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竝立
作为一位教龄近三十年的乡村化学教师,笔者对传统教学手段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偏爱,认为粉笔就是武器,三尺讲台就是战场。
最近,很多年轻教师都在谈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起了笔者的好奇。恰逢县教育局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让笔者明白了信息技术已融入教学领域。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验现象明了化,实验演示直观化,微观知识宏观化,能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服务呢?
一、信息技术是化学实验的完美补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一些实验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但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可以为化学教学带来便利。
如在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这个实验有一定难度,用酒精灯加热很难达到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导致实验失败而教师用FLASH演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演示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爆炸,加深学生对实验失败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在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教学比较枯燥。由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微观粒子的运动、重组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和放大物质的微观化学现象,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与形象化,使物质间的微观变化成为直观。
如在“原子结构”“分子运动”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形式演示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分子扩散,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微粒的运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再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各自相互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过程的动画,完美地展现水的电解实验。如在教学“复分解反应条件”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直观演示离子间的相互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掌握,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信息抚摩使化学知识脉络图表明了化
初中化学教学由点到面再到网,知识点比较零碎、杂乱,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然而,板书既费时又费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将各种知识脉络图表做成课件,就能清晰又直观地把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
四、信息技术使练习课和复习课容量最大化
由于练习课和复习课涉及内容较多,所以需要展示的内容也多,课堂容量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运用信息技术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则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复习的内容分类、总结后,制成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条理清晰地显示所有内容,能方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化学反应时间的调控性
有的化学实验需要时间较长,一堂课甚至一两天都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制成视频文件,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如铁生锈的实验探究、晶体的制作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几个问题:多媒体课件不能太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有选择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主次不分,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传授。
教师的个人魅力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是计算机和虚拟网络世界无法替代的。因为教师的终极目的是教书育人,所以教师不能盲目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忽视自己的个人魅力。每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任何夸大其作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总而言之,要想改变传统初中化学教学结构和模式,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