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教学:人性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2017-07-17 06:13张雪亚倪仲
人民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户口史料历史

张雪亚 倪仲

专家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内容。口述历史教学是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口述历史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引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二是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

英国学者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史料。”[l]口述史料与其他类型的史料相比,更为有血有肉,亲历者的现身说法能生动叙述过去,还原历史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较之冷冰冰的文献记载多了几分温情,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课程标准,明确素养目标,精选口述史料,建构历史情境,探究历史问题,从而解释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教学时,运用了崔永元《我的抗战》一书中诸多口述史料,包括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普通民众等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让学生探究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使我们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从中体会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形成国家历史认同。

在历史课堂,教师还可以运用口述史料和其他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通过对多种史料的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逐渐养成“孤证不立、多重印证”的实证精神,并提取有效信息,获得可靠证据,据此解释历史,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笔者在进行《西安事变》的教学时,运用了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口述憑证、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以及《中国近代史纲》中的文献记载等多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归纳不同史料对西安事变的不同表述,并引导学生从材料出现的背景、史料作者的意图等方面分析成因,进而分析影响史料真实性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如何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全程参与课题的确立、背景资料的搜集、口述访谈的执行、口述资料的整理以及后期的应用评估。学生可以在深刻探究过程中收获学科基本知识、习得学科关键技能、养成学科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人性化”课程,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依托锡山高中人文课程基地平台,得以突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专门开设了《大家来做口述史》校本课程,使得口述历史研究方法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下面是吴雨琪同学所做的“我家的户口簿”口述历史课题。

吴同学是一位90后,“户口”这个词对她来说挺陌生。在一次村里的外来租户问当老师的妈妈能不能上当地小学时,才听说了户口与上学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她对户口的兴趣。于是,她以“我家的户口簿”为主题,采访了老中青三代家庭成员,从自家的户口变迁(身边的历史)追寻近半个世纪苏南农村的变革。

吴同学针对这个课题自主搜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户口”的来源、功能,“户口”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三个典型时期的样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奶奶的户口、八九十年代爸爸妈妈的户口、21世纪堂哥的户口,将其置于历史的时空背景中,折射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作为认识历史的“两只眼睛”,我们可以通过“特别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认识特定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奶奶说:“一年到头,去掉雨雪天,冬天闲里头(方言,意指不用干农活的时间段),年收入不足200元……你大姑婆是城里的工人,在无锡市绣品厂做清洁工,每天工作8小时,星期天可以休息,每个月有四十几元工资,还发粮票布票,不知比我写意(方言,适意、舒服)多少呢!”

妈妈说:“当时洛社师范的录取分数线是638分,我们班里居民户口的600分都不到。想想都不公平!这不是又—次证明农村户口要比居民户口低一个档次吗?”

爸爸说:“当我们的恋爱关系明朗化时,户口问题就成了阻碍!周围人都认为你妈妈是鬼迷心窍,吃错了药,居然要嫁给农村户口的男人……1995年初,我们家门前要建沪宁高速公路,征用了一些土地,每家有一个名额可以花3000元买居民户口。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样,我也成了‘非农户,你外公外婆面上也有了光彩,你妈妈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也挣回了点面子。”

吴同学通过这些口述史料理解了为什么那个时代大家都拼命要争取“居民户口”,也深切感受到城乡户口的差异,心里颇为“愤懑”,这促使她进一步去追寻深层次原因。

妈妈说:“我们国家工业化起步晚,程度低,就业机会少,农业人口规模巨大。所以,要优先解决城市户口的年轻人就业问题。农村人没有工作可以种田养活自己,而城市人唯有工作才可以生存下去。”

听完妈妈的话,吴同学有些释然,她继续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背后的特殊国情,继而理解了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过程,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史料的搜集和分析,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从而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

爸爸说:“你堂哥考上了大学,户口可迁可不迁,自愿。你伯父伯母很纠结:万一迁出去了,户口性质变了,就回不到农村,将来拆迁就享受不到赔偿及补贴……”

堂哥说:“我想把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以后在南京找工作,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可在城市落户和就业。”

爸爸说:“我们村里的外来租户,他们的身份信息在电脑里都有登记,已等同于本地人,只不过户籍不在这里,政府也对他们平等关注,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子女到政府指定的公办学校读书,缴费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吴同学从堂哥迁户的争议和外来人员落户政策中发现,城乡附着在“户口”上的身份、地位、福利等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从中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看到这种“不平等”并未完全消除,她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愿景:“我们期待在同一片大地上的两种人,能看到同样的蓝天一‘城里人“乡下人不再意味着等级差别,‘中国公民将是我们唯一的称呼。户口,这一中国特殊的人口管理模式,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公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访谈让我了解身边的历史,而且感受特别的真切: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以前的户口实质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地位的体现,爷爷的‘户主承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奶奶的‘户别反映了在当年那个时代的经济地位、社会差异;妈妈改变‘户别,就是改变命运;最富戏剧性的是我父亲和堂兄:一个是需要交钱才能改户口,一个是自主选择迁与不迁。这不能不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我家户口变迁从—个很小的角度反映了近半个世纪苏南农村的户口变革史。”吴同学切身体会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唯物史观的最好例证。

吴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口述历史课题的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找寻历史发展的逻辑,透过表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形成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上文述及的歷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诚然,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达成要依托各个学科,但核心素养本身是具有跨学科性的,而口述历史本身也具有“跨学科性”特点,它几乎包含了全部的社会科学:比如口述历史的完成需要多个角色的分工合作;口述历史访谈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受访者的选择需要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口述历史的转录和编辑需要语言学的表达方式;口述历史的解释需要哲学的诠释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口述历史的收藏需要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编目和保存知识;口述历史的传播需要掌握各种新媒体操作方法等。因此,学生在做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能获得各项能力的全方位训练,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调查能力、技术能力等,这些都指向“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目标。

中学口述历史教学的实践反思

不管是口述历史教学的哪一种类型,在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时都需要注意,口述史料既有原始性和生动性优点,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是由亲历者自身年龄、记忆、素养和立场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要精选口述史料,要看其是否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是否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等,这样才能使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便是有校本课程这样—个很好的平台,中学生做口述史还是会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因此,—方面要尽可能寻求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比如可以与学校的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采访养老院的老人等;另—方面在选题时,以家族史、校史、地方史、社区史等为主题较容易找到受访人,所受的时空限制也较小,更有利于研究的展开。

最后要做到“教学评的统一”。基于素养目标的教学也一定要有基于素养目标的评价,要以评价促进学习。我们在口述历史校本课程的评价设计中尤其要重视这一点。

注释:

[1] Louis Starr,

“Oral History”, in David K. Dunaway and Willa K. Baum eds.Oral Hist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 p40.

猜你喜欢
户口史料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户口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户口的如何申请恢复
新历史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