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魅力来自哪里

2017-07-17 06:15黄云生
人民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作量教师队伍教师

黄云生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种行业荣誉感,它来自行业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贡献。教师行业也一样,做教师的光荣感能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忘掉很多辛苦和清贫,时刻督促自己不能误人子弟、有辱师名。

我细细想过,在所有的行业中,教师行业的“荣誉头衔”可能是最多的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园丁”“蜡烛”“人梯”“春蚕”……专属的“溢美之词”就更多了,“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人师表”甚至古代会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在这些传统“头衔”之外,近年来又有了一些新“标签”,如“清贫”“辛勤”“责任感”“奉献”……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都要爱岗敬业,否则就做不好工作。但一些对教师传统的或现今流行的认识,有时把教师架上了“神坛”,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地为教师增加了本不该有的外部压力。

几份关于教师压力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待遇低”位居受调查教师外部压力来源的前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对4000名城市职场人员进行了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感到自己工作非常有压力,位于各行业之首。腾讯教育通过近42万份调查显示,逾八成教师表示工作压力过大,超六成教师收入只在1001?3000元(2014年下半年数据)。

教师工作量也在持续增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中学专任教师工作量状况及标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每周工作时间都在54小时以上,班主任、毕业班教师的付出更多,教师将大量的个人时间奉献给工作。以上数据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讲,绝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从早7点到校开始,到下午6点多钟离校,我们每分钟都怕做错了什么事,无法面对家长的质疑,压力无时不在。

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不无关系,那些对教师的美好称谓,有一个核心点就是奉献,一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奉献精神是对的,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建立人类社会的一块基石,永远值得提倡,尤其是责任重大、维系社会未来的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责任感和时时刻刻为人师表的态度。但关于奉献精神,我还想提两个限定词。

一个限定词是“度”,奉献一定要有度,这很好理解,时间上、精力上、收入上、身体上的付出都要有个范围。个人认为,在各个行业之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在前文所述的中学专任教师工作量的调查中,很多教师还是认可必要的加班,他们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度,只是常态化、高时长的加班让他们不堪重负。这个度就是一些法律如《劳动法》《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或任何一个职业人应有的合法权益。长年对教师“超人”般的要求,社会对教师“应该奉献”的认识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使很多教师都承担着一种对学生的“无限责任”,这种责任超出了正常职业人应该承担的度,即使下班回到家,即使吃饭甚至休息时间,即使生病的状态下都要承担责任,这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让教师行业的从业者身体状态不佳。中国教育报微信对24377名教师的调查,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34%的教师患有疾病,43%的教師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

这种疲于奔命式的全方位奉献能长久吗?能不倦怠吗?

另一个限定词是“发自内心”,奉献一定是自发自愿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奉献,但不能要求或变相要求他人奉献,否则就违背了人伦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一个行业也一样,一定是这个行业的成员自己有一种奉献的欲望才行,而作为行业外的人,我们无权要求这个行业的人比其他各行业都更讲奉献。

一般来说,人们选择行业时往往会选择回报高、有尊严的行业,尤其是优秀人才,如果“九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收入不匹配”,这样的行业如何能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会看得更清楚,甘守清贫和寂寞固然值得我们敬仰和称赞,一些高尚的个体确实是我们时代的脊梁。通过不断的典型宣传,我们慢慢地把“寂寞”和“清贫”固化为农村教师的当然属性,希望他们永远如此“光荣着”,但这也是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最不利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继续宣传那些美好典型的同时,还应通过切实的手段和措施,为他们增加工资,改善条件,使他们生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

教师是为学生奉献美好的蜡烛,但这种奉献应是一种双臝:既照亮别人,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尊重。他们不但应该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而且还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教师行业才会有更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工作量教师队伍教师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美育教师
实验室工位考勤管理软件设计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