起多层次经验课程,即我们的“多维立体课程”,它包含了学校环境、教师、教学过程以及课程内容四个层次(如图1)。
如图l所示,所谓的“多维立体课程”首先超越了现有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争,而是在已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事实上,学生在经历不同学习过程后所形成的核心素养是截然不同的。同样是学习汉字,跟读、背诵加抄写默写的学习方式所发展的核心素养与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读汉字所形成的核心素养肯定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教学过程”成了核心素养为本学校课程的第二维度。“多维立体课程”的第三维度指的是我们的教师。“教师即课程”意味着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毕竟,教师自身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欧盟在推行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改革过程,提出了与学生核心素养基本一致的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这意味着,要想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教师本身也要具备和发展该核心素养。因此,我们的多维立体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这一维度的课程建设。最后一个维度,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类课程,就是学校自身。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特殊场域,学校所内涵的文化与价值体系,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课程资源,不可忽视。
与传统平面课程的“学科本位、知識本位”相比,“多维立体课程”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具有自主的、多元的、动态的、信息化的鲜明特征。可以说,多维立体课程的出现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这是由教育与时俱进的本性所决定的。
如前所述,我们所主张的“多维立体课程体系”包含了学校整体价值取向与环境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以及学习内容四大方面,而这也正是学校教育的四大支柱。
二、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建构
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的校本化理解与表达。东风东路小学(以下简称“东风东”)是一所建校近70年,拥有3300多名在校师生的大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通过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协商,形成了东风东多维立体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把核心素养中“全面发展的人这—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做一名优秀的东风东人”,把“自主发展”具体化为“善学活用,身心健康”;把“社会参与”具体化为“爱国笃行,胸怀天下”;把“文化基础”具体化为“求真善思,至美尚文”。
“优秀东风东人”目标的内涵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人才,他们是具备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正确的认知与自我发展能力、灵活的协作与创新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开拓国际化视野与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人。
文化基础:求真善思、至美尚文。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未来人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善于思考,拥有浓烈的人文情怀。
自主发展:善学活用、身心健康。通过学生在校六年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会将所学运用自如。同时,在培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社会参与:爱国笃行、胸怀天下。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懂得社会责任担当,以及拥有国际视野,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大目标领域内涵六大培养目标,是东风东人的具体表达,更是东风东路小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因此,根据这一目标体系,东风东路小学展开了多维立体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多维立体课程建设的四大路径
紧紧围绕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构建的课程目标体系,东风东路小学在新世纪以来展开了一系列变革与实践,探索出学校教育的四大改革路径:
(一)整体构建,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推动学校教育走向更公平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基于共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由培养“标准人”向“完整人”转变的个性化要求。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是必然存在的。基于此,要想真正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育人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尊重学生的禀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多元课程,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育人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落实。而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为此,学校在近年来探索和形成了两大特色:
1.课程超市
课程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2014年8月,学校将课程改革聚焦于“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其多元发展的需求”上,经过科学广泛的论证,学校确立了以“课程超市”重构课程体系的工作思路。
2015年2月,4-6年级开设了音乐、美术“艺术课程超市”。当年9月,又增加了“体育课程超市”。“艺术课程超市”的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各设置了6门。音乐课程有:影视动漫音乐欣赏、音乐知识、演唱、小乐器(小吉他)演奏等。美术课程有国画、电脑绘画等。
课程超市的开发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自找学习伙伴等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多样化平台充分尊重和照顾个性特征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使学生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无疑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起着引领作用。面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评价,不宜采用指标性、非A即B式的精准评价,而应当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考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分为学习成效评价和学习力评价。前者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但作用有限。后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力,重点在学生的学习取得了成效但决定因素在哪里。
学生的学科学习力评价,分为三部分:(1)学习动力评价。主要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毅力。(2)学习能力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认识和风格。(3)学习习惯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时间管理、反思习惯和运行习惯。
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在学生的学科评价方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但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校在探索中实现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由起初的概括性评价,改革为由班主任和每一学科任课教师,对学生每学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习惯、能力等学习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善学活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
“善学活用”是在“自主发展”这一核心素养下提出的具体目标。我们认为,在学习中能够“善学活用”的孩子,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很强。如何促进学生“善学活用”素养的发展呢?
1.元认知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以元认知为支点,依托信息化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我的感知能力。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自我察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
在学科课堂学习实践中,元认知的内容是多维度的,指向知识、方法、情绪等方面;元认知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元认知的过程是全方位的,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3)。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实名制电子学习档案,答题率、错题点、学习困惑等将及时反馈记录,自动形成日、周、月诊断单,方便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而这种错题集,也方便了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的差距。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科学评价,
以英语课为例,教师将元认知评价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评价量规,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多维度学习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和数据分析都能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调节,从而提升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把控能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力。
2.“泛在学习”使学生按需、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直用有了更多的思考,信息技术模糊了学校、课堂的边界,使线上线下学习融为一体,也使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学习”模式成为了可能。
“泛在学习”对于解决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与时间固定的矛盾,实践知识学习的自主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泛在学习”突破了时间的限制(随时):“云空间”中的大量学习资源及学习軟件都可随时备用,学生在家里,甚至在上学的公交车上,都能随时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利用“云空间”向学生推送新的学习资源。由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紧密地关联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让学习更及时、开放和个性。
(三)胸怀天下,秉持教育责任担当,推动学校教育走向更广阔
“胸怀天下”是“社会参与”核心素养在我校的具体化,它既是学生的发展目标,更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的学校教育,常常囿于自身的小文化圈展开设计、规划和变革,长此以往,将会使学校教育逐渐远离社会,难以承担起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真正实现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家庭、影响社区、影响社会,继而促进所有社会人素养得以提升的教育目标。
1.小手牵大手,家校同步走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一直是学校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担当。几年来,学校以“小手牵大手”的务实宣传推广行动实践模式,全面推动校内校外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逐步影响家庭、社区乃至社会,构建出一条新颖的垃圾分类宣传体系和行为习惯形成体系。
学校大胆地推出一项新型的活动——考家长,由学校统一印发《考考您,垃圾分类知多少试卷》,以连线题目的形式,要求找出物品究竟属于哪一类的垃圾,由学生监督家长独立完成,再由学生批改打分。通过这项双赢创新宣传活动,为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搭建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家庭参与的热情,而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也真正得到了推广,最重要的是,整个家庭都知道了垃圾应该如何正确分类,通过活动,3000多名孩子直接影响了3000多个家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胸怀天下,增强国际理解
—直以来,学校都在秉承传统,开拓创新,集聚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合作交流层次,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而让师生拓宽国际视野,领略世界文化。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早在10年前,学校就重视开展跨国文化交流,从文化同源的日本学校到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英国学校进行点对点交流,再拓展到点对面的多国交流的CISV国际和平儿童夏令营活动,践行了“走出校门,了解社会;走出国门,认识多元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做民族文化传播使者”的理念。学校还组织学生代表团远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等国家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正是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实施无缝隙国际教育,孩子们得以与世界紧紧相连。增强了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他们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多维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是我们在推进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的学校教育改革中作出的有益探索。虽然还不尽完美,但我们始终相信,它必定是未来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此同时,在建构多维立体课程中所发掘和彰显出来的教育价值追求,也必然会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