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军 余发碧 王禹苏 郭玉婷 李静
核心素养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探讨,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l]。明确的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整个教育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既规定了教育的结果,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施路径,而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如何落实关系到核心素养最终的产出效果。为此,国际上已有的成果和措施可以作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核心索养提出后,如何落实成为所有国家、地区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们从落实范围、落实层面及课程教学改革这一侧面进行分析。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社会的事还是教育的事?
虽然公认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只在学校,还应包括家庭、社会,然而大多数国家、地区只在教育领域落实。
但也有例外。如美国2l世纪核心素养是由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Skills,简称P21)组织研制,该联盟是美国国家教育部联合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基金会、苹果、思科、戴尔、微软等大型企业公司以及国家教育协会组成,统整了教育界、商界、政界等多方面的资源。在落实核心素养时也沿着企业、普通民众、学校教育三条路径同时进行。在企业主要通过更新企业的人才遴选标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的社会性应用。对于普通民众,主要是通过广播、杂志、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2l世纪核心素养,更新普通民众的人才观,从而为学校教育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都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不同国家或地区落实的学段、学科范围也有—定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三种:(1)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落实范围是从小学到中学整个教育系统,包括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2],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2)只在基础教育阶段或特定的通识课程中落实,包括法国、比利时(FR)、卢森堡[3];(3)只在特定阶段落实,如小学和低中年级中学或小学和高年级中学,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4]。目前,还没有将核心素养较好地落实到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整个教育体系的国家或地区。
从教育目标到教育质量评估等均有涉及
各国、地区在研制出核心素养后,普遍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极为重视,上至《教育法》、下至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均有涉及。
调整宏观教育目标以匹配核心素养。通过在国家层面调整教育目标以匹配核心素养的内容,从而引导教育各个环节均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
将核心素养与课程相融合。将核心素养融入国家课程标准、课程领域是各国或地区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重点落实的层面。由于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跨领域性,各国、地区在落实时普遍采用“跨学科”方式进行,也有的选择通过特定学科落实、单独学科落实或一组学科落实等。
比如新加坡的“21世纪核心素养”是在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已有的课程体系,新加坡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5]:
(1)开展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专题学习和跨课程活动。专题学习旨在为学生提供将各个领域学来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机会,批判性、创造性地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该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合作、交流、独立学习的技能。通过俱乐部和社团、体育运动、正式团体、视觉和表演艺术团体等活动,学生会与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玩耍、成长,因此也会增加他们的友谊,促进社会融合,加深学生的归属感以及对学校、团体、国家的责任感。
(2)增设新的教学模块——社会情绪学习。社会情绪学习( 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指获得识别和管理情绪、关爱、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的关系、有效处理具有挑战性情境的能力,简单来讲就是管理自己、与他人积极联系和作出负责任决定的能力。SEL在“品质及公民教育”课程中开展,与核心价值观一起构成了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重要内容。
(3)课程整合——全人健康纲要。全人健康纲要(Holistic HealthFramework,简称HHF)可以帮助学校整合那些培养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方面良好状态)的关键领域、方案和过程。学校通过提供相关的、综合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实现全人健康纲要。
与新加坡的模式不同,美国的核心素养先于课程改革,并对其产生了指导作用。早在2002年,美国就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2010年,美国才颁布首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以规定学生学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6]。而不是以学科内容为导向的课程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评估。核心素养研究起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教育产出的相关学生素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一问题而产生。随后PISA测试又使得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及DeSeCo项目研究成果得以推广。而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必然会将核心素养研究推进到可操作层面,通过教育质量评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几乎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实践者,为了确保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保证教师能够理解核心素养,知道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保障。
转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如美国、日本、欧盟部分国家都为教师提供了相关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用以评价学生或教师在课堂的核心素养获得或实施情况。另外,美国还专门设立了“21世纪学习典范项目”,通过搭建平台,将学校或地区渗透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有效做法和经验在更大范围进行分享交流。
总结新加坡和美国在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方式可以发现,在课程改革前以核心素养指导课程教学的一系列改革,能够保证核心素养落实的系统性、全面性。然而,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人们对核心素养的接受和理解本就需要—定的时间,当教育系统内所有环节都围绕这个新概念而产生变革时,容易导致各环节出现手足无措甚至混乱的局面,因此非常需要提供专业工具及成功案例等给予支持o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之后并与之融通的方式,在落实的系统性、全面性上不如前种方式,而且各个环节已經相对成型,核心素养的融人也会遇到较多阻碍。然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会更容易接受,也更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我國核心素养落实的路径及北京的初步探索
总结各国和地区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我国实际,我们认为从核心素养落实的领域而言,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终身性的,不应只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在教育系统内需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另外,核心素养的情境性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拓展到家庭和社会。
而课程不仅仅表现为课程标准,近年来关于课程的讨论已经慢慢打破了之前的禁锢,课程不再被简单认定为教育周期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有人认为课程是一种学习进程的总和,它以社会在“内容”上的对话为开始,最终又在学习成果和执行成果中得以体现[7]。因此在教育系统内,应系统、多层次落实核心素养,包括教育目标或法案、课程、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基础设施建设等。
如何在课改现状中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真正推动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科育人向课程整体育人转变?基于以上思考,北京市提出了一些探索思路。
1.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重构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学科素养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重新构建:首先突出育人目标的达成,各学科均要以核心素养为具体目标,体现其核心性、普遍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变追求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科取向为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素养取向;其次,处理好学科素养与核心索养的关系,学科素养既要关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学科特长,重点梳理、建立本学科对核心素养具有“特别支撑”的学科主要素养,同时还要关注本学科支持核心索养培养的学科辅助素养。
例如物理、化学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特别支撑”,但物理学科还要关注阅读、人文、合作等素养的培养,支持学科联系和学科外联系,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衔接的学科素养层次结构。
2.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创新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着力推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应以课程结构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协调课程门类、提升课程品质、增强课程适应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支撑点,推动学科、课程整合和校内外教育一体化。
在改革目标上,逐步实现课改边界的超越。努力实现由知识指向向核心素养指向的转变,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育人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在构建路径上,逐步实现课程边界的超越。更加关注课程整体化学习,关注“创造与个性”式课程。
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超越。结合线上线下教育,努力实现课堂的静态固定时空向动态生成时空转变,尝试走组、走班等教学形式,强化家校协同,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在资源供给上,逐步实现资源边界的超越。树立教育服务资源观,丰富资源类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并结合实际,构建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努力将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评价体系上,逐步实现考试评价边界的超越。关注考试与课改的一体化,明确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服务课改。考试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学考一致的系统机制。
3.提供多方面具体的工具支持
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会涉及地方教育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实际教育实践者、教育评价者等,而他们并不—定完全理解核心素养,最终可能使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口号,或者简单地从学科出发,只关注学科素养,最终仍然以学科为中心。错误理解将导致错误落实。为此,—方面可以从国家层面提供专业的、科学有效的核心素养落实工具,从地方到学校再到具体的课堂;另—方面,可以设立核心素养落实交流平台,收集学校中优秀的核心索养案例,供全国的学校、教师参考使用。
注释:
[1][6]辛涛,姜宇和王烨辉( 201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5-11
[2] [3][4] Hilary Grayson. (2014). KeyCoNet's 2014 review ofthe literature:A Summary. from http://keyconet.eun.org
[5]新加坡教育部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9. 2015, from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21cc/
[7]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 2015) The Curriculum in Debates and in Educational Reforms t0 2030. fromhttps://en.unesco.org/themes,educafion一21st—centu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