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

2017-07-17 06:13占慧军
人民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

占慧军

结合本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提出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

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学生发展专业素养的具体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学科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贡献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承载着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文化内涵,化学学科需要根據国家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组全体人员研究讨论后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

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素养: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尊重事实,能对观察到的实验“异常现象”进行质疑和逻辑推理,判断可能的原因,甚至发现新的问题。

信息素养:能从大量化学数据与信息中筛选、获取关键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独立分析、加工、评价。

动静结合的辩证素养: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只有一线教师认识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充分理解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各类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落实。这其中涉及教师理念的两个转变:

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促进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完成这个转变的重要起点是改进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式。

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充分发挥发展学生“主体性”地位,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观察每个学生,用心倾听学生话语中渗入而又没有说明白的想法,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多样化互动交流各种意见或发现,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匹配。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素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化学学习方式,也是化学独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验,“正常现象”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而“异常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辨能力。基于学生对“异常现象”的“特殊爱好”,教师可以有意识设计一些“失败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加深“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物质性质和一些基本原理的有效载体,为了将化学实验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实验资源。某些演示实验也无须照本宣科,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应该承载核心素养的渗透功能。

但高中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而且绝大多数实验是课堂上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学生进了实验室也是照方抓药,尽管起到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但学生不太动脑筋,因为实验前教师一般会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只要“不越雷池半步”,都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走出实验室后,学生很快就忘了刚才所做的实验,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作用,教师在学生实验前,除了交代安全方面的问题,对实验本身不应做过多的交代,甚至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故意“引导”学生出错,这也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面临错误,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物质的性质承载着学生学习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物质的性质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很多学生感觉困惑的内容:上课听得懂,下课全忘记,题目不会做。因此,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要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在物质性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素材的积累,关注科技的发展和有关化学的新闻报道。

另—方面要设置问题流,由浅入深,触及学生思维深处。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阶段,许多学生疲于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课堂上听写方程式也是一些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但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师生都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没有深究知识背后“能力”的层面。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流是—种不错的手段。

例如,“金属镁的性质”教学中演示了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写出化学方程式后,设置如下问题:(1)金属钠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吗?为什么?(2)铁有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为什么?(3)金属钠和三氧化二铁能反应吗?如果能,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渗透辩证思维素养,帮助学生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设置问题流的时候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指向问题的本质;第二,以调动学生思维、渗透核心素养为指导。

再就是学会真正“倾听学生”,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开始心中有了“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性地位,但很多都是“假主体性”。常见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汇报交流,课堂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孰不知学习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和发展。第二种,教师课前设置了很多问题,课堂上一一让学生回答,教师忙于评价学生的回答是“正确”或“错误”,或者等待自己想要的正确答案,或者思考学生答错了“我接下来该怎么办”。踊跃发言的学生经常有发言的机会,而“善于倾听”的学生看着师生的表演,不善于表达或回答模糊的学生会被老师不客气地命令坐下,学生想表达或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直接被老师忽视掉,而这被忽视的东西恰恰是最有价值的。

上述两种“假主体性”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渗透。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倾听的意识,学会倾听的正确方式,其次要善于挖掘学生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对不同思路的学生回答要敏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都有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真正看到这个世界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就有了核心素养渗透的基石。

将核心素养的渗透通过“互联网+"延伸到课后

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智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教研,将课堂教学通过“互联网+”延伸到课后。

我校师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借助云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平板教学”正在成为课堂和课后的一个重要补充,这种补充有四点好处: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给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发送有针对性的练习或资料;便于师生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学生可以将不清楚的问题上传到平台,教师在适合的时间进行解答,解决了学生不善于当面问问题的难题,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时刻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保证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不断研究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愉悦交流的场所,为核心素养找到基石和归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任学宝使核心素养落地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人民教育[J] .2016(12)

[2]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改革与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16 (6)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第56号教师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化学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