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
引子
每天清晨,孩子们陆陆续续迈过数字“1915”,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就意味着走入了这所最初叫成志学校的百年老校。每天清晨,在门口迎接他们的时候,我常想,从这里走出的校友千千万万,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们,都走进了同一所学校,6年后,他们将获得了怎样的素养,带走了哪些能力,又拥有了哪些能影响其一生的品格?而这最终会不会成为他们生命的核心?我也常想,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这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特点的孩子,学校将遇到哪些新的挑战呢?
就拿其中的一个班来说。有一个孩子轻度自闭,刚入学时,只吃爷爷做的饭菜,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入学后很不适应,每天上学都需要爸爸陪读。但这个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忆力超群,竟然可以记住圆周率后2000位!这让我们既惊奇又困惑,学校教育有能力的边界,可义务教育不能选择。那么,这样的孩子我们该给他什么?我们或许可以帮助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学校该怎样呵护好孩子的天赋呢?另一个孩子,他十分热爱踢足球,参加了学校自主选修课,每天下午他都在操场上奔跑,姥姥给他买了5套足球服,一天换一套,晚上还要当睡衣穿。可他爸爸很不情愿,觉得踢足球太影响孩子学习了,三番五次地找班主任,希望配合他阻止儿子踢足球。这种矛盾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还有一个孩子,课堂上肯定找不到他积极发言的声音,下课躲在角落里,甚至吃饭也总是最后一个。在学校年度戏剧展演中,要求“班班有戏剧,人人有角色”,但他就是不参加,求也不行。这又该怎么办?
瞧,当一所学校的理念与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相遇的时候,我们如何由个到类,由类到群,既达到共性要求,又满足个性需求?
成志教育:核心素养的校本指南针
把历史当作最深沉的教育资源:第一任校长周怡春创办“成志学校”时就提出“培养完整人格之教育”,多么好!百年来,清华附小走出6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6位共和国将军、6位奥运冠军,还有文学家、著名导演以及默默无闻的大批在国内外奉献个人价值的校友。人无志则不立,百年立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实现了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的超越。因此,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郑重提出了“成志教育,照耀一生”,传承和发展从成志学校建校时就已明确的成志教育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使学生能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更有脚踏实地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躬身省行。继承和发展百年清华附小成志教育发展史的思想精髓和文化价值,成为我们新百年前进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
然而,历史总是那么巧合。“成志教育”遇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中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这是共性的普遍要求,还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因地制宜,进行二度转化,具体落地。于是,成志教育内涵的确定,就有了基于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所处地域教育资源三个维度的参照。
“成志教育”的“志”,首先意味着人要拥有理想和抱负,“有志者,事竟成”。反观当今中国教育,无论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学习危机,大多是因为缺乏学习志趣,更谈不上有什么志向。志趣要从兴趣、乐趣开始,今天培养怎样的儿童,未来他们将还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社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高远理想和志向,要从小在心中播下种子。其次,“志”需要意志和品质,这个品质就是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人成人、成才、成功、成仁的关键因素是持久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勇气与坚持不懈等,进而形成向内慎独、向外仁爱的人格品质。第三,“志”要付诸实践和行动。作为个人、作为公民、作为生产者,除了具备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等必备品格,还要落在儿童的关键能力的践行中,形成知行合一的素养。
成志教育的“成”呢?就是教育的进行时直至完成时的过程。成志教育首先要做到“承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和谐共处的家庭与社会伦理道德,服务祖国、社会。其次要“立志”——从小学会立志,把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同祖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生的脊梁。再次要“弘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未来的榜样,引领社会,引领时代。
看来,成志教育就是儿童心灵的指南针!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不变对“人”的关怀,以“成志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立人”功能,实现对“人”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锤炼。
百年成志,无论岁月怎样更迭,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的哲学命题没有变!中华民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古代修为描绘出的人生路径,就是成人、成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所说的成为聪慧与高尚之人一成志的过程。
一句话,成志教育使命: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综上,核心素养的落地一定要关注学校的历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之后,如何在学校落地生根,我们不能一拍脑袋,另起炉灶,甚至忘记学校历史和那些优秀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核心素养的落实,没有校本化的价值追求和表达是不能扎根和生长的。
五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清华附小成志教育的儿童核心价值追求的办学使命的确立,让我明白,基于一所学校,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必须建立一个核心素养落地的框架。要了解这所学校原来有什么,现在有什么,将来要向哪里去,然后一并优化、整合,形成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校本表达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百年成志教育思想凝聚下,清华附小找到了校本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参照三个现实的维度——“清华风格、中华文化、全球视野”,并擁有一种指向未来的教育考量方式: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要为今天6岁的小朋友考虑到12岁、18岁、38岁甚至58岁那个时候所处时代的需要。我们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整合提炼,历经两年过程,八个多月的讨论推敲,通过问卷调查、采访与座谈等方式,从家长、教师、儿童、专家等多方视角,把成志教育“聪慧与高尚”的核心素养校本化的价值追求,分解为校本化表达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
以首要的“身心健康”为例:“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倡导“健康中国”,珍爱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懂得身心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把身心当作最好的教育对象(包括心理、身体、生活习惯三方面内容)。其一,清华附小学生要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热爱生活、自信向上;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学会情绪管理。其二,至少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努力达到身体发育良好、视力达标、体态匀称、体质强健。其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守时守规、合理饮食。其四,学会自我保护,面对危险学会逃生及自救,面临困难拥有顽强的抗挫折意志与毅力,具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再以最后的“天下情怀”为例:“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中西合璧”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清华附小百年来也一直坚持公益引领(这包括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等内涵)。其一,清华附小的学生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扎中华根、铸民族魂,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等思想感情。其二,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其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拥有成志少年的“实践与行动”。
五个校本化核心素养表达,立足完整人的发展,立足学生需求、学科本质、社会需求,从人一生的长度来思考。但作为“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其核心素养的外显样态,可概括为儿童易懂、家长易明的“健康、阳光、乐学”。“健康”是指身体素养,身体是立人之根;“阳光”是指心理、精神素养,精神是立人之魂;“乐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五大核心素养的境界,是立人之径。为此,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成志少年们庄严宣誓:“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清华风格,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课程整合: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有了理念和方向,需要设计课程逻辑,进行课程构建与实施。基于成志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校本表达,如何外化为可测可量、基于学科和日常养成的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6+”育人课程总目标,细分为两个“6+”具体目标。具体量化如下:
首先,明晰“6+”育人目标。即课程与日常养成教育是育人目标的两个主要维度。课程内容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供给力。同时,通过课程以外的六大养成教育内容,使核心素养落实落地,将五大核心素养具化为“6+”育人目标:一流好品格,一个好兴趣,一生好习惯,一项好本领,一种好思维,一品好审美……
学生“6+”学科的具体目标:儿童核心素养的达成要依据学科教学完成。依据以上“6+”育人目标,制定出六大学科目标:一身好体魄,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技艺,一门好外语……
学生“6+”养成教育具体目标:让学生的每一天,过一种新常态的生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六年的成长样态,确定“6+”养成教育目标,即六大主题养成教育: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尊重感恩……
以上,根据一至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教育规律,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设置划分为三个年段个性课程,并由此提出的整合要求:启程课程为低年段,—二年级,强調基础牢;知行课程为中年段,三四年级,强调腰杆硬;修远课程为高年段,五六年级,强调起点高。
其次,确定“1+X”课程结构。“l”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源头与起点,也是重要底线,必须把牢。“X”指由基础课程衍生出的个性化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年段个性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三种类型。即“X”课程在学校整体设置中,有全校必修的“X”课程和年段必修的“X”课程,也有儿童自主选修的多种“X”课程。l和X之间是结构而不是加法,如果1只是“完成”国家课程的l,再去做这个X,就是负担,就是头上长犄角。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就是l和X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l占黄金分割的0.618部分,X占剩下的部分,中间留有一定的裕度。
“l”与“X”不断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实现大写的、完整的基础“一”,为形成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底子。
再次,探索课堂实施路径。一方面,我们既强调学科本质属性的独立性,又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边界“整合”,更强调小学阶段“顶灯”照耀的基础性,防止“探照灯”的单一局限。基于“意义”建构实现更高层次的课程创生过程,以主题统领的方式实现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有机融合,进而用以下三种方式整合成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群。
(1)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强调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使之更好地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该整合方式占总课时的60%~70%左右。
(2)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跨越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在学科融合中形成核心素养。如数学、科学等学科主题阅读课。该整合方式占总课时的20%~30%左右。
(3)超学科——消弭式整合。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如戏剧课程、主题实践课程、专题学习研究等。该整合方式占总课时的10%~20%左右。
以上三种实施类型可以在一种学科里整体实施,进而形成课程群。以“纪念鲁迅135年诞辰”为例,我们以“与鲁迅童年相遇”为主题,用几个实践样态形成课群,撬动学习的发生:把课文《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风筝》做经典单篇,打包不同版本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拓展文本《父亲那么老了,我还那么小》,展开群文教学;补充了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开展了亲近鲁迅主题实践活动……上述三种整合路径在这个课群中都有表现: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单篇经典《阿长与(山海经)》名篇教学,从经典文本的原生价值,挖掘儿童的学习价值。学习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情感坐标”工具、对鲁迅版画成就的了解与赏析、音乐的铺陈等手段,在尊重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渗透式整合,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复杂的表达”,最终达成“与鲁迅童年相遇”的主题。
学科间的融合式整合。学习《少年闰土》,闰土历险般的刺猹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用画笔再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美好画面,甚至有学生在群文学习之后,用水墨画画出了心中仰望的“大先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儿童那里,因学习的需要,语文和美术学科无缝地融合。
超学科的消弭式整合。学生从鲁迅的文本世界,走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将戏剧当作第二重生活。学生将课本剧《少年闰土》搬上了舞台,甚至有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了“鲁迅喜欢什么颜色”“鲁迅最喜欢的零食”“鲁迅笔下的小动物”等小课题研究,在这种深度的完整情境体验中,寻找与儿童生活的生长点、儿童生命需求的契合点。
“与鲁迅童年相遇”的课群,通过一系列深度的、持续的、完整的课程链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核心素养效能,提升了学生丰富的实际获得,正从丰富而立体的文本世界,走向宽阔而光明的精神世界。
最后,探索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如何考核评价?我们以外化的“6+”课程育人目标为出发点,量化以下几个考量途径。
课堂教学中,考查兴趣值、容量值、方法值、意义值,突出课堂的动力价值、方法迁移、纵横捭阖和意义创生。例如,把“一流好品格”目标通过“6+”主题教育及日常养成落实编成“三字口诀歌”,并确定了金、银、铜三种奖项以及三枚金奖可兑换成“校长奖”等奖励制度……这种跟踪性、过程性的评价,可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品格养成。
在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中,通过“6+”质量目标量化考查。努力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衔接,考试命题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在综合情境中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低年段更是淡化纸笔测试,将评价融入游戏、实践、探究等活动,开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乐考嘉年华”。毕业年级则将社会实践、小课题研究、毕业小论文(设计)紧密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体现年段衔接综合考查,以“启程、知行、修远”等六本护照做过程记录与印证,对学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的阶段目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其次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线上建立儿童数字化三平台:互联网在线学习、六年学业质量监测、个体发展计划;线下搭建三位一体儿童学习道德社区:打通学校、社区、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真实生活世界,突出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运用、大数据下的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未来发展指南等。
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基于儿童适才扬性、全面发展的典型课程形态,例如“全学科的主题阅读课程”“马约翰体育健康课程”“振寧童创课程”“丁香戏剧课程”以及“成志种子课程”。就“马约翰体育健康课程”来说,我们超越国家规定的每周三至四节体育课,而是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体育大课间,每天一个体育项目可供选择。追求“有趣、出汗、技能、安全”的原则,五年来,清华附小学生在海淀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五项总分成绩全区第一名。近视率和肥胖率分别下降20个百分点,优秀率上升十几个百分点……
就“成志种子课程”来说,在国家“品格与社会”教材的基础上,融入“积极心理学”内容,为个性儿童提供适切的服务。比如对极富特长、有着未来发展关键能力,或有一项劳技、或有一项发明、或有某种才艺的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每周三面向全校学生的“水木秀场”;对特需矫正帮扶的学生,私人订制,做感统训练等专门呵护……
尾声
让我们一起回到同一个班的那三个孩子身上。对“圆周率小子”,我们采取游学方式,安排孩子到五年级某班学数学,到图书馆学英语和语文,其他时间跟着同学们一起生活、游戏。在学校速算达人比赛中,孩子竟然获得第一名。而那个属于“沉默大多数的孩子”,老师则制造了“关键事件”,与爸爸一起巧妙设计一个用纸糊成的“大石头”并剪开一个三角口,让孩子带着马扎坐在里面“随心所欲”,高兴了可以透过三角口看外面同伴的演出。待到节目演出结束后,特意安排为他进行隆重的谢幕仪式……那个“足球王子”呢,因为他超额完成每天体育运动量,老师允许他在大课间的时候,在班里补充落下的读书、吟诵、小练笔等,结果一篇篇足球日记诞生了,还练就了一手好字。家长被弹性而又科学的安排心悦诚服,竟然成了班级足球队的教练,带着儿子连续两年拿下同年级的年度足球联赛冠军……
其实,任何时候,学校也不可能满足全部的学生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经常地,我会翻看孩子刚入校和六年级毕业时的照片,每当这时我都感慨万千:我们日渐老去,孩子在茁壮成长,怎么让好的故事发生?我们的能力和精力往往会变成压力,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有诸多难题,也依然存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
困惑与收获同在,但太阳照常升起,学生已然不同。能否尽最大可能性把遗憾降至最小,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未来发展的芯片?好在,理念让我们明确方向,理性帮我们优化思路和路径,理想让我们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