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国
所谓涉世渐深,可能就是一个人越来越被“事”占领的过程。一个人受教育最核心的意义之一,恐怕是不希望他将来心里只能容得下“事”,而逐渐背弃了“书”,直到心里觉得“书”太傻,再也放不进去任何一本“书”为止。心中有“书”的人不会彻底屈从于现实,他还有自己的灵魂生活,还有远方,还在不断地修复着因久溺人事而产生的“坏区”。“书”是对“事”最关键的救赎。倘若有人问我,一个心里有“书”和一个满脑子都充满了“事”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会回答:一个人心中有“书”,他的心中便有了一座晶亮沸腾的星空。他的生命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有了更丰富的空间与弹性。
社会越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就越专业化,这是社会所需。但同时,进入专业的程度愈深,“人”可能愈封闭,愈窄小。我的一位学生家长是一位著名的大夫,不久前专门和我谈论儿子进入大学后的阅读问题。起因是孩子高度近视,又学理工类专业,却将大量的时间投放到人文类阅读上。父亲担心孩子的用眼健康,因此希望孩子将有限的“眼力”投放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我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不能拒绝人文类阅读,不能只有专业化知识,人文类阅读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并且修复生命,构筑起我们生命大厦最重要的基石。“人”涉世太深后最严重的一种迷失,便是被职务、职称、地位等“炫”住,进而忘记了把握“人”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生命。陈平原先生说:“那些渊博的、玄妙的人文学,比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等,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行船的人都知道,出海必须有‘压舱石,否则很容易翻船。”优质的人文阅读,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拥有更丰富更开阔的可能性,养成更内在的指向“人”本身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这种可能性一旦与自己的专业构成接轨,就会有别人始料不及的成果。现在主要是引导孩子在保护好眼睛的前提下,要读便读一流的作品。
另一个时代大课题是,在网络时代,如何有效阅读?我以为,如若想让优质的阅读发生,应该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排斥喧嚣。现实里不断获取的利益对于遥远而美好的阅读便具有了一种本质上的排斥,“事”越来越重要,“事”越来越多,“书”便渐渐边缘化了。
用自己內心的光亮去寻找自己的阅读。阅读一旦时尚化,我们便难免“中计”,一场浮华过后,内心依旧荒凉。阅读是自我的修行,往往需要一个人上路,不能依靠“集体”。
一旦决定阅读的时候,要放下以往的成见,要放下白天的自己,要放下太多现实的利益诱惑与任务驱动,将自我修复到原初的纯真而好奇的状态。自己如同一条鱼,沉潜在书的河流之中,感受水波的浮沉,让文字如水珠一般与自我相吞吐……自己醇化为一缕风,穿林而过,感受枝叶的阻隔与扶助,听自己的回旋与转身,吸纳整个树林的光影与芬芳……这仿佛是不着调的“诗情画意”。但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出离现实。阅读一旦入情入境,本身便是一场“诗情画意”。人类正是依靠阅读,构筑自己的“天堂”。
有阅读在,证明我们没有被彻底肢解,我们还有愿望和理想在,我们还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我们还能有单纯的沉潜发生,我们还能有自己的内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